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说是传统理学知行观认识的最高峰。顾宪成在批判知行合一说的过程中提出了"行在知前"的新知行观,"反之于实"是其核心命题,集中反映了顾宪成对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观的批判和对实践行为的提倡。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0,(6)
"知"与"行"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王阳明的知行观揭示了"知"与"行"之间的联系,本文主要对"知行合一"思想进行探讨和分析,在梳理"知行合一"思想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和分析,最终从历史影响、社会意义和方法指引探究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是中央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化党内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对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深刻内涵,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视角进行理解、把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体现了学做结合、知行合一的中国哲学精神。注重知行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牟宗三先生在《中国哲学十九讲》里  相似文献   

4.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做合格党员要理论联系实际,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在新形势、新发展下,做一名合格党员需做到"四讲四有"。"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教育,秉承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实践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遵循了"知""行"关系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主要结合高职教学实践,分析在我院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加强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性,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了若干提高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模式改革至关重要。"四贴五率多动感"教学模式是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称《思修》课)中探索实践的新的教学模式。文章对其与大学生德育养成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将先进的教学模式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从而推广到其他政治理论课中去。  相似文献   

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课程,基础课教学成效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成败。实践教学是增强基础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环节。要提高对基础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基础课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8.
天道酬敬     
业精于勤,然“勤”的本源是什么呢?近日,在读《千古一帝康熙》时,得知康熙对“五知”(知敬、知勤、知止、知慎、知学)一以贯之,其中首知是“知敬”,之后豁然开朗,本人认为“勤”的本源是“敬”。进一步理解“敬”是知、“勤”是行。敬是发自内心的思想,勤是具体的外在表现,但不全来自敬之思想的支配,知行合一是生命的最高境界,“知”应在第一位,也即敬字当先,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更能够指导人格修养的形成。但当“知”之后,“行”更重要,因“行”难。  相似文献   

9.
知行观历来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焦点话题。对于儒家哲学而言,知行问题更多地表现为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关系问题。探究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理论视域,可知其是在批判继承宋儒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自身的实践体悟为依据,以补偏救弊为宗旨,开创性地提出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认为,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真知即是行,意即行之始,知行合一乃圣学功夫。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对前人在探讨知行关系时的理论视域方面实现了超越性的突破,但同时也暴露了其唯心主义本体论和忽视间接经验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国哲学视野里,"行"表示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包括意义、目标、方向、任务、道路等,"知"则是对目的性的信念、思考、理解、认识、认同等。因此,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知"离不开"行","行"也离不开"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契合了中国哲学这种学做结合、知行合一的精神。它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在这次学习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深入领会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优良作风,明确做合格党员的标准和条件,深入学习习近平  相似文献   

11.
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基础课教学结合起来,达到基础课的实效性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搞好课堂教学,包括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师生关系、讲究语言艺术等。二是搞好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践和社会实践等。  相似文献   

12.
实践教学是一种立足于生活世界的生活德育模式。课堂实践教学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实现道德教育"教"与"学"、"知"与"行"的辩证转化和有机统一,对此,应积极探索典型案例分析型、主题讲演辩论性以及课内体验型等课堂实践教学课型,提升和深化课堂理论教学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思修"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主要的课程之一,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它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故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对"思修"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体认作为熊十力的哲学方法是与主体追求真、善、美之境联系在一起的,由于主体在思维结构上是知、情、意一体,那么对于作为大、全、一的本体性存在的把握方式就不可能是"纯思"的活动。这既不意味着本体是不可把握的,也不意味着本体是不必把握的,而只是说不能用逻辑方式去把握,而需要运用特定的"行"的方式即知、情、意与实践合一的方式去把握。在熊十力看来即为体验型的"体认"或"体证"。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12)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够合理,应以理论水平、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实践能力作为考核维度,坚持全面、客观、知行合一的原则,科学考核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的思想道德品质,充分发挥考试考核的功能。改进高校"基础"课考试考核的对策如下:实施多元考试考核评价;注重学以致用,考核学生实践能力;重视考核学生日常思想政治表现。  相似文献   

1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新课程实施以来.笔者认真研究新教材内容,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了"风头、猪肚、豹尾相结合;自学、讨论、试讲、精讲相结合;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严与慈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功夫和课外功夫相结合;平时考查、社会实践、试卷考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11)
"知行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对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提倡"知行合一"。对"知行合一"思想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针对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些知行不一的情况分析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将知行合一思想融入警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为进一步有效开展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0,(10)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围绕"人"这一实践主体,对人的实践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实践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的实践与意识的关系展开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人的实践与自然关系、以人为实践主体、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及运动规律等原理进行解读,认为必须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相结合等等,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散发光芒。  相似文献   

19.
习惯研究专家周士渊在其所著的知《道更要做到》一书中,把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研究成果,提炼成一种理念知道,更要做到!希望人们寓智慧于行动之中,寓伟大于平凡之中,寓成功于习惯之中。如今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更需要这本书呼吁的弘扬知道更要做到的“知道文化”,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贵,在实践重,在行动。知耻是做人之本。有些人是知耻的但,就是不改:随地吐痰多,方便;随地小便多,爽快;随处停车多,自在;随手扔杂物,多省事……有些人是知荣的,但就是不做:看到蹒跚上车的老人不扶一把,见到跌倒的小孩不帮一下,碰到多找零钱不退还,遇到小偷不敢抓…  相似文献   

20.
赵文 《学理论》2013,(32):251-252,355
"知信行"模式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等规律具有想通之处的行为干预理论。为了增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大学生党史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可以在大学生党史教育中借鉴运用"知信行"模式,通过调整充实党史教育内容、改进完善党史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理性认同与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党史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等途径,促使大学生党史学习实现从知到信、由信入行的转化,以此解决当前大学生党史教育中存在的知行脱节、知行不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