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探侗族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在何时何地,由哪一支越人逐步发展形成为现代民族。众说纷纭。据目前所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认为侗族是当今侗地的古“骆越”发展起来的土著民族,“自唐宋形成以后,始终聚居在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带”。同时又认为“梧州与古州自唐宋以来都是侗族分布的地区”,因梧州的侗族“人口集密”,遂于“明洪武年间”向“人口稀少”的“中心区”(今侗乡)迁移。这“是侗族分布地区内部的搬家,不存在外来问题”。  相似文献   

2.
侗款文化     
侗族是我国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之一,分布在湘、黔、桂三省(区)毗邻地带。侗族属古百越支系。由于他们大都聚居在山峦重迭、深山峡谷之中,所以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势力在侗族地区相当薄弱。为了维持本民族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生产的发展,于是产生了“千人团哗,百人合款”的款组织。侗族人称为“款”,异族人称为“侗款”,后人统称为“侗款”。侗款的原意是指侗族社会的“饮血盟誓”的社会组织。也可以说是古代社会遗留  相似文献   

3.
侗族是祖国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现今总人口有一百四十二万余人(据1982年统计)聚居在黔、湘、桂三省(区)毗邻地区的黎平、天柱、从江、榕江、锦屏玉屏、三穗、剑河、新晃、通道、三江、龙胜等县,散居镇远、芷江、靖县、绥宁、城步、融水、罗城等县。在侗族地区,还杂居有汉、苗、壮、水、布依、瑶等兄弟民族。侗  相似文献   

4.
侗族族源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是岭南古越人一支的后裔,这是史学界公认的。由于侗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汉文献对于这个民族的记载亦仅仅是一鳞半爪,因而在侗族族源的探讨中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侗族是黔桂湘边界的土著民族;有的认为侗族祖先来自外地。笔者针对这一问题,从侗族聚居地区的古今地理位置和地下发掘以及语言文化等方面结合史料文献进行探讨,认为侗族今天居住的这片地域在历史上属于五溪蛮地区而不属于古越人地域;古越人的地域应在岭南——即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并由此阐述自己关于“侗族先民迁徙”的粗略看法,其中失误之处,望予不吝批评:  相似文献   

5.
侗族大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和鄂西一带的侗族,是一个喜乐善歌的民族。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它已走向世界,为国外听众所倾倒。侗族大歌也和其它侗族歌种一样,有自己的流行区域,侗族分南北两大方言,侗族大歌流行于南部方言侗族地区都柳江水系的黎平、榕江、从江三县的“九洞”、“六洞’、“千七”、“千三”、“二千九”以及与之毗邻的地区(包括广西三江侗  相似文献   

6.
试论侗族民居建筑的群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居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连地区和湖北省西部部分县境内的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榕江县和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出土文物看,这个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秦汉时期已形成较大的民居村落。由于侗族居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它的历史条件,因而使其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突出的群体意识。本文拟从建筑格局、造型特点和功能等方面探讨其民族特征和群体意识,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7.
侗族社会的林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侗族世居黔、湘、桂毗连地区及鄂西一带。位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五岭”的西端和云贵高原的东侧。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地面崎岖,其东有雪峰山,西有苗岭文系,南有九万大山和越城岭,北有武陵山和佛顶山。境内有侗族人口200万,分别居住在32个县(含14个自治县和民族聚居县,其中以侗族为主者有11个县)中,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约29个县,占总县数的90%以上,是个典型的山区。其中有14个县是全国或省区级重点林业县。这里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十分适合林业发展,具有典型的林业经济特点。因此,研究侗族社会林业经济的历史层面、经济变迁层面、经济效应层面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侗族是世界东方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伟大祖国56个兄弟民族中的一员。现有人口190多万,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的交界处,湖北的宣恩、恩施等县也散居有部分侗族。 侗族自称gaeml或geml、jeml。究其族系她属于古“骆越”的一支,有共同居住连片的地域。据古书记载:“岭南梧州一带有侗族”,“峒人散居、舞溪之界,在辰沅者尤多”。即现今分布在东自湖南城步、  相似文献   

9.
1993年《贵州民族研究》第2期刊登《侗族是百越一支发展起来的土著民族》(简称《土著》)一文。认为侗族是由其现居区域古越人的一支——“骆越”发展起来的土著民族,同时也吸收有其他民族成份。 侗族究竟是从业已分成支系的哪一支越人发展起来的?是当地越人发展成为某一支越人以后,继而演成为今之侗族,即所谓的“土著民族”呢?还是由其他地区的某一支越人演成为侗族而后因种种原故迁入当今侗乡,即所谓的“外来民族”?这是当前侗学研究者对族源  相似文献   

10.
一、一个困惑不解的问题 据考证,侗族系上古东夷集团中后来的分支“干越”人的后裔。现在在湘、黔、桂边境侗族聚居系活动在山东、江苏、浙江一带干越人西迁的结果(包括鄂西南侗族)。如果这种说法能够成立,那么,从其先民迁徙开始,至今已4000余年。即使从有充分史料记载的秦代算起,也有2200余年的漫长历史。至于在这三省交界处联成一片,形成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独特的风俗习俗,并因此而形成独特的民族心理素质,至迟也是在唐宋时期,距今也  相似文献   

