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大多限于民事领域,而刑事犯罪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常被忽略,司法实践中仅从公法角度对犯罪人进行惩罚来抚慰被害人远远是不够的,应建立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赋予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相似文献   

2.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大多限于民事领域,而刑事犯罪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常被忽略,司法实践中仅从公法角度对犯罪人进行惩罚来抚慰被害人远远是不够的,应建立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赋予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6条的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诉法》第77条对“赔偿经济损失”的范围作了限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可见,我国刑事司法制度否定了被害人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是否应当对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进行赔偿成为争论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在适当条件下对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进行赔偿。一、刑事附带…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构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重刑事被害人的权益保障,已成为世界各国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被害人不仅遭受犯罪行为的物质侵害,而且遭受精神的折磨。而我国现行立法将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排除在诉讼之外,实践中被告人赔偿能力不足或根本无赔偿能力,使被害人遭受非法侵害而处于不利境地。为彰显法律的正义价值,构建和谐社会,国家应建立对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5.
论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的救济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一直将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与维护被告人权利做出的努力相比,法律对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保护却相形见绌得多。这对于没有过错或者是基本没有过错却遭受丧失生命、危害健康的被害人及其亲属来说是不公平的。基于此,应将刑事诉讼中过于向被告人倾斜的天平恢复到它应有的位置。我国刑事诉讼中,对被害人的救济制度不健全,应当建立在被告人无法赔偿或无法完全赔偿被害人损失的情况下,由国家承担民事补偿责任的制度。法律还应赋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以及被害人在不服一审判决时的上诉权,从法律上给予被害人更为充分的救济,彰显法律正义,保持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6.
交通肇事罪作为过失性犯罪,其对于被害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后果,给被害人及其家属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损害。根据我国现有法律规定,由于行为人的肇事行为构成了刑事犯罪,因此,对于被害人及其家属所造成的精神损害不予赔偿。这样既不利于对行为人的处罚,也不利于对被害人及其家属的赔偿。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对于此类精神损害的判决也偶有突破,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司法制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在我国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而明确的认识。本文认为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国家侵权领域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应适用国家主动赔偿与被害人求偿相结合原则,法人亦可纳入被害人范畴。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被告人王某因故意伤害他人,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同时附带民事判决其赔偿被害人医药费1.5万元。法院判决后被告人家属认为被告人已判刑,不能又打又罚,再说家属也没有赔偿的义务,赔偿应通过法院向被告人索要。因此,被害人的损害赔偿一直没有兑现。现在被告人已刑满释放。请问:被害人是否可以向法院申请执行原判应由被告人支付的损害赔偿金? 江西省安福县人民检察院 刘联湘  相似文献   

9.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民事和行政法律规范中均已确立并日渐完善,然而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却仍然没有将精神损害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为了实现法制统一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更好地维护刑事被害人的利益,在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制度十分必要。本文提出一些关于确立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议,以期丰富理论、促成立法。  相似文献   

10.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机制之反思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认识上存在误区、立法不尽完善、被害人自身消极心态的影响以及司法实践的偏离,我国现行刑事法在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方面存在着被害人对案件的知情权严重受限、代理和辩护权的行使上不对等、刑事诉讼部分没有发言权、没有独立直接的上诉权、获得民事赔偿的范围狭窄、国家救助政策阙如等诸多不足之处.从目前立法和司法实践看,需要进一步加强被害人对刑事诉讼的参与,完善对被害人损害的赔偿和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和健全对被害人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1.
张玉良 《法制与社会》2013,(10):251-252
在维护刑事诉讼被害人精神权益的问题上,刑罚安抚是满足被害人严惩犯罪人以抚慰其心灵创伤、防止私下复仇的重要措施,在刑事诉讼中司法机关应在法律的框架下发挥其积极作用。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应当把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纳入其中,在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同时一并加以解决,这既有理论依据,也可以从并不完善的立法中推导出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现行的司法实践中,犯罪者由于自身经济困难而没有赔偿能力的或者被判刑甚至被执行死刑,致使刑事被害人无法获得赔偿,或者赔偿无法得到充分兑现的现象较为普遍。本文通过分析在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具体设想,以最大程度地救济刑事被害人的生活困境和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相似文献   

13.
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案件涉及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经济赔偿的问题。处理附带民事诉讼是一项情况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以被害人来说,有的是无辜受害,有的负有一定责任;有的  相似文献   

14.
许兵 《中国司法》2009,(11):84-87
刑事被害人(以下简称被害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方面,犯罪行为对其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他们迫切要求国家伸张正义,依法惩处犯罪分子;另一方面,由于犯罪行为导致大量的被害人伤亡,严重影响了被害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在为数众多的案件中,由于犯罪分子没有赔偿能力,被害人无法得到应有的赔偿,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需要,更不能获得必要的救治。  相似文献   

15.
当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民事部分赔偿难的问题在司法实践领域已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为得不到有效赔偿,一方面,刑事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生活陷入极度困境。另一方面,法律公信力和国家权威受到严重损害,由此而引发的涉诉信访案件频发,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全国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明确提出了要积极探索刑事案件被害人救助办法,以保护被害人及其亲属的合法权益。实践中各地也在积极探寻和摸索中,但是因为缺乏稳定性和统一性,实践运作中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笔者试图对建立具有一定稳定性和统一性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做出一个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被害人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就当今世界而言,被害人学尚属于一门新兴的应用学利。近年来,随着犯罪学研究的深化,有的学者开始对被害人学的一些问题,诸如被害人在诉讼中地位权利、被害人概念、被害人赔偿等,发表了一些有益的见解。为了繁荣法学研究,本文就被害人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发表一些浅见,就教于法学界同志。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诬告陷害、侮辱、诽谤等精神损害情节严重的行为是否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在理论界争议颇大,在司法实践中又不统一。持不可以提起附民事诉讼的人认为:精神损害犯罪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没有法律根据。被害人要求赔偿的经济损失,必须是可以计算的经济损失;刑事部分与民事部分应分开审理。笔者认为,精神损害行为犯罪是会造成被害人经济损失的,是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其理由是:  相似文献   

18.
刑事案件中涉及经济赔偿问题,刑法第三十一条、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和有关司法解释均有规定。但由于人们对这些规定理解不同,具体执行就不尽一致。为了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有必要对不统一的认识进行探讨。 关于赔偿范围问题 对赔偿范围目前认识很不统一,有的认为赔偿应该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并认为刑法之所以没有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赔偿范围,是因为在当时,民事赔偿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由民法通则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19.
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未成年被害人提出的精神损害赔偿诉求经历了完全禁止、允许折中提出、限制性允许提出三个阶段。遭受性侵的未成年人所受精神损害严重且持久,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长期缺失,表明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并不到位。将精神损害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符合法律逻辑,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在性侵犯罪中构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未成年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要严格限制案件的受理范围,科学确定赔偿的范围和数额。检察机关应积极履行支持起诉、司法救助等职能,切实为未成年人的成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0.
我国法律中规定的赔偿在司法实践中有它的两面性,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意义。它积极的一面在于增加对当事人的赔偿,被害人的利益得到满足后能够减少上访,并且被害人的人权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在被告人看来,如果赔偿能够得到被害人的谅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相应的刑期也能够减少,所以被告人在赔偿上是有一定好处的,如果对于被告人来说,赔偿和不赔偿是一样的效果,那就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