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关注"人本"的角度出发,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去文学化".从教学的目标要求到学生的学习要求,都不可能接受应用文写作课程"文学"化.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文学化"本身对于应用文写作(教学)理论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具有文学色彩的示范文本是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所以"去文学化"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文学情结"背离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初衷,违背了应用文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应用文有自己的审美特征,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点和教学内容的基础在于写作技术的训练.同时,应用文写作教学"去文学化",还须理清"文学情结"与"文学化"、"文学专业思维定势"与"文学化"、"写作技术的训练"与人文素质的培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探讨应用文写作"去文学化"问题,需要遵循两个前提一是教学的范畴,二是在这一范畴下的教学内容择定.在教学的特殊背景下,教师的文学情结导致了教学内容择定的偏移,进而导致教学目的的偏移.从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基本目的看,"去文学化"正是对人本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应用文写作教学“去文学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文写作教学中,专业教育所养成的教师的文学思维定势,是导致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发生偏移的重要原因.应该从两类文体(实用类、审美类)写作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表达方法以及培养不同的"话语责任人"等方面加以区分,以社会职业工作需要为导向,以写作技术为重心,构建符合应用文自身特质的教学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5.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发表了孟建伟先生《应用文写作教学“去文学化”探讨》一文。该文抓住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根深蒂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展开了具体的分析和深入的探讨。作者对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文学情结”产生原因之剖析,令人折服;对“去文学化”依据之分析、对审美类文章和应用类文章中“文”与“质”之阐述与界定,令人叹服。此文观点新颖、分析透彻、逻辑严密、文质兼备,是一篇融理论性、实践性、学术性于一体的高水平论文。阅读此文,适逢我校推进研究性教学工作之际。此文提出的问题,对深化应用文写作教学改…  相似文献   

6.
应用文是单位和个人在交流信息、处理事务、传递思想等所运用的具有一定处理程序与格式的文章总称,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日益密切,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应用文可以说是运用的最广泛的文体。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旨在提升大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为其人际关系的增强、统筹规划能力的提升以及正确的处理事务等能力的增强打好基础,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如何合理的进行大学生应用文写作教学,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议话题。  相似文献   

7.
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而项目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是改进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我们以公安英语应用文写作为例,将项目教学法与英语应用文写作相结合,加强学生对英语应用文格式的掌握,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最终促进其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应用文写作能力是职业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开设应用文写作课,是为培养学生形成职业工作能力服务的。为了避免因教学内容的泛化而导致的职业特征淡化,有必要对现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的思路是:(1)从"专用"与"通用"的角度划定教学内容;(2)以"实用"与"够用"为出发点制定教学原则;(3)以"写作技术"作为新的教学平台;(4)教学方法上提倡"问题式教学",注重思维与操作的衔接;(5)教学效果的评定应以职业工作中必需的写作能力为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9.
应用文的实用性比较强,并且在社会生活当中的使用也非常广泛,在处理事情,联系公务的时候经常会用到,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人际交往也日益频繁,而应用文的使用也更加的广泛,但是高职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并不强,他们大多数人不喜欢学写应用文,认为应用文对他们没有大的帮助。但是应用文写作是语文老师的一项重要课题,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对学生的知识面的认识以及以后工作中和生活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要求:明确应用文的含义、分类、特点和作用,提高对应用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应用写作的理论学习和写作实践。 二、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应用文(见第1页) (二)重点问题。1、应用文的演变。应用文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汉字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曾以实物或结绳记事。当汉字产生后,应用文也随之产生。在长期的发  相似文献   

11.
“理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大环境逐步进入法制化的时候,应当明确“理”在组织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理管”。“理”在企业不同管理层次包含不同内容,只有实行“理管”,并辅之以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将人治与法治相结合,才能较好地达到“管理”目的。  相似文献   

12.
婚内强奸作为一个法律问题被提上价值层面乃西方 2 0世纪 7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以后的事。本文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价值理念及社会背景不同等实际考察入手 ,提出我国应对婚内强奸以罪性论处的主张  相似文献   

13.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中的“特色”二字,着眼点应该是“结合”;马列主义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体现出三个特点,即艰巨性、探索性、创新性。这就决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艰难、探索、创新工程和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4.
议行合一制作为我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之一,有其学理上的合逻辑之处。中国的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基本符合马克思针对巴黎公社所论述的议行合一制。这一制度固有的弊端以及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昭示我们:从“议行合一”走向“议行分立”,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5.
翻译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文化现象的处理.归化原则和异化原则体现了翻译活动中在处理文化因素方面的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事实证明,翻译活动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复杂过程,归化和异化原则应该被灵活地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6.
"犯罪心理结构"之争,已经集中在"犯罪心理"或"犯罪人心理"这个焦点上.反对"犯罪心理结构"者认为,犯罪心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犯罪人心理在很多方面(甚至一切方面)同守法公民没有区别.因此,犯罪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犯罪人心理"的学科.这是一种违反逻辑的、必将导致取消犯罪心理学的推论.  相似文献   

17.
“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充分发挥德治与法治这两种调控手段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使之相互渗透、功能互补,必须努力做到道德法制化和法律道德化.一方面,要把道德义务按照立法程序转化为法律义务,赋予道德基本要求以国家的强制力;另一方面,法律要始终以道德信念、道德教化为基础,尽可能使道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相统一.  相似文献   

18.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都不是刑事证明标准。“客观真实论”与“法律真实论”之争是关于诉讼认识的观念之争 ,而不是关于刑事证明的标准之争。两者虽然在表面上就刑事证明标准展开了争论 ,但其基本观点却是一致的 ,学界将两者之争视为刑事证明标准之争的看法是一种误解。我国传统证据理论对刑事证明标准的错误概括以及对证明标准的主观性的忽视甚至否定 ,是这场讨论并没有真正涉及刑事证明标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不知法不赦来自一句古老的罗马格言。此原则强调“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是有害的”,行为人对于法律认识的错误,并不能成为其逃避惩罚的借口。美国司法判例中的“不允许对法的不知”原则,被认为是刑事程序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原则之一。二战以后,随着人类社会日益进步和各国刑法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这一古老的原则也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严格坚持不知法不免责导致了一些不公正的审判的出现,许多国家的刑法典开始对此原则进行修正。不可避免的法律认识错误可以免责,而可以避免的法律认识错误只能减责。  相似文献   

20.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核裁军领域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条约,由于它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核大国与无核国通过斗争妥协所得到结果,因而它在确定有核国与无核国权利义务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衡"现象,尤其是无核国应当获得的"不受核攻击"的安全保证在条约中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引起了无核国家的不满和质疑.目前所爆发的朝美"核危机"也从侧面说明该条约到了需要修改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