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宝全  雷金屹 《学理论》2010,(13):92-93
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把德育实践体验活动重视起来,并纳入德育过程之中,通过设计和实施好德育实践体验活动,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赵丽娟 《学理论》2012,(18):98-99
隐性德育方法是指将德育目的、内容、主题等隐藏或渗透于环境、文化、交往、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之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从而在提升其思想品德的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策略、手段、工具和操作程序的总和。内容丰富的春节文化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调节关系、鼓励精神等隐性德育功能,因此,在春节期间",说教"教育、实践教育以及感染教育可成为隐性德育方法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3.
论德育是素质教育之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它是以培育受教育者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因此 ,德育在“育人”方面担负着特殊的任务。同时 ,德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同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彼此联系 ,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共同存在于素质教育的统一结构之中 ;德育的因素渗透到学校的所有教育领域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因此 ,德育具有广泛的渗透性 ,是贯穿于整个素质教育全过程之中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36)
德育三课堂是提升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德育三课堂即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和网络德育,其中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德育第一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第二课堂,网络德育是德育第三课堂。该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学生等主体的共同参与,在遵循教育性与愉悦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下,从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学校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三个方面着手,把三个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5.
马丽岩 《学理论》2011,(15):323-324
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努力挖掘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因素,有效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格品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在于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深入了解社会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基本渗透途径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课外拓展阅读和语文活动等环节中。  相似文献   

6.
陈小霞 《学理论》2010,(22):274-275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应当积极引进诺丁斯的关心德育理念,确立"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的德育目标,并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来具体实施:注重德育应有的地位,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情感体验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校园文化艺术节对大学生德育积极作用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郝凤艳 《学理论》2014,(15):256-257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德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呼伦贝尔学院的活动实践为基础,分析了高等院校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德育模式就是从一定德育理论出发,通过对一些德育实践策略、思路、方法进行整合、加工、重组而构成的德育活动范型或操作样式.当代西方对德育模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模式和关怀模式四大模式的形成标志着人们对德育模式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当代中国德育工作者应深入认识和研究西方的德育模式,提高我国德育模式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9.
从德育与生活之关系来看,生活是德育的出发点、生活是德育的内容、生活是德育的归宿.德育在其产生之初是完全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后来却与生活逐步分离,大致依次经历了德育专门化、德育学校化、德育系统化、德育课程化、德育智育化、德育知性化的过程,成为知性德育.德育与生活的分离违背了德育的本义,从德育与生活的关系来看,德育是必须与生活合而为一的,克服当代德育的缺陷,使德育走出困境的根本之道在于使德育重新回归生活,使生活全面渗透德育,达成德育与生活的合一.  相似文献   

10.
道德被马克思称之为“实践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如果道德不能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化为人的具体实践,它的价值和意义就无从谈起。基于道德的这个属性,如果德育不能实现“知”与“行”的互动,仅仅是停留在让受教育者知德的水平上,那么毋庸置疑,德育的最终产品将会是一群有道德知识而无实际道德品质的人,德育的价值和意义也将无从谈起。德育贵在知行统一,只有将道德贯彻到人们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德育的价值才能够充分实现。然而,当前道德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知行脱节的现象,却不得不让我们对德育中的几个问题予以新的审视。“知”与…  相似文献   

11.
美国高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渗透德育的方式,整合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并通过道德教育实践等方式强化其效果。吸收借鉴这些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和谐德育模式的构建应具有新的科学内涵。这个科学内涵,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建设和谐校园为任务,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德育自身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调动德育内外各种积极要素的和谐互动,最终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和谐发展的一种对话型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余芳 《学理论》2009,(11):39-40
交往德育是师生共处主体间意义关系情境,通过对话和理解,得以不断觉解与境界提升的道德教育活动.它是一种和灌输德育截然不同的德育理念,是对灌输德育的扬弃与超越。彭未名教授在《交往德育论》一书以交往理论为规范基础,对迄今为止的中国大学德育及德育研究中的种种人文缺失的弊端和误区做深刻的历史的和文化的评述,并由此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交往德育”。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8)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近年来已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研究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已经成为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出现了德育目标定位不清,德育内容与实际脱节,德育途径和方法基本雷同,德育管理和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从构建德育目标机制、德育内容机制、沟通交流机制、管理制度机制以及评价监督机制这五个方面探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符合国情的德育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在多元性文化影响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非主流文化对高校德育形成的挑战不容忽视。试图从以人为本的德育原则和理念、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高度尊重为德育伦理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为德育价值观等指导理念三个方面来构建德育主体互动模式,进行了应对非主流文化的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生活德育,指的是重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道德资源,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德育.笔者通过剖析生活德育的理论内涵,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尝试提出了情感感悟、场景体验、建立师生之间真诚的对话关系等在农村小学实施生活德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宁晚枚 《学理论》2009,(5):38-39
德育的合理张力在于理性与感性的整合,这种整合是在不断总结、借鉴和整合理性德育和感性德育的理论基础和优势.把道德灌输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结合起来,在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方式、德育评价诸方面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德育是以灌输为主的外施性方法进行的,很难深入人心,成为受教育者自觉的道德需求,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其根源在于忽视了德育的草根性。因此,必须从认识德育的草根性为切入点,以人的本能为内核的生命自然为依托,深入展开德育草根性的研究,激活灌输性德育的生命力,使其与德育草根性融为一体,实现德育草根性和国家意志的高度统一,提升德育的实效性。以解放思想、稳定社会为我国政治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崔寅 《学理论》2010,(16):268-269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文章在分析以人为本的德育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德育实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学校文明礼仪活动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目前学校文明礼仪活动存在导向缺失、功利性、模式化和新媒体广泛应用导致德育效果欠佳,要更好发挥礼仪活动的德育功能,必须通过更新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以学生为主导组织活动,建构生活德育体系,注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形成全社会德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