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98年9月27日,因戊戌变法失败而处境险恶的康有为,在英国驻上海代理领事的帮助下,乘坐英轮“巴拉勒特号”逃离上海去香港,同时电告广州云衢书屋家室及万木革堂学生移往澳门。10月19日,康有为偕同弟子,从者6人,在宫崎寅藏、宇佐穗来彦陪同下,离开香港,亡命日本。由于清政府多次向日本政府提出交涉索要康有为,同时,支持康有为的大隈重信内阁倒台,新登台的山县有朋内阁对康表示冷淡,康有为在日本仅停留5个月。日本外务省劝令康有为悄悄离境。  相似文献   

2.
作为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是最早对康有为的思想予以宣传和介绍的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对康有为思想的宣传、介绍和阐发二十余年而不辍。在梁启超看来,康有为的学术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康有为对宋儒学、心学和佛学的推崇;其二,就康有为接触的西学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范围都极为有限,尤其是并没有涉及到政治、哲学方面的内容。康有为重视教育,梁启超着重揭示了康有为"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从内容看,他重视对孔学、佛学和宋明学同时兼教史学和西学等内容的教育;康有为的"中国政策"具有两大特色:第一,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倡导民权的第一人。第二,就实施而言,康有为不是重民权而是重君权。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30)
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的一场拯救中华民族命运的维新运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第一次对中国政治改革的尝试。近年来,围绕戊戌变法展开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集中研究了戊戌变法的性质、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对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的评价以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等四个方面,并取得了一些成就。将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希望可以和学者继续思考研究。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最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之一,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少年时代接受传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汉学基础,1891年购得《瀛环志略》,开始接受西学启蒙教育,同年拜康有为为师,入万木草堂学习,成为坚定的改良主义者。1894年与康有为组织“公车上书”,要求光绪皇帝变法。后任上海《时务报》总撰述,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专门负责译书时务局。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更广泛深入地为维新改良实践进行启蒙宣传,被誉为“言…  相似文献   

5.
江蓠 《各界》2014,(1):33-34
在光绪帝发给杨锐的密诏中,所列的“顾命大臣”中只有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四人的名字,并未包括康有为,康有为是怎样将自己的名字加上去的呢?1898年6月11日,27岁的光绪皇帝在征得慈禧太后的同意后,正式颁发《定国是诏》,维新变法启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废除八股、整顿军队、发展农商工业、建学校、开议院等改革举措,圣旨一下,立刻受到了维新派和各级开明人士的支持,举国上下一片沸腾。然而改革并不是风雨无阻的,似乎从百日维新的第一天开始,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就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其背后更是光绪帝与西太后慈禧的权力之争。很快,新旧两派冲突的导火线便出现了。  相似文献   

6.
作为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深谙康有为的哲学。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梁启超专门辟"康南海之哲学"一章,对康有为的哲学思想予以介绍和诠释。问题的关键是,梁启超不仅是康有为的学生,而且本身就是一位有思想的哲学家。这决定了梁启超在介绍康有为哲学思想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观点,进而导致与康有为哲学思想的偏离。透视其间的出入,可以直观感受康有为与梁启超哲学思想的分歧。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33)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惨败,有其深刻的原因,给后人留下了不少教训。第一,清政府发展海军的决策,并非出自内因,而是带有很大的被动性;第二,清政府的海军体制严重滞后,不能适应近代化战争的需要;第三,清政府与北洋海军的海战指导思想存在着严重缺陷。尽管如此,但北洋水师的存在,对日本是一个很大的威慑力,使甲午战争推迟了十年。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为了把康有为的墨迹公诸于世,我受康有为的六女儿康同复女士及其丈夫潘叔玑先生之托,主编了多集《康有为先生墨迹》。编《墨迹》,使我有机会见到一大批十分珍贵的康氏手迹,大都是未刊诗文,是研究康有为思想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在考辨中国本土文化"学术源流"的过程中,将老子纳入研究视野,并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三点界定:第一,在立言宗旨上,老子主张不仁、能忍,与以仁为宗旨的孔子思想截然相反。第二,在人生哲学上,老子不为名利,与孔子的尚名主乐背道而驰。第三,正是对老子立教宗旨不仁、能忍和人生处世不为名利的认定使康有为确信老学与孔学处于争教之中,同时也注定了他对老子和老学的否定评价。  相似文献   

