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经济与法律文化的更新──评郝铁川《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殷啸虎长期以来,儒家思想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并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所谓传统文化,说到底,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思想文化。在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儒家先哲所设计的政治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2.
咏康 《法学》1994,(11)
儒学在未来的中国社会里能够复兴吗?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法律文化能象古代罗马法哪样,成为法制现代化的起点吗?多年来学术界见仁见智,争论不休。郝铁川的新著《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比较令人信服地回答了儒学法文化能否复兴的问题。 全书除序言之外,共有八章。序言“市场经济呼唤法律文化的更新”表明了作者研究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这一课题的现实意义,即:它不是发思古之幽情、无病呻吟,而是有感于观念落后于现实的状况而作。第一章“儒家思维方式对当代中国立法技术的影  相似文献   

3.
芮晨宸  吴薇 《法制与社会》2013,(18):9-10,21
我国法治运行缺乏内在基础,法制不断完善,社会问题却频发。法治社会需要两条腿走路,制度建设与价值构建不可偏废,抛开"人治"的帽子探求儒家思想穿越时代性的法治因子,则会发现儒家内涵早已包含着民主、人权、公正、秩序等现代法治的种种要素,其构成了儒家思想融于当代法治的可能性。而要真正将儒家思想融入中国法治,则需要从法律制度、法的运行和意识三个层面将儒家思想进行现代性转化与传承。  相似文献   

4.
法律作为具体的社会事实,是社会规范的一种,与其所属的社会文化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认为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其标准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符合国情。我们应在理智分析儒家思想理论与法治理论的基础上,摒弃糟粕,取其精华,并借鉴其它先进文化,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5.
法治与中国当代法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迎军 《河北法学》2001,19(2):8-12
三代领导集体的民主法制思想、法治实践与中国当代法理学息息相关 ,三者互动 ,推进了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和中国当代法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与现代道德和法治———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第四届年会综述●吴晓梅1997年5月22日至24日,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第四届年会在古城开封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儒家思想与现代道德和法治的关系,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美国及日本的四...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古代礼法合治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重要启示作用。法治中国建设离不开对古代经验,特别是儒家思想及其治理模式的有益借鉴,离不开对古代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所进行的积极总结。在此背景下,2015年4月24至25日,由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主办、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法文化研究传播中心承办的"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2015年年会"暨"法治中国视阈下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8.
同步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受益于冷战后全球化发展的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成功地经受住了由西方发起并主导的全球化与民主化的双重冲击,而且还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既与传统政治文化一脉相承,又深受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其在转型过程中保持了极大的主动性和渐进性。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将以契合法治中国建设为动力,在不断地向法治型政治文化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力促进中国的政治发展。这种主动性与渐进性的法治型政治文化的转型,既是维护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9.
郝铁川与童之伟两位先生关于“良性违宪”的争论在法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井延续至今。但时至今日,讨论仍未触及问题的核心.本文通过对规范与现实,良法与恶法,社会后果与形式违宪等争论的焦点进行总结和检讨,发现“良性违宪”反映的实际上是英雄主义与法律至上的对抗,问题的核心在于执政党仍抱有英雄主义情怀。因此,执政党改采法律至上立场,服从法律统治才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德治思想与中国当代法治@许富仁$肇庆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文化阻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昌宇 《北方法学》2011,5(5):20-27
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情境中,社会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不同的文化精神同时影响着这个寻求现代化的国家。以理性化、契约化为核心文化精神的现代法治,要在有着千百年宗法伦理文化积淀的中国社会扎下根来,需要克服来自传统之中内在的文化阻滞力,这种阻滞力通过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结构表现出来,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非日常的社会领域,阻碍了法治社会的形成。中国在寻求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自身文化问题的重要性。在法治发展的现阶段,要真正打破困境,必须从根本上逐渐限制和消除来自于中国社会内部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文化阻滞力,变不利为优势和特色,从而为法治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于浩 《北方法学》2014,(3):153-160
法治思维作为一个时兴概念在当下中国被不断提及,并成为社会治理领域的正当性话语,因此需立足于法治的基本要求,结合法治实践的个案场景,在发现当代中国法治建设薄弱环节的同时探讨法治思维的运用问题。而法治思维内涵的既有界定往往抽象而不具可操作性。因此,法治思维是以规则为中心,合法性判断为优先,限制权力保障权利,坚持正当程序的思维方式。要注意反思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中与法治思维相左的四类主要问题:领导意志对法律执行的扭曲,法外利益与纠纷解决的乱象,公权力过于强势的现状,重结果轻程序的思维传统。  相似文献   

13.
1979年,以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启发下,中国法学界冲破了极左思想设置多年的禁区,首先提出了“要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主张。在这以后20年间,中国法学界出于对国家政治命运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不懈地探索、研究和宣传法治理论,掀起了三次法治讨论高潮,推动和促进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的形成和确立,法治已成为当代中国法学界的一种理念和精神。  相似文献   

14.
陈萍  张卫青 《法制与社会》2011,(34):7+37-7,37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项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有待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在这其中法治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着中国正处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着法律全球化与法律移植问题,中国法治的道路上正确处理法律全球化、法律移植与本土化的问题,应当把握好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使之与法治相互协调,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当代中国法治认识领域存在的几个误区,并对其加以分析.进而又从法治与法律相比较的角度对法治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法治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历程,1986年开始的旨在"将法律交给广大人民群众"的"普法"运动,使公民的权利意识普遍得到加强,并转化为公民自觉的维权行动和公民对当代中国法治进程的积极参与,成为推动法律发展和国家法治进步的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然而,在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中,"受伤"的总是私权,因此不可高估公众参与对于法治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儒家文化中的仁政思想和宗法伦理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实现有负面影响,如反对公平效率和"性善论"易造成泛道德主义;而且与法治精神相悖。如何化解这些负面影响或使其最小化是中国法治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马曰全 《山东审判》2013,(4):118-119,115
中国的法治文化博大精深,从春秋战国时孔孟的法治思想,到明清时法治文化的进一步升华,再到近代法治从动荡中成熟的历练,已经逐渐形成一个体系。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法治文化中,最为突出的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其中的法治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的法制建设起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纵观全国,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现代性、普遍性和严峻性的法治治理问题,推动社会的管理者不断追溯古今中外的社会治理之道,引导学者去深入探讨现代法治治理的症结所在。现代中国仍然是熟人社会,农村占据整个中国的大片疆土,农民还有十亿人口,他们依然与土地紧密相连,所以对农村、农民的治理尤为重要,以此借鉴封建社会中饱含儒家思想的乡贤文化,这当然对城市和市民的治理也是有益的。并且我们要与时俱进,探讨其与现代法治治理的契合点,真正找到适合我国现代法治治理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好话语常被人顺着往下说。前不久,于安教授顺着郝铁川教授的话题,谈了《公法的变迁和公权的规范》(法制日报2005年1月6日第8版),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对私权的保护要通过公法来解决。这个话题切中当代中国法治跳动的脉搏,我再顺着这个话题说几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