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张宁  杨瑞琴 《理论导刊》2023,(11):107-113
马克思借助土地这一特殊的具象性意象表征自然,从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置换为人与土地的关系,进而以“人地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为切入点考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通过对比原始所有制、封建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人地关系”的不同特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流变的经济动因,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决定性作用。在生态议题上,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逻辑宰制下的人与土地物质变换断裂现象和以抢劫土地肥力为主要手段的生态帝国主义行径,科学地阐释了生态危机的成因。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摒弃了西方主流环境主义、深生态学和生态浪漫主义等在生态问题上抽象的价值批判和伦理说教,从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角度入手,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联合生产、弥合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断裂、扬弃资本主义的价值逻辑等解决生态危机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虽未明确提出"生态文明"问题,但早已论述了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统一的,提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会全面地对待自然世界,指出异化劳动将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出现"无法弥补的裂缝",同时展望了未来理想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31)
按照黑格尔所有权理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取得占有、使用和转化这些人对自然的活动之中,这一过程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当然,随着后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深入,黑格尔所描述的人与自然的统一过程实际上也越来越表现为"异化"的过程。直到今天,这种"人的物化"过程给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研究方法与生态学结合起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制度来强调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新流派。这一理论很容易与当下的中国产生共鸣。究其原因,不外有三:一是生态危机的普遍性;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性;三是中国生态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追问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中形成的,以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为基本原则,从人与自然具有的双向生成和不可分割的关系出发,基于历史维度将人及其实践活动重新纳入对自然的理解之中。马克思以不同语境中所运用的自然概念呈现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逻辑进路。进一步,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劳动—分工—阶级分化"的叙事模式发展和丰富了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在于破除资本主义的自然意识形态,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现实关系,蕴含着分析空间生产的批判性创见。  相似文献   

6.
生态马克思主义面对日益严重的现代生态危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它考察了资本主义利用现代科技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提出了自然是一个社会的论断以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协调的问题.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的。自然史与人类史不可分割,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人与自然的矛盾的解决既要建立在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又要建立在消除人与人的对立关系的实践基础上。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必须寻找建设解决环境问题的突破口,真正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  相似文献   

8.
划时代危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自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以来,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经济的高速发展超出了自然环境本身的承载能力,在经济和自然之间出现了代谢断裂,全球在生态领域面临着严峻的"划时代的危机"。从经济方面来看,这一危机表现为经济垄断化、停滞化和金融化;从生态方面来看,这一危机主要表现为由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生态失衡以及由此导致的全球生态不平等。克服当下我们所面临的这一划时代危机,人类应当掀起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变革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建立一个广泛平等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扩张性和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最终摆脱生态危机的困境。他们主张建立一种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基础上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在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将被克服,取而代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占有制,这就是根本上消除了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基础。戴维·佩珀指出,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者以联合的形式对社会生产资料重新占有,实现对自然的控制,因此,异化可以克服。这种控制…  相似文献   

10.
柏克特从资本主义社会与自然新陈代谢的断裂入手,深入到资本内部要素对资本与自然的冲突进行剖析,认为资本主义与生态的矛盾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下没有解决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人类的生态愿景是无法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陈云 《理论探索》2020,(5):39-47
生态正义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重要生态哲学范畴。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当前对生态正义的理论建构之路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条,即"生产性正义"与"生产关系正义",前者主要从"人与自然"层面表达正义诉求,后者则主要从"人与人"层面表达正义诉求。这两条建构之路对于人们把握生态正义虽有一定的意义,但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唯物史观原理。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正义"建构之路的出场则能弥补其相关缺陷,理由在于:一是"生产方式"内蕴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维度;二是正义的话语基础必然根植于一定的生产方式;三是生态问题的产生根源可归结于某种生产方式的非正义性。对生态正义的理论建构应该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唯物史观原理为基础,坚持"大自然-人-实践活动"的有机整体性、生产性正义与生产关系正义的内在统一性以及从"自然的解放"到"人的解放"的目标指向性,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和整体性地把握生态正义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自然从未缺席;相反,不可化约的自然始终是一切人类活动得以可能的存在论前提。尽管马克思确立了人作为自然存在者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永恒必然性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事实,但马克思并没有陷入"自然主义"的窠臼。马克思思索为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象化的劳动使人和自然都陷入异化的危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反自然""反生态"的内在本性,认为正是资本逻辑导致与人的异化相对应的自然的抽象化和被蔑视。通过对生态危机根源的分析,马克思提出了克服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瓦解资本逻辑,使市民社会过渡到"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运动的共产主义,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共产主义,它都包含深刻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劳动人民的物质民生,而且还使得资本主义生态民生问题凸显。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中,马克思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改善民生的必然选择,走生态文明道路是民生发展的根本方向,从而形成了其生态民生思想。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生态民生是基本的民生构成;生态民生是物质民生发展的重要保障;资本主义是引发生态民生问题的制度根源;改善生态民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启示我们,当代中国的民生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民生的改善,还必须将生态民生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民生建设中;当代中国的生态民生建设必须加强对私人资本的驾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21,(4)
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创生于工业社会的早期,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内在矛盾,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忧患意识。发掘和整理这种生态忧患意识,无论对于全面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而言,还是对于反思当今社会生态问题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立足于经典原著,分析其重要的生态思想,为正确应对生态危机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总的来说,要以马恩生态思想作为基本指导,改变不合理的生产制度和生产方式,重在从现实和人本身出发,尊重自然,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从而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只有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方式,形成人对自然合理利用的价值观,进而确立人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道德责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一、担负树立人对自然合理利用的生态价值观的责任人类担负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责任,离不开人类自身的生态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观是支配人类实践的精神支柱之一。随着人类生存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由被动地利用自然向主动地利用自然再向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的转变;从人是自然的奴仆向人是自然的主人再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方式转变的深刻的变革。这种变化要求人类对自己的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80年代末、90年代初臻于成熟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是西方生态运动和生态组织中的一种左翼的激进思潮和派别。它的基本理论是由生态原则、社会责任感、基层民主和非暴力四大支柱构成的,主张建立一种新的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基础上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这种社会思潮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但它在许多问题上明显地暴露出其消极面,甚至在一些问题上是完全错误的。这种思潮对我国无疑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一是生态社会主义片面地强调生态问题,仅仅从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来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这就自觉不自觉地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取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  相似文献   

17.
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荣 《理论探索》2005,(1):22-24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改变生产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第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多重含义,包括它们是否同时产生、是否相互影响、在什么情况下谁的影响更根本等多个方面,不能一概而论。就物质生产而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生产活动中同时产生的。从相互影响看,它们一个构成生产关系,一个构成生产力,不可分离。工业文明所引起的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问题,既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物,也是片面的自然观、科技观和价值观的产物。就解决当今世界的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问题而言,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是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以批判资本  相似文献   

19.
王阳 《学理论》2010,(20):45-46
马克思主义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批判精神和方法论,其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人、自然及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变革现存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面对全球目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提出的"生态警告"具有丰富的生态学意蕴。他从劳动的视角来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由此提出人类正确改造自然的两个基本条件,即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界的一体性和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及社会制度。这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