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的人民主体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具体地说,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权力主体,必须在政治上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人民群众是利益主体,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切实地关心、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毛泽东的人民主体观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必须实行党的群众路线;实行群众路线的过程,就是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付之实践的过程.实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动、组织人民群众起来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  相似文献   

3.
王洪亮 《工会论坛》2007,13(2):18-19
工会做好群众工作要根据职工群众的特点,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方法:了解群众,要注重个体交流、由点及面;宣传群众,要注重搭建平台、交流思想;发动群众,要注重价值导向、利益启发;维护群众,要注重政策把关、源头参与;依靠群众,要注重利益共享、群策群力;帮助群众,要注重抓住两头、弘扬正气。  相似文献   

4.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习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者。现阶段人民群众接受理论的程度取决于广大个体的利益要求是否被满足。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直接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党只有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要始终成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必须坚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必须从严治党,遏制腐败,维护人民利益。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性;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与走群众路线相结合,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构建和谐社会是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张文雄 《理论前沿》2003,(15):15-16
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就要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党的领导是维护人民群众政治利益的根本保证。要通过加强教育、健全体制、加快发展等有效途径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  相似文献   

8.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与核心问题,是社会各阶层的存在状态以及人际关系状态是和谐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根本原因是为了防范社会可能出现风险,其直接原因是为了解决我国社会现实中已经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创造条件。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科学发展是首要前提和决定性基础;突出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真心服务群众是核心;正确处理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矛盾,创新社会和谐的长效机制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党群观作为处理党群关系的思想武器,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群关系的核心观点:人民群众是党的阶级基础所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党领导革命成功和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党的领导是人民群众实现根本利益的根本保证;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党群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利益机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以改善民生为利益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关注民生需求,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巩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的物质基础;必须把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同宣传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才能促使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