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的十年改革,取得了伟大成就。十年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生动体现。十年改革的伟大成就,证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在肯定改革取得了伟大成就的基础上,也要全面分析改革中的失误。全面分析改革中的失误,是为了坚持改革,是为了取得改革的全面胜利,而不是鼓噪改革回潮。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实践主体、是改革政策的检验者、是推动改革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的期待是改革的根本方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是改革的落脚点,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是改革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  相似文献   

3.
梁国栋 《中国人大》2012,(11):13-13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改革"一词无疑是一个热点词汇。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高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各项经济改革中,中心环节是财税改革"。收入分配改革、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没有哪一项能离开财税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改革是实现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政府作为国有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和社会管理者,既是这场改革的领导者,又是改革的对象。作为改革的领导者,它是改革的主导力量。作为改革的对象,它也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观念转变、政策制定、方案选择与实施的全过程中,政府能否自觉深化自身改革,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国有企业改革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当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各地促进整体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思考转企改制将面临的问题 ,提出解决办法 ,对统一认识、规范运作、加快事业单位改革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一、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良好氛围 ,真正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一是在改革初期 ,要注重运用各种新闻媒体 ,大力宣传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 ,努力营造舆论氛围 ,增强广大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认知能力 ,让他们解除顾虑 ,理解改革、关心改革、支持改革。二是在改革过程中 ,要提高改革透明度 ,特别是在…  相似文献   

6.
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也是抵御敌对势力和平演变图谋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侵蚀的重要保证。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里进行改革,是一项伟大而艰巨复杂的事业。要完成这一壮举,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纵观改革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改革问题上始终有两种改革观。两种对立的改革观在改革的目的、路线、方针、措施等方面都泾渭分明。在对改革的动力的认识上,二者也有着根本分歧。正确的改革观认为,社会主义改  相似文献   

7.
新书架     
《上海人大月刊》2013,(7):53-53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本书编写组/编著新华出版社出版李克强同志在年前强调,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近日,李克强同志在上海、江苏等地考察再此强调,通过扩大改革开放来释放发展红利;用改革的最大红利来惠及最广大的人民。"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热议的话题。本书围绕"改革是最大红利"这个主题,通过凝聚改革共识、推进全面发展、改革惠及民生、改革红利专家谈四大版块,论述了要用健康心态凝聚改革共识、要有勇气和智慧推进发  相似文献   

8.
《民主与法制》2014,(28):36-37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下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下。改革与法治的适当关系应表现为: 其一,法治是改革的目标。或者说改革是为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或目标之一)是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为了实现和增进人的权利、自由、幸福。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更不是单纯为提升治理者的“政绩”、改善治理者的形象而改革。  相似文献   

9.
金融改革是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3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金融改革始终是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经济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化,金融体系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地位越来越重要,并逐步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国的金融改革是一场由政府主导的渐进式改革,从机构改革延伸到市场改革、再促动制度改革,按照发展——规范——再发展的逻辑螺旋式上升。30年金融改革成就卓著,构建起了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并帮助中国经济平稳度过了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在未来,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和市场化的持续推进,中国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果必将持续扩大。  相似文献   

10.
一、政府机构改革的沿革建国以来,我国共进行过八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前三次改革分别在1952年、1956年和1961年,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推进的,依赖的基础是政府命令的方式指挥经济、配置资源。改革的目标是解决机构臃肿,行政管理环节过多,效率低下等问题。改革的内容是中央向地方放权或收权。因此,改革的结果必然不可能脱离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即计划经济体制,机构改革使机构越改越膨胀,企业仍然是政府的附属物,这是因为收权和放权均未触及根本的经济关系、产权关系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后五次机构改革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华容、顺德两地机构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中 ,认识到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要获得成功 ,必须从“外延式”改革转向“内涵式”改革。所谓“外延式”的改革就是就机构改革搞机构改革 ,简单地撤并机构 ,分流人员 ;而“内涵式”的改革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在推进机构改革的同时 ,进行产权改革、社会保障机制改革、编制立法改革等一系列改革 ,在综合改革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难点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李鹏总理就县级机构改革答瞭望周刊记者问。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经济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县级机构改革是整个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89年起,中央有关部门就在县级进行机构改革试点。今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活以来,全国改革开放蓬勃发展,县级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也迅速在全国各省、自治区铺开。李鹏总理十分重视机构改革工作,多次就这一重要改革发表重要讲话。日前,李鹏总理接受了瞭望周刊记者采访,就县级机构改革的基本方针、原则、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作了精辟的阐述。这对于县级机构改革和各级机关的机构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是李鹏总理对瞭望周刊记者提问的回答。问:十四大确定在全国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为什么这次机构改革要从县级开  相似文献   

