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党中央决定在全国城乡范围内发动一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运动),开展大规模的阶级斗争。中共韶关地委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领导了本地区的社教运动。文章再现了历史,教训与不良后果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新长征》1994,(1)
第六讲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十多年来,我国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塑造了一大批经营主体,农村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代初安徽责任田问题风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责任田是群众概括的称谓,全称是定产到田、责任到人,实际上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于安徽兴起,虽很快夭折,但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这既是安徽当代史、农村改革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责任田在安徽的命运,真可谓“其兴也勃焉,其灭也忽  相似文献   

4.
王家进 《党史文汇》2007,(10):40-44
山西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条件较差。建国后到60年代初,农业虽有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不能稳产高产。以1958~1961年的粮食总产为例,全省1958年总产为46亿公斤,1959年下降为40.5亿公斤,1960年又下降为33.5亿公斤,1961年略有回升,达到35.5亿公斤。这一问题引起了中共山西省委的深深思考。因此,在1961~1965年对围民经济进行调整时期,省委不仅对全省的农业,生产关系进行了某些调整,而且在如何发展农业生产力问题上进行了许多有远见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六十年代初政治关系调整述析刘庆旻60年代初,随着国民经济调整计划的全面实施,调整政治方面的关系已日显必要,党中央将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工作日程。本文仅就这一次政治关系调整的起因、过程及意义等作一概述。调整政治关系的起因60年代初,调整政治方面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把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来,放在突出位置。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称为《决定》)关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论述,并切实用其指导我们的改革实践,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期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必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核心是稳定完善土地承…  相似文献   

7.
1960年12月24日至1961年1月18日,党中央在北京相继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根据几年来由于大跃进、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失误,加之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等天灾人祸,导致国家在经济上的严重困难,会议强调继续贯彻中央《十二条指示信》,彻底纠正“五风”错误的同时,决定并部署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正、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这两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针对几年来由于胸中无数、情况不明所出的问题,重新倡导调查研究,要求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使1961  相似文献   

8.
在考察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历史问题时,人们大都从经济及经济关系的角度来加以探讨和论证。然而,这一时期,随着国民经济调整计划的全面实施和逐步深入,调整政治方面的紧张关系也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中央的工作日程。从根本上讲,这次调整政治关系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是和经济调整紧密相关的。为进一步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问题,本文试就这次调整政治关系的原因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刘寻 《党史纵横》2021,(7):42-43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上来.辽宁人民群情振奋,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的洪流中. 开展农村致富大讨论 1978年11月,中共辽宁省委召开市、地、盟委和县、旗(区)委书记会议,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代表省委在会上作了题为《全省人民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10.
一这两年全国部推行党中央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各项农村政策,现在,农村形势的发展比我们预料的还要好。只要是没有特大灾荒的地方,生产都是发展的。不但是粮食增产,而且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不只是集体经济有发展,家庭经济也得到恢复和发展。困难地区的面貌也正在改变,例如,甘肃定西地区、云贵高原、鲁  相似文献   

1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当前农村经济已开始进入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阶段。我们必须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保证到本世纪末使农村经济发展再上一新台阶。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已开始进入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总人口相当于世界总人口的1/5,农业人口相当于印度的总人口。如果我们的农业和粮食生产出了问题,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也帮不了我们;如果我们的农村经济不能登上新台阶,我国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为了有效地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认真解决各种经济体制问题.”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并且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对于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其他领域的改革,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一、党指导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一场牵动亿万群众的深刻变革,是党指导社会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认真总结党指导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对于其它领域的改革,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有着极其重  相似文献   

13.
王稼祥是我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建国后主要从事外交工作,他先后担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兼首任驻苏大使、中联部部长、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外事小组副组长,是功勋卓著的国际事务活动家。  相似文献   

14.
3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成功地领导了大力精减职工,减少城镇人口的工作。从1961年初到1963年6月,两年半时间内共精减职工约2000万,减少城镇人口2600万。周恩来当时说,下去这么多人,等于一个中等国家搬家,这是史无前例的,世界上也没有过,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济调整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1年至1965年我国对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城乡关系、经济体制进行了全方位调整,使全国迅速摆脱了经济困境。其基本经验为:统一对国情和形势的正确认识是前提;综合平衡、协调发展是基本方针;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是动力;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是实质;冷静处理中外经济关系提供了助力。  相似文献   

16.
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经济调整中的第一次,是我国的国民经济由遭受挫折到重新振兴的一次重要转变,是中国共产党自己纠正错误、克服困难的一次成功范例.这次调整既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在理论上有着重大建树,对以后的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调整期间,陈云为克服大跃进以来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困难局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许经勇 《学习论坛》2008,(10):56-59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率先启动的,尔后逐渐地向城市推进.但是,值得人们深思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扩大的趋势.究其原因,就是以权利义务不平等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即偏爱城市的二元结构体制从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并因此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以变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为重点的攻坚阶段.  相似文献   

18.
从金鱼公社“包产到组”开始,四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依然矫健,在这片土地上还将继续孕育出不一样的神奇和精彩。  相似文献   

19.
1959年到1961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许多地区因食物营养不足而相当普遍地发生浮肿病,非正常死亡人口迅速增加。因为“反右倾”运动损害了党内民主生活,干部群众都不敢讲话。但是,1960年9月,湖南湘潭和湘乡的两个农民终于站出来了。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没有现成模式的现实,决定了中国改革必然从实际出发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国情之一,就是80%的人口在农村,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走的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当今正在进行的被称之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