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婵 《湘潮》2013,(1):75
教育法学是教育学与法学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分支学科,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逐步确定了它的独立性。虽然教育法学现今属于教育学的范畴,但是其理论研究涉及法学研究内容,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的现状和我国教育法学既有理论体系的研究来简要分析我国教育法学理论体系并以"受教育权"为逻辑起点构建教育法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培植学术精神部门史这个概念怎样界定?为什么要修部门史?怎样修部门史?这都是新问题。最初接触党史,有人说这是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它的学科属性是政治学,或者是社会学,甚至是法学。有一位同事,明明读的是中共党史专业,得到的学位却是法学。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说党史是"行动中的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3.
喻中 《探索》2003,(6):81-84
哲学史上先后出现过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哲学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哲学思考都有一个中心问题,都是对某种"提问"的回答.与此相对应,法学史上也出现过提问方式的两次转向,对三种提问的回答分别形成了本体论法学、实证论法学与解释学法学.从本体论法学到实证论法学,是法学提问方式的第一次转向,当代法学,正处于本体论法学、实证论法学向解释学法学转向的过程中,是法学提问方式的第二次转向.解释学法学,已经构成了当代法学特别是法哲学研究的前沿景观.  相似文献   

4.
徐学东 《探索》2007,(5):183-186
行政法不仅属于法学的范畴,也属于行政学、政治学的范畴.只有行政权才能把这两个范畴统一到行政法的层面上.因此,行政法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能涵盖政治学、行政学与法学的"行政权",而不是 "行政"或"人权".  相似文献   

5.
正"司法绝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糟,因为一个良善的司法环境还没有建立起来。"7月7日,这是南京工业大学法学教授刘小冰在江苏淮安市中级法院挂职结束后的第一天。也是这一天,他卸任了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6.
一、学习《法理学教程》的重要意义 法理学,即法学基础理论的简称,在法学体系中它属于理论法学。法理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它研究法的一般理论,具体地说,法理学研究对一切社会的法都适用的基本理论。因此,法理学是法学最高层次的理论形态,它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占有基础理论的地位。法理学以其他法学分支学科的研究为基础材料,同时它更对其他法学分支学科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学好法理学对于整个法学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法理学是学习法学的入门向导。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学的根本问题和基本范畴。这些根本问题和基本范畴概括了法学的一般理论和各个法学分支学科的基本命题。因此,法理学勾勒出了法学体系的大概脉络和宏观框架。学好这门课,有利于我们对整个法学学科的全局把握,也会为学习其他法学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导论一、名词解释法学P1法学体系P3法理学P5二、问题解答简述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由于法理学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和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规律、共同性问题的基本原理,所以,它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处于基础理论学科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这座科学大厦的牢固基石。  相似文献   

8.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前30年里,中国法学经历了曲折发展。全盘继受苏联法成为了这一时期中国法学发展的突出特点。虽然一直以来,学界对于这一历史选择的反思多于褒奖,但这并不能掩盖苏联法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新中国作出这一选择也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甚至到了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苏联法对于中国法学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影响已然未见消散。  相似文献   

9.
张耀南  钱爽 《新视野》2018,(5):96-102
"国法学"是"研究法律的国家之性质并国家的法律之性质"的一门科学。"国法学"之根本精神,是"法治主义""选举主义""对话主义"的,总之是"现代主义"的。张东荪《国法学绪论》所谈政治,完全是现代政治;所谈国家,完全是现代国家;所谈法律,完全是现代法律。此书在其本人思想史上,是其思想彻底摆脱"东方色彩"而进入现代欧西文明之根本转折点;在中华政治思想史上,则完全可以成为中华现代政治之三大源头之一:第一大源头是王宠惠之《中华民国宪法刍议》,主要论及"宪政";第二大源头是孙中山之《建国方略》,主要论及"实际的操作";张东荪《国法学绪论》以"完整性"与"系统性"为特点,可视为第三大源头。  相似文献   

10.
1、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①一些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说成是“新的凡是派”。②鼓吹法学多元化,把马克思主义法学贬低为众多法学流派中的普通一派。马克思主义是一派、孟德斯鸠是一派、庞德是一派……。于是,我愿信那一派就信那一派,甚至可以自造一派与马克思主义齐鸣。这就彻底否定了马克思的指导作用,使法学偏离人  相似文献   

