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行政论坛》2013,(6):20-24
性别政治正义要求女性在政治权力分配中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机会,意在构建制度公正和社会正义。通过考察中国女性参政的实践发展阶段,可以探寻通往"性别政治正义"的女性参政的阶梯发展道路。在党和国家的政治安排下,女性在法律上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这种形式上的两性平等只能作为第一阶梯的低层次诉求目标,随着政治民主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女性参政必然要从政策导向走向制度规范,这也正是中国目前所处的第二阶梯,而女性参政最终目标是在尊重男女差异和自由选择的前提下,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建立性别政治正义的价值体系,这也是女性参政发展的第三阶梯。只有将外在保障和女性主体内在参政意识和能力的提升结合,才能真正推进女性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2.
孙凌云 《学理论》2010,(18):10-12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政治舞台,女性参政的话题再次引起关注。国外女性参政不仅在人数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参政的质量和任职结构上也有了实质性的突破,这种状况的出现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各国政府对女性参政的支持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采取配额制、立法保障、教育培训、政府与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合作等政策措施。我国女性参政很多方面与国外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通过对国外女性参政的政府支持系统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对我国女性参政的政策环境有所启发和改善。  相似文献   

3.
女性参政是指妇女同男子一样共同行使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 ,通过各种形式、条件、岗位平等地、普遍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女性参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是国际社会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几十年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妇女参政作为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政府对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承诺 ,五年来 ,在推进《北京宣言》和实现《行动纲领》目标中 ,中国女性参政又有了新发展。但…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11)
北京女学界联合会成立于1919年,是五四时期最早成立的知识女性爱国社团,会员几乎囊括北京所有女子中高等学校的学生。联合会成立后通过爱国讲演与请愿、抵制日货等配合五四爱国运动,通过创办平民学校、设立平民工厂、号召女子储蓄、刊发《北京女学界联合会汇刊》等推动妇女解放,将妇女解放运动与爱国运动进行有机结合,具有示范性与先锋性。在其影响下,其他诸省纷纷效仿成立女界联合会,相互响应,互相联络,构成了全国性的女性运动网络。研究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对于理解我国的女性思潮与女性主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妇女参政水平是衡量男女平等的重要标准,也是反映一个社会的政治文明程度。H省女性参政已取得显著成绩,但广度与强度有待提高,其中妇女的政治赋权意识淡薄、公共管理部门性别比例失衡、权力尖端中女性缺席等问题突出。文章采用制度、组织、行为三维分析框架对其问题的成因进行解析:制度的局限相对剥夺了妇女参政的机会、妇联组织功能的非均衡发展压缩了参政的平台、资本的劣势积累削弱了参政的可行能力。因而,要提高妇女参政水平需要提高决策及实施的性别敏感度、促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推进妇联组织的完善与发展、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提升妇女参政能力。··  相似文献   

6.
雷琳爽 《学理论》2012,(7):43-44
女性政治参与,是指女性群体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活动。女性政治参与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政治参与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制约女性政治参与的因素,从我国女性参政的现状着手,分析封建政治意识对女性政治参与的影响。包括三方面:女性文化素质,女性经济地位以及女性参政意识。  相似文献   

7.
构建公正公平的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女性的参与。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参政女性与参政男性,以及其它职业女性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其职业生涯发展特点,并从个体心理、组织、性别文化和社会支持体系四个方面剖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以期为参政女性和我国政府行政部门职业生涯发展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姚导 《各界》2008,(1):93-95
一   1912年,张洁清出生在河北霸县的一个大家庭,在10个兄弟姐妹里她排行老二.7岁时,"五四"运动爆发.张洁清的姑姑张秀岩是李大钊的学生,受李大钊的影响,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成为一名早期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9.
张晨 《学理论》2012,(30):156-157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近来有较多争议的话是理解孔子女性观的关键。孔子的女性观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有其基本内容、形成原因和时代特色。为此,有必要立足《论语》,并进一步结合时代背景和孔子个人因素寻找证源,在全面把握中更客观、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1)
民国是近代中国快速转变的历史时期。清末新政后,各个地区开始重视女子教育,黑龙江地区作为满清政府的"龙兴之地"和边陲重地,在各县区也大规模开展了女子教育,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前保持着稳定发展。论文分析了黑龙江女子教育背景,具体分析了女子教育的不同层次;认为黑龙江女子教育的开创,突破了禁锢思想的束缚;提高了女性的自身素质,对民国初期全国女子教育的进步做出相应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胡浩  时光 《瞭望》1987,(26)
我国首届女子举重锦标赛已于上月在长春市降下帷幕。纵观这次大赛,令人欣喜地感到,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已走向世界先进行列。 据赛会组委会宣布,这次比赛中共有29人在7个级别16项目中超88次世界成绩;几乎全部刷新了我国9个级别27项全国最佳成绩。 女子举重运动出现在世界体育运动史上不过7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身份"为核心概念,剖析了网络参政兴起的内在机理,认为网络参政现象兴起的逻辑蕴含在身份政治和公民政治的交错发展和历史转型中,公民政治的发展为公民自主参政议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如提供制度支持、培养参政能力及提高公民意识。而身份政治却有力地控制着政治参与的过快膨胀,保证政治的稳定有序。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民众一方面利用网络摆脱了不平等身份体系的约束,另一方面凭借既有的制度资源,以及现实政治参与中培养起来的公民意识和参政能力,进行网络"话语参政"。这一参政方式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政府需引起重视并加以疏导。  相似文献   