13.
周荣华 《群众》2015,(2):57-58
<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社会变革的永恒主体。然而,在全面深化改革语境下,人民群众改革主体作用的发挥面临诸多约束。分析这些约束因素,创造突破的条件,是新形势下发挥人民群众改革主体作用的前提。一、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地位改革主体是从事改革的行为主体,是制度创新者。改革主体的构成可以分为一般构成和境遇构成。一般构成是指改革中普遍存在的主体结构,即"个人、团体和政府"结构。但由于改革总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境遇条件下,主体的表现具有不同的形式,这就需要把握境遇构成。  相似文献   

14.
景云祥  全立军 《前沿》2001,(6):32-36
我国的行政改革是在世界范围内的行政改革的推动下进行的 ,是在经济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 ,根据经济对政治的要求 ,借鉴发达市场国家行政改革的经验 ,本文论述我国行政改革在行政组织、行政决策、行政管理、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行政改革提供一种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的大会。全会除了对五位一体及党建、国防、军队等领域的改革进行全面规划外,还在制度改革层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是一次全面的改革。同时,全会所要进行的改革,是深水区的改革;改革要突破的是思想观念障碍、体制机制积弊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敏感性和艰巨性,因而又是对以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6.
从纷繁复杂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中,可以梳理出两条脉络清晰的基本改革路径:纵向改革和横向改革。纵向改革是改革的起点,其中的财税改革是首选的改革突破口。横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和难点。我国以往的改革往往局限于政府垂直封闭系统中的内部权力配置调整,或者局限于横向政府职能部门的分工或撤并,但并不真正涉及政府与社会、民间、市场、企业、家庭个人等层面的改革。这是中国社会、市场、民间和个人缺乏活力和创新力量的主要原因,也导致了民间、市场、社会组织形式趋于消失,功能不断弱化,无法承担起资源配置和各种治理的功能。这是政府"越位、错位、不到位"现象普遍盛行、难以克服的真正原因。促使纵向改革转向横向改革,主要应在推进市场取向改革的前提下,努力发育社会组织、民间机构、市场机制和企业家群体。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方雷 《人民论坛》2012,(17):10-11,240
在改革走到关键时期的今天,一是要靠凝聚改革共识,集约社会动力来推动;二是要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明确改革的目标、顺序和重点。可以说,改革共识是目前中国最需要的公共产品,顶层设计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战略考量。  相似文献   

18.
机构改革中的"中梗阻"问题是指,在进行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在顶层已经做出决策的情况下,被涉及到的机构中的人员抵触改革、拒绝改革、拖延改革所导致的政令不畅、效率低下等问题。解决好机构改革中产生的"中梗阻"问题,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认识、实践、制度、利益等诸多维度综合施策,科学分析,合理解决,保证改革不变形不走样不拖延,最终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9.
我国改革正从外围改革向核心改革、从浅层化改革向“深水区改革”切换。在“深水区”,改革需要警惕“反改革”,更需警惕伪改革。伪改革不应是“改革失误免责”条例的保护对象。  相似文献   

20.
温家宝总理曾在多个场合说过,2005年是改革年、改革攻坚年。改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今年之所以特别强调改革,是因为,消除经济发展中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巩固宏观调控成果,要靠改革;解决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靠改革;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构建和谐社会,也要靠改革。这就要求我们,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都把改革放在统揽和推进政府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对于今年的改革,国务院提出要在以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一是农村改革。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