11.
侗族聚居的湘黔桂交界一带,是一个林业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仅在贵州省划定的十个林业县中,处于侗族地区的就有八个。《黔南识略》称:“郡(黎平府)内自清江(今剑河)至茅坪(今锦屏县属)二百里,两岸(杉林)翳云承日,无隙土、无漏荫,栋梁杗桷之材靡不备具。”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为侗族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侗族经济能否腾飞,依赖着林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本文试就侗族林业经济开发,提出立体林业的设想,旨在为侗族经济决策提供参考。 一、侗族传统林业经济的构成 侗族地区是一个传统的林业区,从文献中我们可以毫不费劲地找到有关记载,现在的侗族地区的林业状况也可以证明其历史的悠久。 1、以种植杉木等用材林为主的造林 侗族有植树造林的传统,无论在哪个年代,不管是穷人还是富有者均参加,营林与种稻是侗族传统衣业中的两条支柱。据文献记载,侗族地区的人工造林至迟始于明代中后期。清代中期,随着木材贸易的发展,人工植杉造林已成为侗族人民仅次于田间的生产活动,同时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乾隆五年(1740年),曾知黎平府、谙熟“三江”木事的贵州巡抚张广泗向朝廷汇报施政计划时,“杉木宜多行栽种”,便是重要一条。其认为“黔地山多地广,小民取用日繁……令  相似文献   

12.
“腊更”浅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侗族聚居和侗苗杂居的九洞、六洞、千七、千三(贵州黎平、榕江、从江、广西三江等地),历史上有一部分被贬称为“腊更”(侗崽)和类似“腊更”的人,他们社会地位低下,依附于一部分自称为“腊卡”(客家崽)和类似“腊卡”的本地人。从他们居住的情况看,有的单独居住在一个村  相似文献   

13.
侗族的族称     
侗族自称为Gaeml,有的地方读做Jaeml或Jeml,自称一致 ,含义相同。在湘黔桂之通道、黎平、三江的三县交界一带 ,侗族内部还有Jaemlaox、Jaemljaox和Jaemltanx之互称。与侗族相邻居住的水、壮、仫佬、毛南、布依、仡佬、土家等民族 ,对侗族的称呼均与侗族自称相同。相邻居住的苗族和瑶族分别称侗族为tai31 ku435,皆名从侗族自称。由于侗族及其先民历来居住溪峒 ,唐代及以后史籍还以“峒 ( 同山、洞 )蛮”或“峒民”泛称。宋代始有专称 ,北宋时用汉字双音切记为“佶伶”(kei1 3lam35) ,南宋时变为“仡伶” (ke1 3lam35)。明代及以后 ,在历史…  相似文献   

14.
在湘、黔、桂三省(区)毗连的侗族聚居地区,到处都可以见到横跨于河溪之上的木结构楼阁式桥梁,这就是中外闻名的侗乡风雨桥。 风雨桥有几种名称。桥上亭廊相连,瓦檐重叠,可供行人避风雨,故有人称之为“风雨桥”;桥面置栏干坐凳,可供人歇息乘凉,故有人又称之为“凉桥”;桥身油漆彩绘,雕梁画栋,亭阁隽雅,故有人又称之为“花桥”。  相似文献   

15.
银潭印象     
在贵州黔东南自治州聚居的侗族,是个美丽、淳朴的民族。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文化是在农耕文明土壤里生长和绽放出来的民族文化奇葩,对于现代人去寻求精神故乡,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家园”。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侗家人生于斯长于斯,在这片神奇而又美丽的山乡,他们精神世界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丝性情的基元,都深深地植根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如画的自然风光与迷人的人文环境,天然合成一个“诗意的栖居地”,令人向往。基于此,本期特选编了2篇文章,让大家一同去领略那茫茫的林海.那清亮的小溪,那神奇的红豆杉树,那极具特色的雕房,那真挚热烈缠缠绵绵的爱情,裹着浓浓的山寨风情……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有一百四十多万,主要聚居于黔湘桂三省(区)毗连地区。侗语属汉藏语系,侗傣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两大方言地区,由于大山阻隔,相互间交往较少,因而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社会文化都有一定的差异。就拿侗族曲艺来说,北部方言区除“说故事”部分村寨用侗语外,其它曲艺形式多借用汉语了;而南部方言区侗语曲艺则十分丰富。本文拟谈南部方言区的侗语曲艺,就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17.
贵州民族民居建筑,在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水族等民族聚居的地区,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吊脚楼式民居。这是贵州少数民族源远流长的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据史籍记载,上述诸民族历史上都曾活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后因种种原因方迁徒到我国的西南地区安家落户。这些民族的古代人既然生活在水网地区,面临的是温湿多雨的环境。因而在营建自己的栖身之所时,在当时存在的巢与穴的两种居住方式中,就只能选取巢居的  相似文献   

18.
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她的祖先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越人。侗族又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民族。绚丽多姿的侗族民歌,独具一格的侗族歌舞——“多耶”、“踩堂舞”,扣人心弦的侗族曲艺——琵琶歌,琅琅上口的侗族款词和“白话”组成了五彩缤纷的侗族艺苑。在信仰方面,  相似文献   

19.
黔东南自治州是苗族侗族聚居的大本营,总人口三百二十三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二百一十六万余人,占全州总人口的66.85%,是我省各地、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地区。解放前,这里交通闭塞,文化、经济落后。解放后,由于贯彻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中、小学校及其在校生就有了成十倍的增长。但也无庸讳言,与其他地区相比,文化教育事业还相当落后,学生“三率”不高,文盲成堆。据82年调查,  相似文献   

20.
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似属“干越”的后裔。自称为“干”(gaeml),,或“更”(geml),或“金”(jeml)。文献书之为“仡伶”、“仡(亻览)”、“峒人”,“峒蛮”、“峒苗”,或泛称为“苗”。解放以后,称为侗族。 据1982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共有142万5千余人,分布在今之湘黔桂毗连地区和鄂西南一带。其中;贵州有84万9千余人,居住在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镇远、剑河、岑巩、玉屏、铜仁、三穗、石阡、江口等县,以及万山特区;湖南有31万8千余人,居住在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