13.
应小丽  韩俊 《学理论》2014,(12):21-22
中国古代父权制下的妇女在参政路上尤为坎坷,但她们中很多人依然在政治的舞台上熠熠闪耀、发挥着不可泯灭的作用。中国古代妇女参政的主要途径有预闻与规谏、谋事与权变、批阅奏章、立遗嘱、和亲等等,这些参政的妇女有的为江山社稷贡献出不菲力量,但也有被冠以"红颜祸水"、"穷凶极恶"的骂名。我们结合史实来认识中国古代妇女参政途径的同时,也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21,(9)
清末为挽救民族危机,一批具有爱国激情的先进四川女性满怀着高昂的革命热情投身于革命运动,直接参加到各种救亡图存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她们组织参与的四川女子保路同志会(爱国会)、组织倡导为革命募捐筹饷、与四川保路同志会(军)共同战斗等一系列革命活动,不仅是四川辛亥革命时期一支不可忽视的革命力量,而且彰显了四川女性国民意识的觉醒,推动了四川地区的妇女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15.
文芳 《各界》2008,(2):24
1912年底,章太炎44岁丧偶,众人为他提亲,问他择偶的条件.他却是疯话连篇:   "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两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适合者为北方女子,广东女子言语不通,如外国人,那是最不敢当的."……  相似文献   

16.
黄巍 《学理论》2013,(23):240-241
"穆桂英"是戏曲和小说中的人物,是中国民众熟悉的一位勇冠三军的女英雄。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意识中,能成为"穆桂英"式的女性人物可以说是寥寥可数。而"穆桂英"形象在中国民间大量产生,并成为一个时代尊崇的女性形象则是在"大跃进"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客观环境要求女性必须像男性一样参加社会劳动,在媒体报刊和实际生活中,"穆桂英"女性形象逐渐增多,并成为歌颂女性勤劳勇敢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7.
张文彩 《学理论》2013,(18):212-213
女性的身体解放是中国现代女性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天足运动"到"天乳运动",现代女性的解放以身体为出发点,逐步走向自由。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提倡、精英知识分子在报纸等媒介上的鼓吹为女性解放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精英阶层的启蒙观念有一个大众化的过程,女性身体解放的观念是从国家或精英层面逐渐流向大众层面的。商业广告作为大众媒介,在逐利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女性解放观念——尤其是女性身体解放观念——的世俗化与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2009年7月16日,赵美心在华盛顿国会山正式宣誓就职,成为美国第111届国会中的一员.从政23年,缔造10场参政胜利,这就是当先美国首位华裔女性联邦众议员的赵美心.她从一名移民之女到美国建国200多年来首位裔联邦议员,赵美心缔造了美籍女华人参政的历史.这一路她是怎样走过来的呢?她有着怎样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呢?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是没有受教育权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已在她们心里根深蒂固.进入近代的中国女子教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并得到一定的发展.尤其到了民国前期女子教育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因为是多方面的.主要从西方女权与女学的影响、政府改革的推动及中国女性的觉醒三方面进行概述,并分析其产生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80年代初仅限于学府一隅的学生运动,至80年代末则运演成为一场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波。为此,社会在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也从多方面加强了对学潮的反思与研究。本文试从公民参政与学潮互动的关系中把握学潮的走向,并用公民参政的归一性去阐释学潮失控的深层原因。 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