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家庭经济贫困女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及克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校园中,部分家境贫寒的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她们身上有较其他女生更为突出的优点:坚强自立、学习勤奋刻苦,生活节俭朴素;另一方面,她们又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心理——自卑情结,并严重地影响着她们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帮助贫困女大学生跳出自卑的泥潭,培养其健康的人格。一、家庭经济贫困女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自卑感就是个体把自己的能力评价降低的自我意识。自卑容易使人丧失自信,孤僻离群,缺乏上进…  相似文献   

2.
《党课》2008,(4):109-110
自卑心理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适度的自卑能激励人发奋努力,取得成就,而过度的自卑,就会在人际交往、事业和婚恋等方面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相貌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表现为自我封闭,不与他人交往;过度地关注自己的生理缺陷和能力的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  相似文献   

3.
在生活中,你不难发现,常有人因工作环境不理想,从而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即职业自卑感。在与人交往中,他们往往觉得自己的职业不如别人,而不愿谈及自己的职业、收入,甚至不愿说出自己的单值或工种,以免被人看不起。在心理学中,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严重的自卑心理能导致一个人颓废、悲观、心灵扭曲。不管你是清洁工、困难企业职工,或是机关干部、厂长经理……在社会生活中,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职业分工不同。农村的人与城市的人,富裕的人和贫困的人,学历高与学历低的人,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相似文献   

4.
自卑也有用     
自卑,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现实。人类的自卑感,是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首先提出,而后广泛流行的术语。从广义上讲,它泛指对自己持批判或否定的任何态度,而在这种态度的背后,则是一种无能感、无力感、弱小感或恐惧感。从这些基本感受出发,我们可以看出自卑感是人人具有的,只不过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5.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贫困大学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间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比较困难或基本生活费得不到保障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贫困导致“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自卑感。在校园集体生活中,贫困大学生与其他生活富裕的学生朝夕相处,日常生活消费的反差巨大,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同学间不经意的一句玩笑,都会深深地刺伤他们的心灵,强烈的自尊渴望与脆弱的情绪情感相交织,无形中加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的人因此而常常感到自卑、压抑;有的人对自己勤工助学劳动持鄙视的态度,自己…  相似文献   

6.
珍重自己     
人最可贵的是自己看得起自己。天地悠悠,每人都有一定的位置,如果你不能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也不必强求!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条定理:人的满意程度等于实际所得与期望值之比。有的人对自己期望太高,总想成为郭沫若、华罗庚或者李嘉诚,达到一种完美和至高无上的境界,但又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烦恼,于是沮丧,于是自暴自弃。其实,你不必因为别人有你没有而自卑,别  相似文献   

7.
生活就像是在空中抛接五只球的游戏。这五个球分别是:工作、家庭、健康、友谊和精神。将五个球同时在空中抛接的确是一门艺术。不久你会发现:惟有工作是一个橡皮球,掉在地上还会弹起来;而其他四个球都是玻璃的,掉在地上便会留下疤痕、裂缝,或摔得粉碎,总之不可能再恢复原样。所以我们要努力保持自己的平衡,才能把它们都在手里玩得转。那么该怎样去做呢?不要总把自己与别人比较,这样会愈看自己愈不值钱。如同你的指纹—样,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根据别人认为重要的东西来制定自己的追求目标,而应当努力去争取自己…  相似文献   

8.
克服自卑感     
宫维民同志: 在与人交往中我总是很胆怯,当别人的目光无意之中和我相遇时,我感到不自在或慌张,语无伦次,不知所措,请您帮帮我好吗? 长春 小马 小马 同志: 从你介绍的情况来看,你在社交中有自卑感,缺乏自信心。自卑感是指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产生的妄自菲薄、缺乏自信、行为退缩、自己感到在某些方面不及他人的一种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4,(11):119-120
长期被自卑情绪笼罩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另一方面叉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逐渐形成了敏感多疑、多愁善感、胆小孤僻等不良的个性特征。自卑使他们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言,消极应付工作和学习,不思进取。  相似文献   

10.
许多中小学生都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回答问题吞吞吐吐,遇到老师战战兢兢,说话有气没力,做事优柔寡断,整天沉默少语。他们往往孤立自己,不愿与别人交往,总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严重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老师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找回自信。  相似文献   

