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病逝。他的去世标志着统治苏联18年之久的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结束。18年来,勃列日涅夫凭借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苏联人民艰苦创业所建立的雄厚的物质基础,在经济和科学文化等领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特别在军事实力方面确立了与美国争霸的超级大国的世界地位。与此同时,苏联内部的社会政治矛盾和种种弊病又阻碍了经济等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本文仅就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  相似文献   

2.
勃列日涅夫领导苏联的18年,是苏联以空前的规模卷入国际事务的时期,是苏联推行扩张政策发展到高峰的时期。剖析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的“进攻战略”,有助于了解当前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必然性和迫切性。一、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外交战略的异同点列宁逝世后,苏联历史经历了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以及当今的戈尔巴乔夫五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的苏联外交战略,既有它的延续性,也各有其自己的特点。勃列日涅夫继承了赫鲁晓夫的必须进行世界革命的思想;世界划分为社会  相似文献   

3.
苏联从1957年开始,就对其经济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到现在已经历时三十年。但无论是在赫鲁晓夫时期,还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每次改革不是半途而废,就是难以彻底,因而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体制问题。对此,人们不禁要问,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如此步履艰难?阻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症结是什么?对于这一事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的  相似文献   

4.
安德罗波夫接替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三个多月以来,苏联的内外政策方面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动向。西方各国政府、新闻界和研究苏联问题专家纷纷就此发表评论和进行猜测。现根据有关报刊材料综合作些介绍。一、对安德罗波夫上台以来苏联对外政策的初步分析勃列日涅夫去世前,苏联在总的对外战略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在具体政策和作法上出现了一些变化。比较明显的特点是:确定对美国立场趋硬的方针;对中国作出和解的姿态;在  相似文献   

5.
安德罗波夫继勃列日涅夫之后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已一年多了。在这期间,苏联国内各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本文主要针对这些变化,从人事调整、经济政策、社会控制和理论动态四个侧面来谈一谈对苏联国内政策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苏联从五十年代初赫鲁晓夫开始搞政治经挤体制改革,到现在戈尔巴乔夫的根本改革,已有三十多年的改革历史,过去我们对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介绍和研究较多,而对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介绍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想就苏联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及其经验教训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苏联,勃列日涅夫以后的当政者是安德罗波夫。在当今世界,有一个使人担心的问题,即;将会出现一种怎样的变化?法国《快报》就这一问题,用了二十五页的篇幅,作了简明扼要的回答:是的,在苏联将会发生一场变化,然而这种变化的速度是缓慢的。  相似文献   

8.
自两年前勃列日涅夫去世以来,华沙条约的六个东欧国家经历了一个特殊的时期,他们称之为莫斯科最高权力中出现的不稳定和软弱。安德罗波夫为期15个月的短暂执政唤起了具有独立见解的匈牙利在苏联集团中寻求经济自由化的希望。同时,也在强硬路线者(如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中引起了忧虑。安德罗波夫在布达佩斯被看作是对苏联经济模式实行改革感兴趣的人。许多东欧经济学家认为苏联模  相似文献   

9.
当勃列日涅夫在1964年取代赫鲁晓夫接管苏联经济时,国民收入年增长率达9%以上。18年后,他给安德罗波夫留下了毫无活力的经济——年增长率约为3%。工业生产的下降也很明显:在赫鲁晓夫执政最后一年(1964年)增长率为7.3%,但到1982年增长率下降到仅为2.9%。劳动生产率的统计数字并不好:工业部门的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农业部门甚至出现负增长。投资情况也是如此:投资比率的急剧下降对整个苏联经济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在极端重要  相似文献   

10.
政治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间题苏共二十六大关于成熟社会主义概念的发展光辉的榜样,深刻的启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西方对安德罗波夫上台以来苏联内外政策动向的评论盖·阿·阿利耶夫简介综论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干部体制苏联的干部培养和进修苏联干部配备的几种方法东德的千部培训和进修工作匈牙利的干部培训工作东德的工农检查院胡萨克苏东关系的演变安德罗波夫上台后的苏联东欧关系苏前军人谈苏最高国防委员会苏联的穆斯林日刊介绍葛罗米柯七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党员队伍1期1页1期30页2期1页2期7页2期66页3期1…  相似文献   