10.
马勇 《各界》2012,(11)
康有为手里的“衣带诏”虽说不是原件,但也绝对不是毫无来历的谎言,更不是康有为的捏造。清廷尽管一再斥责康有为在海外招摇撞骗,但从未明确认定这份“衣带诏”为伪造,是赝品。  相似文献   

11.
清朝晚期,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农民起义频发的状态下,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参照西方流通货币形制和本国国情,施行货币形制变革。中国行用货币实现了形状、重量、材质和加工工艺等多方面的变革和改进,逐步具备了近代货币的形制,为中国近现代货币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艳霞  王文宾 《学理论》2010,(27):133-134
康有为和严复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他们呼吁妇女解放,反对封建宗法制度对妇女的束缚,提出了各自的妇女观。试从康有为和严复妇女观的根源、主张及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可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康有为和严复妇女观所起到的启蒙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3.
巫师张成的弟子牢修上书罗织党人,爆发了第一次党锢案,范滂在劫难逃,被投入了黄门北寺狱。北寺狱由宦官掌领,虐待囚犯与明代东厂无异。封建王朝的牢狱本来就是够残酷的,连汉初功臣周勃一下狱,  相似文献   

14.
邱羽 《学理论》2010,(26):165-166
清末宣统年间的户口调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现代意义的户口调查,引起了巨大社会反响。在此次户口调查中,由于各自地位与立场的不同,官绅与民众对户口调查的认识、反响均有不同。他们在这场户口调查中的冲突与调和反应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致使政府公信力下降、官绅执行力渐弱,这一切蚕食着清政府的执政力,也是清政府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刘则永 《团结》2011,(4):51-55
20世纪初,刚刚扼杀了戊戌维新的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状况下被迫走向改革之路,推行"新政"。可是这些领导改革的大臣,对"改什么,如何改"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从军机处到各部大臣这些重要官员,他们一直接受的是传统教育,虽然耳闻目  相似文献   

16.
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个特征是托古改制思维反复运用.中国历史上从先泰时期的孔孟、韩非到汉代的王莽、宋代的王安石,直到近代的康有为,都难免托古改制思维的束缚.托古改制思维反映了改革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矛盾,同时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守旧性与改革所需的思维的创造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的思想理论是晚晴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研究空间。康有为作为晚晴维新变法的发起人之一,其思想在晚晴晚新思潮中极具有代表性。一方面,康有为受过多年的传统教育,并且有着科举出身的身份,难以避免其思想具有相对保守的一面;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思想、有志气、心系国家生死存亡的爱国青年,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不得不放下"天朝大国"的优越观,寻求"师夷长技以制夷"[1]的救亡图存的进取方法。正是因为如此,康有为在资产阶级维新思潮中具有特殊性,表现为"保守"与进取思想的交织。  相似文献   

18.
王军 《瞭望》2004,(50)
北京市宣武区米市胡同43号旧宅院,大门北侧墙上嵌有石牌,上刻"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康有为故居"字样,一入大门正对着的高大木构瓦房12月3日上午发生火灾,当日即有晚报以"康有为故居上午失火"为题作出报道。北京市文物局、宣武区人民政府迅速反应,称报道"与事实不符", "康有为故居未发生火灾"。次日媒体将此声明公布,让人感到这不过是虚惊一场。  相似文献   

19.
黄翰鑫 《学理论》2009,(20):38-39
本文尝试从“政治权威”与“社会群体”这一关系层面展开对“晚清改革”的探讨。作者认为“政治权威”是传统落后国家成功推行改革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资源,晚清政府七十年来从未走出改革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社会群体”离散关系的冲击下而导致中央“政治权威”的丧失。  相似文献   

20.
铁路,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轨迹。铁路的修建,也铭记着海外华侨爱国爱乡的真情和义无反顾、名垂后代的功勋与贡献。特别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条商办铁路,就是由海外华侨力倡创建的。商办铁路风起云涌100年前的中国,风雨飘摇。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使清政府的昏庸暴露无遗,帝国主义列强争先恐后地掠夺中国的铁路权益,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维护铁路修建权利的斗争热情,进一步激发了清政府内部维新与守旧的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