11.
经济分析法学的方法论意义及局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国跃 《探索》2004,(5):141-143
经济分析法学,是法学研究方法的重大变革,特别是运用经济分析于民法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但经济分析法学也有其局限,例如,法学与经济学的学科差异引发的经济分析法学的局限,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别产生的经济分析法学的局限,经济分析方法本身之缺陷导致的经济分析法学的局限,经济分析方法无法量化其他法律价值的局限。客观局限的存在并不会影响经济分析法学的价值。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既重视这一分析方法,又不能将其绝对化。  相似文献   

12.
独立学院法学就业困境的突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观念的深入人心和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法学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独立学院中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当前,独立学院法学就业低迷的症结在于外部法学就业市场的饱和与内部法学教育模式的桎梏,我们只有通过正确定位培养目标、革新教育模式、拓展就业途径等,才能突破独立学院法学就业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重要理论品格,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争议出发探讨我国的法治进步,有助于重新认识我国法治进步的重大理论意义。基于社会主义性质,关于我国法律的"阶级性"争议问题得以解决。尤其近年来,党中央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法律关系的探索,既深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因历史局限而未能深入阐释的地方,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律实践,填补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空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15,(4)
<正>201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十佳法治人物"评选中,位列榜首的是毕生致力于法学教学和研究事业的85岁高龄的施文正教授,他也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在我区各民族法学人才的培育上,他倾注了心血和汗水;在我区法治向前发展的进程中,他献出了热情与智慧。悠悠数十载,漫漫人生路,施老辛勤耕耘,奋发进取,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将自己的宝贵年华和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法学教学、研究和自治区法治事业。施文正,一个对内蒙古法治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  相似文献   

15.
合作学习法在高职院校法学教育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作学习是"实践法学教育"中对应的新型学习方法,在国内法学教育中的实践和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合作学习法在高职法学教育中运用的意义和具体规划等方面进行说明:"合作学习法"是以"学生的学法"为具体研究内容,突出学生以小组形式的参与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以学生学法的改变来促成教学方法的改变,符合"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现代教育观。  相似文献   

16.
"法治与德治关系",不仅是伦理学和法学研究中的学术问题,也是国家治理的政治问题。本文从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理论基础、语境演进历程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特定视野三个层面,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原则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在三个顺延的逻辑层次上,这一原则可以被成功塑造成一种可能世界。  相似文献   

17.
马克恩主义法学是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与法学发展的基石与主流,但在现实的法律生活中,也存在着因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认识不透彻而产生的困惑。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法学进行历史之思和现实之辨,分析马克思主义法学时代转变的中心轨迹,从而明确马克思主义法学是独立存在的以权利为本位的建构性的法学,这是我们看待马克恩主义法学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18.
"立法科学化"与"科学立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科学化不是一个妥帖的概念,立法科学化的口号也难称科学.科学立法则是指在立法中充分发挥"作为科学的法学"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的作用.将科学立法与"作为科学的法学"联系起来,对立法者、担负立法任务的人大机关以及法学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立法者必须充分学习和运用法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必要的立法方法,立法策略和立法操作技巧,在立法规划中,在法律案的起草、论证以及立法听证过程中,增加法律专家的比例,更多地倾听他们的意见,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法学家,叉在一些地方作秀于《知识讲座》了,谈的是时髦话题WTO,门票近千元。而听者反映,其所讲全为报刊发表过的老生常谈,加上马路新闻和对举办地的谀捧,了无新意却不无肉麻。这是《人民日报》说的,人们自然相信。  相似文献   

20.
王刚 《党史博采》2020,(4):60-65
"黄埔军校"这一称谓,一开始是指建立在广东广州东郊黄埔长洲岛上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而言。"黄埔军校"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共帮助下创办的。那么,因何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的校名后来几经更换,校址几经迁移,直到现在人们却还仍把更换了校名迁移了校址的"军校"统称为"黄埔军校"呢?这是因为虽然校名几经更换,校址几经迁移,但后来的"军校"却一直沿用"黄埔军校"的教育教学体制,故仍都被称之为"黄埔军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