11.
一、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认识自我是指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既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又承认自己的不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由于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时期,往往难以做到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估价自我。他们态度偏激,要么把自己看成是十全十美,对自己的缺点和短处视而不见,把别人看得是一无是处;要么是痛恨自己,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常常抱怨和自责,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这种对自己认识上的偏差,就会产生不适当的情绪或反应,或自负、自傲,或自卑、恐惧等,就会影响其自身的健康成长。学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思想、感情、能力等具体情况,才能认识、预想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进而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因而,教育者不应求全责备,而应采取积极措施。引导他们通过自我观察、自省和虚心求教等方法,培养他们的平常心,增强他们认识自我的决心和勇气,逐步了解自我。  相似文献   

12.
华中科技大学的贫困学生占学生人数的30%,特困学生占学生人数的10%。学校资助中心在调查走访中发现,虽然贫困大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能自强不息,但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这些学生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痛苦,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低人一等,常常自惭形秽,郁郁寡欢。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不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学校在资助贫困生的工作中,坚持经济扶助与教育培养并重,探索出四种较理想的方式。一、深入调研,建立贫困生档案通过对学校本科生家庭情况的了解,资助中心建立了贫…  相似文献   

13.
把自己看得“小”一点□王永生不知从何时起,一些人宁愿把自己看得过“大”,而不愿把自己看“小”。诸如:我的技术比别人好,我的学历比别人高,我的能力比别人强,我的贡献比别人大……也许这些不是言过其实,但这样看自己委实不好。鲁迅宁愿把自己看作是一头牛,郭沫...  相似文献   

14.
易白 《党员文摘》2007,(7):22-22
人们往往容易低估别人工作的难度.以为对方的工作是极易完成的。这往往会体现在一个有多种分工的团体里。比如搞技术的人可能会埋怨搞销售的人没有把自己创造的产品卖得更好,搞销售的人会埋怨搞技术的人没有设计出更好的产品.他们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勤奋,而对方总是轻松度日.并且总认为自己工作没有绩效是由于其他人的不努力。  相似文献   

15.
新华 《党建文汇》2007,(3):51-51
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人们往往容易低估别人工作的困难度。在一个有多种分工的公司里,总有人会互相埋怨,搞技术的人埋怨搞销售的人没有把自己创造的产品卖得更好,搞销售的人会埋怨搞技术的人没有设计出更好的产品,他们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勤奋。  相似文献   

16.
很多学生都喜欢画画,喜欢上美术课,因为这门学科不用考试,学习它不仅没有压力,而且还可以放松心情,减轻压力。但十几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总是有少数学生上课不专心,学习不认真。对此,我展开了研究,感觉他们学习不认真的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认为自己画不好,没有美术天赋,因而缺乏自信;二是他们各方面成绩都不理想,对自己自暴自弃;三是在同伴中没有威信,很自卑等等。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学生不喜欢美术,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学生,我都对此进行了零距离的教育研究。因为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学习美术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所以任何学生都能学好美术。  相似文献   

17.
刘大生 《唯实》2006,(7):40-42
一、引用的正当目的 第一,为了节约时间和篇幅而引用。某一观点别人已经提出并且论证过,自己的文章中如果没有这一观点,逻辑和结构不和谐。这时,自己就没有必要再论证了,把别人的观点点出来就行。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加一个提示语,如:“正如某某某所言”,“有学者早就指出”,等等。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06,(12):76-78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一些人不知不觉地产生了自闭心理,有的甚至息上了自闭症,把自己与外界隔离。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自我封闭。自我封闭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耍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这是一种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作方面的压力,对工作的期望值很高,唯恐自己落后于别人由此形成精神压力;一是个人条件方面的压力,自愧在金钱、名誉、地位和家庭方面不如别人,从而导致心理负担。笔者认为,前者是必须有的,这种压力是教师发展的原动力;后者是消极的,是引发职业倦怠的根源,需要正确引导,化压力为动力。  相似文献   

20.
大师弯着腰     
董大华 《廉政瞭望》2011,(22):60-60
中国工程院院士、泌尿科专家郭应禄先生,讲过这么一段往事。有一年,他不慎摔了一跤,头部受伤了,为了不打扰别人,他到远离单位的大儿子家休养,也没有把自己受伤的消息告诉别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