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体育教育教学新形势的变化,在当今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培养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是我们体育教学者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2.
郭晓红 《各界》2009,18(12)
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以及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影响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重要性的认识是养成锻炼习惯形成的首要原因,并对高校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进行了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习惯是逐渐养成,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的行动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 <全国健身计划纲要> 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4,(36)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在高校的实践应用中总结发现,学校体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着重探讨学校体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积极影响,并总结出如何将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共同进步,提高大学生心理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消费主义也开始涌入并悄悄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大学生受到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而产生了超前消费、炫耀消费、奢侈消费等不良消费方式,而这种影响尚未引起学校教育的重视。因此学校应加强消费教育,重视对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这在当前国情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罗冰玲 《学理论》2011,(2):235-236
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需要我们做好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围绕学生人格素质的全面发展,针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现状,牢固把握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主流,把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作为一个重点来抓,以培育新时代的有为青年。而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一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自我学习逐步养成和提高的。影响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而学校道德教育对其影响尤其深远。因此,关注大学生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调整大学生道德学习的教育策略是当今高校德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袁艺红 《学理论》2013,(30):229-230
运用文献综述法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认为影响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式家庭教育是基础因素,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重视孩子的成绩而轻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体育,在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上有所欠缺;第二,学校教育问题,中国的学校教育没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才能,降低了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就业和工作;第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同样影响着家庭教育,农民工家庭的出现导致大量的留守儿童,离婚率的上升使单亲家庭的学生量增加,这都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来承担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8.
王建  周文清 《学理论》2013,(30):236-237
应用文献资料法对关于"e时代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因素进行综述,e时代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堪忧。原因如下:第一,大学生上网的时间长,自制力差,以致出现网瘾和手机依赖症;第二,缺乏运动;第三,睡眠质量低;第四,饮食不规律。建议: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干预和指导,增强运动能力并促进养成运动习惯,对大学生上网要正确引导,增强学生的网络自律性,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健康。  相似文献   

9.
廖国胜 《学理论》2010,(10):230-231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课应配合教学的要素之一,体育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作为中等专业学校的体育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为重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思想教育贯穿体育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增强体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提高品德素养。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36)
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状况进行调查,探讨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提高睡眠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以为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睡眠质量问题,且比例较高,影响因素也较多。因此,欲改善大学生的睡眠状况,一方面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要开展相应的心理及睡眠咨询,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鼓励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相似文献   

11.
体育态度会影响人的锻炼行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量统计等方法对天津市4所大学252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总体上较积极,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态度上存在差异;促进大学生身体锻炼的因素有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学习方面因素、交流方面因素、习惯因素,阻碍身体锻炼的因素有客观和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12.
连茜平 《学理论》2009,(24):198-199
体育态度会影响人的锻炼行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量统计等方法对天津市4所大学252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总体上较积极,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态度上存在差异;促进大学生身体锻炼的因素有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学习方面因素、交流方面因素、习惯因素,阻碍身体锻炼的因素有客观和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13.
勤俭廉洁思想是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精华。"勤俭互生,奢贪同源",勤俭持家,慎独自律,勤政廉洁等价值理念,有助于丰富大学生廉洁自律教育的内涵。养成大学生廉洁自律意识,应主动借鉴传统家训培养子弟勤廉价值观的教育实践及其教育方式,高度重视教育者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应以事说理,以史证理,言之有物;应结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于细微处养成勤俭自律的习惯;应坚持教育引导与惩戒约束并重,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德。  相似文献   

14.
冯艳萍 《学理论》2012,(22):148-150
在大学中普遍存在着忽视培养良好外语学习习惯的现象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持之以恒,反复训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介绍了习惯的作用和影响,指出大学生的外语学习习惯培养的必要性,同时提出大学新生应养成的良好外语学习习惯及培养这些习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马冬秋  甄子会 《学理论》2013,(30):238-239
运动安全问题是制约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构建了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大学生运动安全教育模式,旨在充分发挥两种教育方式的优势与合力,使之协调配合、和谐发展,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新疆大学生2005年体育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主要为自发型,体育消费的主要形式为实物性消费,不同年龄人群体育消费的对象、态度显示出不同的特点:经济条件、消费观念、全民健身意识、教育程度、体育社会化程度等是影响新疆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10)
大学生党员崇高理想信念的养成和正确树立,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养成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诉求,是把大学生党员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需要。高校可以从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等方面,厘清重难点方向,有效开展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崇高理想信念的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18.
赵金霞 《学理论》2013,(6):88-89
针对多元文化社会中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问题进行研究,其影响因素有两方面:主观因素体现为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文化观念的方式,客观因素有社会转型引发的多种矛盾、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缺失和合力育人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其对策是整合多元文化、完善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形成合力育人机制,实现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  相似文献   

19.
周春娟 《学理论》2013,(32):353-355
师范院校是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健康的身体素质尤为重要。以宁夏师范学院为个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在校600名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锻炼的动机多元化;锻炼的兴趣普遍较高;锻炼习惯的养成较差;自我锻炼能力整体水平低;体育消费意识弱,消费结构内容单一。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现状令人担忧。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不完善的学校教育及管理模式,社会环境中的负面因素及大学生个人因素,都制约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完善学校教育和管理理念,家庭、学校、大学生自身和社会方方面面齐心协力,才能切实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