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处置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作为社会矛盾和冲突特殊表现的各种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攀升,规模也日益扩大,表现形式趋于激烈,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深入探究群体性事件发生缘由,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其防控体系,对于抑制和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的平稳运行,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庞祯敬  雷雯 《学理论》2013,(6):11-14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表面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和秩序的重新排列组合使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从体制的角度看,这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体制氛围变化、行政体制的功能短缺、体制性官僚主义和腐败有密切关系,把握这些症结点有利于我们认清社会安全阀门的漏洞,从而建构有效的社会协调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学术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前我国正走向群体性事件的多发阶段,学术理论界对此进行了一定地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界定、特点、爆发的原因以及处理群体性事件坚持的原则、方针措施等方面加以梳理,一方面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资料积累;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相关部门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具体工作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夏向东 《学理论》2011,(30):43-45
当今中国主要的社会冲突是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是引发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为此,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治本之策就是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即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统筹机制和弱势群体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频发背景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群体性事件频发凸显了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推进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建设,就要从弱势群体的主体化意识和组织化及制度化等方面努力,这是当前减少和阻止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6.
张爱军  崔莹 《理论探讨》2012,(4):152-154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由多方面因素合力促成的.制度不完善、政治体制滞后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政治原因;人们对政治信任度下降,产生“审美疲劳”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心理因素.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是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论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庆英 《理论探索》2006,(6):136-138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遏制群体性事件发生,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课题。群体性事件一般由诱因、流言传导、群众参与三个要素促成的,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导致事件发生。为此,建立民意表达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关注民生民意是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前,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利益的诉求与对社会的不满正在通过群体性事件的方式发泄出来,导致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媒体的日益发达,人们能够通过微博微信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不满,但政府的官方消息与各方媒体的争相报道,让政府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陷入两难境地,舆论问题已成为影响群体性事件走向的一大因素,正确使用舆论引导也将成为政府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唐伟 《学理论》2009,(30):31-32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人们采取行为的根本动因,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本质是利益关系不协调的极端表现。本文从利益视角剖析转型时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防范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已成为各级政府着力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实践证明,群体性事件之所以激化,大量的无直接利益相关者的介入往往是重要原因,阻断无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加入对防范群体性事件作用重大.夯实制度基础、化解矛盾,减少"可燃物";推行阳光行政,加强媒体合作,消除"助燃物";加大干群教育力度,远离"燃点".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防范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群体性事件,防止群体性事件的进一步升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等人的风险社会理论对于认识我国现阶段频繁发生群体性事件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从风险社会的视角审视,利益分化和制度缺失是我国群体性事件产生重要的原因,而群体性事件又显示出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居于这样一种基本判断,防范群体性事件的重要途径是各个社会阶层的成员充分、有效参与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多发,方式日趋激烈,对我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主要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对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参与人群的社会心理进行细致分析,反思具体原因,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以期促进社会稳定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深度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面广量大,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由于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网络舆论极易成为失真信息、虚假新闻乃至谣言的产生地、传导线和催化器。网上群体事件屡有发生,对社会和谐造成一定冲击。分析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措施,对构建未来和谐的网络环境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利益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群体性事件,确立起对利益多元化的正确认识,尊重利益主体的主体地位,认真对待利益主体的权利诉求,在法治的框架下解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在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社会背景下,要实现实战情况下情报信息"点对面"的针对性指导和"点对点"的精确性打击,着力提升驾驭复杂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妥善治理群体性事件,为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决策服务,就必须牢固树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大力加强与改进情报信息工作,努力增强情报信息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与预见性,牢牢把控群体性事件的事态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环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遭到破坏,农民保护自己的家园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可由于现行法律的不完善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农民缺乏正常的渠道表达自己的环境诉求。以浙江东阳画水镇环境群体性事件为例,可分析我国当前农民环境诉求无法正常表达的原因、以至于扭曲表达的表现形式。通过分析浙江东阳画水镇事件与厦门PX风波差异,又可看出农民与市民在环境权利与诉求方面的差别与原因。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群体性事件的主体正在由事项利益群体转向身份利益群体。身份意识在结构上可细分为身份认同意识、身份利益意识、身份排斥意识和身份抗争意识,它们会对身份利益群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并对冲突管理提出新的挑战。管理身份利益型冲突的目标、原则、策略和方式有别于事项利益型冲突,其管理目标应当定位于利益相关的各种身份群体间关系,促进各身份群体间的利益平衡;政府的角色应当居于中立地位,不偏不倚;管理机制和策略是设计公平和公开的身份群体间协商程序,并使协商过程和解决方案保持一定的透明度,以便形成能够在各身份群体间达致广泛共识的冲突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4,(27)
在中国这样一个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系之下,农民工的身份显得尤为特别,"非工非农,亦工亦农",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游走于整个社会的边缘。而相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弱势地位,权利的缺失导致农民工丧失了表达自身意愿的话语权,农民工的利益极易遭到侵犯并易演变为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试图以广东增城群体性事件为例,对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爆发诱因及治理趋势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20.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定数量的网民为了特定目的围绕热点问题,在网络公共领域大规模汇聚意见进而影响现实生活的群体性事件。在历史沿革上,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之一,具有规模性、冲突性、集群性、制度外行动、人民内部矛盾等特征;在要素构成上,具有鲜明的网络属性:发生空间在网络公共领域、主体是网民、客体是适合网络传播的热点事件、形式是意见的网络汇聚。此外,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现实群体性事件三者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