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及“自知之明”,人们有个“传统观念”,似乎它是“明”“知”自身缺点、错误的“专用名词”,把“人贵有自知之明”等同于“人贵有知错之明”。于是,谁若想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冒一下尖,闲言碎语便象影不离形一样来了:什么“‘人贵有自知之明’,也不掂一掂自己的斤两”呀,什么“太自信、自  相似文献   

2.
今年初,中央电视台某期《实话实说》节目中,有位来自南方某省城的嘉宾讲述了他奔波于京城与省城之间力讨“公道”的事:这位到京旅行的教师,在某书店购得一本书,回宾馆后才发现书有缺页,于是他乘地铁返回该书店,向书店方面提出了换书并赔付他往来共一元车费的请求;书店方面当即为他换了书,却对赔付一元车费的请求始终不予理  相似文献   

3.
“一山不容二虎”一说始自何时,我未作考证,但肯定是古已有之的。《左传》里,有关因“一国不容二君”而发生的宫廷政变,俯拾皆是。农民起义,占山为王,第一把交椅上也容不得两个屁股。  相似文献   

4.
常听人议论说,如今的人越发自私,各管各,缺乏温情,不懂奉献、关怀。瞧,李四卖服装赚了大钱,只知道装修门面,却没有为即将倒闭的街道服装厂捐点款,真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自扫门前雪果真是自私自利的行为吗?当然世界需要热心肠,“如果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但是,各人自扫门前雪绝不等于自私自利,也不意味着世风日下。社会是由众多的个人所组成,我们这些大多数人就代表着社会,是国家的主人(指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因此管好自己,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扫清自家门前雪,同样是于己、于他人、于社会都有利的事。反过来,如果每个人都不扫自家门前雪,而专除他人瓦上霜,又会怎样呢?要么你除他人瓦上霜,别人扫你门前雪;要么一部分人专门领受别人的帮助,否则人人  相似文献   

5.
义利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仁智互见,莫衷一是。而为世代认同并沿袭至今的则是“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这种传统的价值观不失其双重命运:被批判和被运用。而矛盾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我们又如何才能走出这理性和情感的“二律背反”呢? 人们对“重义轻利”价值观持否定态度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将义利对  相似文献   

6.
“重赏”辩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过去是批判了的。罪状嘛,乃是迷信‘金钱挂帅’,否认革命精神。因而,‘重赏’一向被人忌讳,仿佛一沾上它就  相似文献   

7.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见于《论语·微子篇》。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孔子同行,落在后面很远。适遇一位“以杖荷”的老丈,便向他打听见到自己的“夫子”没有。老  相似文献   

8.
亦真 《前线》1984,(10)
人人夸伯乐,心中真冒火。若论“相马”术,我要强得多。他寻千里马,我识顺毛骡。骏马行千里,脾气难捉摸。此马太骄傲,难驮私家货。骡子性情好,随意可笼络。使用也方便,口舌何须多l而今赞伯乐,我御授她责。如此不公平,有理哪去说?I“相马”者辩@亦真~~  相似文献   

9.
《江淮》2010,(2)
<正>相传帝舜时代,天下遭遇特大洪水,鲧受命治水,采取"堵截"之法,结果堵不胜堵,水害更烈。后来禹接手治水,吸取其父治水教训,变"堵截"为"疏导",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学而优则仕”曾是被批得臭不可闻的老话,是那位曾被批得体无完肤的孔子的门徒子夏说的。原话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那时,此话的罪名是“鼓吹读书做官论”。现在,应该给它恢复本来的“面貌”了。孔子办教育,据说有三千门徒,而有点成  相似文献   

11.
一所谓"高考移民",通常是指某些考生为了增加录取机会,利用国家对落后地区的教育优惠政策,或发达与落后地区间的录取分数及录取率的落差,通过各种途径将其父母及本人户口转入或空挂到录取分数线较低的省份、地区,从而达到降低高考风险系数、  相似文献   

12.
论世事,爱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有何不好?干工作,好表现自己的独创性,有何不对?穿着打扮,喜欢尽量美一些,有何不可?投身改革,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才干和开拓精神,有何冒犯?然而,这些原本符合生活律动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常现象,却常遭白眼,甚或被斥为“好表现”。  相似文献   

13.
八路军华北抗战初期的“运动游击战”问题,长期被认为是“有错误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一问题至今未能予以澄清。本文拟运用已掌握的文献史料就此作一考析,以期明辨原委,还历史一个公正。一、问④的由来“运动游击战”这一概念主要产生于1937年8月22日至25日所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上。当时关于这一概念的提法也不尽相同。如:周恩来讲,“还是运动游击战好”,“必要时集中力量消灭敌人。①;彭德怀则认为。游击战与运动战是密切不可分开的”,提出“独立自主的山地、运动、游击战”;刘伯承亦谈了“游击与运…  相似文献   

14.
“感谢领导栽培”辩马顺喜,张申清某君受到提拔,逢人便"谦虚"地说:"我的成长全靠领导的培养,我要感谢领导的栽培,决不辜负领导的期望"。这话乍听起来似乎并无不妥之处,但细细评味起来又觉得甚是不妥,窃以为有挑剔几句的必要;其一,把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全然归功...  相似文献   

15.
《墨辩》亦称《墨经》,含《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虽然总计不足8500字,却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方面。这多元的内容,始终服务于“辩学”(逻辑学)这条主线。 《墨辩》是墨家谈“辩”的产物。“辩”本身不是逻辑,但“谈辩”离不开逻辑。《墨辩》在“谈辩”中既有有的放矢的“言辞之辩”,也有将认知为对象的“认识之辩”。正如万物之规律隐涵在万物之内部一样,这两种之“辩”的理则蕴涵在这六篇著作之中,需透视、抽象、概括才能具体出形,展示出貌。  相似文献   

16.
张如凌是艺术史博士,从1991年起涉足城市设计。真正让她一鸣惊人的是上海大剧院。之后,张如凌越做越顺,在中国共做了浦东机场航站楼、广州新体育馆等20多个项目。  相似文献   

17.
《廉政瞭望》2014,(20):14-14
在日前举办的一场法学研讨会上,北大法学教授陈兴良透露,刑法修正案(九)拟设置“收受礼金罪”。这一罪名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无论是否利用职务之便、无论是否为他人谋取了利益,都可认定为犯罪,“这个罪名的设置就将感情投资的问题解决了。”  相似文献   

18.
1958年,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全国开展了一场所谓“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群众运动,在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中,拔“白旗”,批“白专”,破“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之风盛行。这年3月,在国务院学科规划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陈伯达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0日到会作《厚今薄古,边干边学》的报告,说“有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想逃避社会主义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9.
20.
“义利之辩”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曾经长期争论不休的哲学命题。这场争论的内容很丰富,用今天的话来说,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人私利与社会公利的关系,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第二,道德理想与物质利益的关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种利益矛盾错综复杂,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利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