11.
郭春生 《俄罗斯研究》2003,(2):29-35,76
随着苏联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知识分子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阶层.但在这一时期知识分子遭受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这影响了他们的政治立场,使他们与苏联党和政府之间产生了隔阂与矛盾.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在公开性与民主化的影响下,这种隔阂与矛盾突然间爆发出来,使知识分子成为苏联剧变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2.
苏联的改革扩及整个社会,经济改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经济改革本身也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一、从总体上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原因戈尔巴乔夫执政后,首先发起了一场“公开性”和民主化的革命。当前正在着手经济改革。改革的直接原因是,苏联经济状况不佳,并产生了停滞现象和危机前兆,出现了消极的社会发展趋势。为根本铲除消极现象,需要对经济体制进行综合、根本的改革。经济改革更深层的原因是,前15~20年间苏联社会的消极变态,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消极变态,始于斯大林时期,表现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脱离、政府机关与人民群众相脱离;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主要精力首先集中于发展生产,而不是旨在社会发展,不是旨在一切为了人。因此,经济改革并非仅仅是克服勃列日涅夫消极停滞  相似文献   

13.
一、独立之初的俄罗斯外交政策 新俄罗斯最初的外交继承了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遗产,并在很大程度上是“新思维”的继续。戈尔巴乔夫摒弃了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外交政策体系,苏联开始走上和解以至谋求建立伙伴关系之路。苏联在裁军、欧洲安全、德国统一等问题上发生了根本转变。戈尔巴乔夫给东欧松绑,与中国和解,从阿富汗撤军,拒绝继续支持苏联在亚、非、拉和中东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14.
《明镜》周刊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一日第廿八期刊登了一篇文章:《庆祝胜利还为时过早》,谈安德罗波夫的身体情况,勃列日涅夫去世前后苏共领导层的人事变动,苏联内外政策动向和苏联东欧关系。现把该文分析苏联东欧关系的段落摘译如下: 多年来,苏联领导人在处理和兄弟国家的关系上一直感到棘手,东欧共产党利用勃列日  相似文献   

15.
(摘译自英《今日世界》1983年3月号。作者 R.P.巴斯顿系英外交和联邦事务部前官员,精于东、西方关系问题。)自1968年勃列日涅夫巩固政权以来,苏联制定外交政策至少有四个前提:一、出于稳定军备控制的需要,而又不损害苏在战略投掷系统方面有利的地位;二、苏联决策者将重点放在解决德国问题和其他有关欧洲问  相似文献   

16.
苏联末期,在卢布贬值的未来预期下,各加盟共和国展开激烈的银行信贷竞争,同时实行了限制卢布涌入、物资流出的经济封锁。进而,面对俄联邦汹涌而至的卢布潮水,发行主权货币成为小国寡民型共和国防止卢布占领、摆脱自身经济困境的良策。而某个加盟共和国的主权货币行动必然在整个苏联内部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统一的卢布流通域遭遇被15个彼此独立的货币流通域瓜分并取代的命运,作为主权国家的苏联也就在货币层面被摧毁。考察苏联末期的货币战是探寻苏联解体过程的一条重要线索,对于揭开苏联解体之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苏联《新世界》今年第一期发表了勃列日涅夫近年所写的回忆录的几个章节,这是他以前发表的《回忆》一书的续篇。本刊自这一期起连载,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68年苏联为什么会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极端手段?原因在于苏联认为捷的改革是非社会主义的,所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全面展开,它是由开始的观察到怀疑,由内部指责到公开攻击、公然出兵,我们从68年的苏捷关系中,可以看出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教条认识怎样使得苏联从警告、阻止直到武装干预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是在勃列日涅夫许下他那有名诺言——”这是你们自己的事”之后才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一年九月,赫鲁晓夫溘然长逝。这位曾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一时的前苏联最高领导人,作为领取特别养老金者,默默无闻地长眠于莫斯科市区新圣母公墓。“盖棺论定”。人们认为人死后,其是非功过才能断定。但赫鲁晓夫“盖棺”快近二十年,其功过孰何,却好象犹未能“论定”。国际舆论对赫的评估,毁誉不一。苏联国内在看待赫的功过问题上也不尽一致,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贬多于褒,批评赫在经济领导工作中“忽视”社  相似文献   

20.
(1998年1—2月)前苏联东欧苏联转移艺术珍品大行动勃列日涅夫年代:苏联走向衰亡的关键性转折时期吸取苏联剧变教训的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关于马克思俄国社会思想的几点讨论国外学者关于十月革命的争论从战后初期英国工党的对苏政策看冷战的起源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对苏东关系的影响十月革命与俄国现代化从联邦制国家形式析苏联解体原因就《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一书访李永全博士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学界“苏联模式”研究述要季米特洛夫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的研究前捷共领导干部谈世界资本主义及欧洲社会主义前景前苏联与俄罗斯的东南亚政策及其影响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