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工运》2014,(8):14-15
一、前置维权关口,建立欠薪预防和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欠薪预防和预警机制,把维权关口前置,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化“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是广东工会根据劳动关系变化的特点和态势,在履行维权职责方面所作的尝试和探索。一是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制度。省总工会与人民网、南方网等网络媒体合作,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对全省各地的欠薪信息进行实时监控,每周整理一期舆情信息专报,每季度进行一次信息汇总分析、隐患评估和研判,掌握欠薪频发点和形势走向。二是建立职工工资支付月报制度。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会稳定预警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和高密度的人口聚居区,在汇集人类巨大的能量并产生城市功能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城市社会问题。为了防范城市社会风险,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预警机制。城市社会稳定预警机制框架包括:信息收集机制;信息决策机制,协调疏导机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是任何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工会必须构建并不断完善宏观参与机制、维护职工权益工作机制、长效化的职工服务机制、职工群体性突发性事件预防应急机制、职工舆情引导和疏导机制,才能充分释放参与社会建设的潜力,更好地发挥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构建工会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维护职工劳动报酬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星 《中国工运》2006,(12):35-35
为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佛山市总工会大力构建劳动关系预警机制,运用预测、预审、预报、预控等措施,及时掌握产生劳动关系矛盾的诱因,实现关口前移,促进维权工作由“救火型”向“防火型”转变,有效地预防和化解职工群体性劳动纠纷事件。一、抓制度,规范劳动关系预警工作建立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实现劳资矛盾的早发现、早预防、早介入,是工会主动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举措,要做到规范运行,长效运作,制度建设首当其冲。为此,佛山市总工会专门出台了《佛山市工会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5.
人才战略是经济社会战略的重要内容,人才的关键在于青年。培养和造就青年科技人才,必须积极构建青年科技人才政策保障的新机制;构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构建青年科技人才服务的新机制;构建青年科技人才竞争激励的新机制;构建吸引青年科技人才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动员是共青团与青年互动的重要机制,在动员机制的介入和影响下,青年个体与青年组织、政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青年的群体意识得以觉醒并持续强化。"三走"活动作为新时期青年动员的重要形式,构建起以"运动+"为纽结的青年动员链条,即设计动员议题、形成动员合理、调整动员内容、扩大动员影响、提升动员效果。"三走"活动对新时期共青团动员青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动员青年要以青年利益为导向;要找准青年动员的关键纽结;动员的形式和方法要与时俱进;要遵循规律、把握节奏、注重实效;要以改革为契机,深化动员的组织结构改革。  相似文献   

7.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也使劳动关系产生了波动和振荡.建立劳动关系预警处置机制,对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劳动关系预警处置机制,主要需把握五个环节,即坚持基层为主、预防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建立一线工会小组长信息网,把握好车间(分厂)这一中间环节,严防企业这一关键防线和发挥上级工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机制建设,有内部机制、外部机制之分。它作用于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全过程, 缺少任何一环机制.或者任何一个环节的机制不完善,势必影响青年志愿服务,势必影响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 展。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基于大数据开展失 业监测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关于就业失业的理论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 分析基于大数据进行失业监测的应用逻辑,进而梳理国内外相关实践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失业预警机制的 建立健全提供参考。研究提出基于大数据开展失业监测的优化路径:首先建立政府引导、网站提供数据和学界 提供指导的三方合作机制,其次盘点和分类国内招聘网站等劳动力市场的互联网媒介,进而尽快开发和构建搜 索引擎关键词库,并引入专业的社会智库参与,最后强化政府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情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日益凸显其影响力,也促使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变,面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适应网络环境:与大学生共存;掌握网络话语:与大学生对话;转变教育理念,与大学生平等;建立有效机制,与大学生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