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理论》2014,(34)
目的:研究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让父母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子女个体发展的重要性。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量表中的家庭目前实际情况部分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对师范院校随机抽取的14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11.5for windows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家庭环境与自我效能感成正相关,家庭环境能够预测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2)
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职业兴趣的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得出当今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职业兴趣偏好发生变化;通过对两者的相关和回归分析得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兴趣的各个类型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就业成为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现实问题。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各高校与相关机构研究的重点内容。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还能为市场带来新鲜活力。本文主要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毛宇飞 《学理论》2012,(10):94-95
基于组织支持感和心理资本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的研究,探讨了班级支持感、自我效能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班级支持感、自我效能与大学生人际关系之间呈正相关;班级支持感和自我效能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有积极的影响,且可以作为很好的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5.
王利娥 《学理论》2013,(30):366-367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个体完成某项行为的自信心。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基本理论为基础,抓住党员大学生思想活跃、热情开放、自我意识强、追求新鲜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心理承受力不强、人际交往存在欠缺等特点,运用团体辅导,让党员大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成功,在观察、学习和模仿中增强自信,学会积极归因,培养积极情绪,从而提升党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6.
田梅 《学理论》2012,(17):96-97
采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对3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在其主客观因素上的差异.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情绪控制效能上差异显著;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显著;城市和农村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边缘显著;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上差异显著;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印象效能上差异显著.由此可以看出,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在主客观因素上差异不显著;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各个因子在主客观因素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论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其就业心理相对于常态时期具有更复杂、更躁动、更迷茫的特点,这一就业心理困境引发了大学生的择业焦虑.自我效能感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晓明 《学理论》2011,(23):247-248
外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以及未来的专业翻译水平。影响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也有来自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总体上看外语专业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强。自我效能感决定着学生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时能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越具有力度,越能够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5)
以新疆财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366名在校不同教学班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民汉一体化教学班级与纯民族教学班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生源差异,来自农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  相似文献   

10.
周红云 《学理论》2010,(6):134-135
创业教育是新形势下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本内容,分析了自我效能感对促进大学生创业的作用,并结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际,探讨了提高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2×2×4混合实验设计探讨了性别以及方向对大学生个人空间圈的影响。结果显示:(1)被试性别对个人空间距离所造成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接近者性别主效应极其显著;(3)接近方向主效应极其显著:个人前侧的个人空间距离显著大于后侧、左侧和右侧;(4)接近者性别与被试性别的交互作用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1)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实践是"人们为着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是他们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和舞台。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全面接入中国以来,网络平台得到迅猛成长和发展,其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发挥的管理作用对提高实践活动的时效性、科学性与创新性具有重要意义。但网络平台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漏洞。分析网络平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管理的实例,并针对其中的不足提出个人对全面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0)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本文拟就"如何建设高校‘三型’学生党支部"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明确有效的建设理念,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最终构建切实可行的高校"三型"党支部长效机制,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创造力、影响力以及战斗力。  相似文献   

14.
方丹  曾诚 《学理论》2011,(15):248-249
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李颖  刘震 《学理论》2013,(33):364-366
国防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是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有效载体,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现实意义角度,论述了高校国防教育和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关系,结合国防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骈文娟 《学理论》2014,(8):291-292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流行于欧美各国,旨在对西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并超越而形成的具有激进色彩的哲学社会思潮。它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并迅速在我国社会、生活、文化等各个领域蔓延,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带来了极大冲击。而我国的大学生作为敏感群体之一,受到的影响也必然强烈。而今在一些大学生中出现了信仰迷茫、动摇且功利化、世俗化的现象,更有出现拜金、学校投毒、潜规等犯罪事实。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引导的对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改进教育内容和方法,注重校园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24)
大学生性教育在大学中已经开展多年,但是真正有效的针对女大学生的教育模式却很少。本研究针对100名女大学生进行性教育工作坊研究,通过实验组和非实验组进行对比分析,进而验证工作坊模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6)
本研究旨在探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干预效果。对大连理工大学60名学生采用为期3周6次的团体辅导方法进行干预,建立实验组和对照组,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验证团体辅导的效果。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前后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绝大部分差异性显著,而对照组被试的前后测没有显著差异。团体辅导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整体水平,有助于降低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水平,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自尊水平。因而得出结论:团体辅导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Jaehyun Joo 《管理》1999,12(1):57-80
Most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dynamics of social policy change was develop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Western liberal democratic political regim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existing studies to the experience of the East Asian 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two social policy problems of South Korea—the problems of low wage levels and compensation for pollution victims. Because of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 and a strongly autonomous state, the Korean cases show a pattern of policy changes primarily driven by a particular set of interests—the state elites' perceived political survival needs and their reputation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policy legacies playing a supplementary role. Also, in spite of state elites' reluctance to adopt social policy measures, the Korean cases show a pattern of policy developments away from the residual towards the institutional model.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despit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cial policy systems of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social policy change has considerable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 to those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e literature has a limited capacity for fully accommodating the East Asian experience, which stimulates political scientists to develop generalizations in a wider international context.  相似文献   

20.
刘芸  蔡杰 《学理论》2015,(5):225-226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高校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诸如学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不到位、激励机制不完善、陈旧的教学方式和刻板的教学管理等问题。针对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利因素进行路径探析如下:加强学习实践;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加大对大学生的约束;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