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马克思主义系统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深刻回答三个基础性问题:其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看待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其二,人类文明新形态何以在当代中国出场?其出场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其三,在当代中国出场的新文明何以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论述可以发现,他们具有丰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思想,对“现代社会是否存在不同于资本文明的新文明形态”“如何创造这种新文明形态”的思考与解答,构成他们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条清晰线索。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出场,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因素决定的,其经过从崇尚“社会进化论”到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学习借鉴苏联式现代化到独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重大历史过渡,最终在新的时代方位隆重出场。中国创造的新文明之所以一经出场就能够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当今时代大变局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中国把握历史主动的必然结果,更是这种新文明的本质属性使然。  相似文献   

2.
研究中国现代化的一部力作—读《历史决定论与中国现代化》历史的发展究竟是单线的还是多线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究竟是互补的还是递进的?中国现代化的本质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究竟是对立的还是相同的?这些无疑是中国理论界长期感到困惑的问题。中共江苏省委党校顾乃忠...  相似文献   

3.
常绍舜 《理论参考》2009,(11):38-40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辨识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的什么呢?对此,“结束”一文并没有给予分析。而这个问题却恰恰蕴涵着笔者与“结束”一文的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进程彰显着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历史性嬗变,同“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具有深刻内在一致性,其道路走向反映着世界历史的发展指向与现实形态。中国现代化运动被动启发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全球扩张,最终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主动选择、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且成功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世界历史自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成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辩证融通、双向互动,是由相对落后国家开辟的现代化新道路,革除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魅影的“绝对统治”,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可靠性,表征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标,为有效解决世界历史的新挑战和全球化发展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问题,是近代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在近10年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为目的的改革开放过程中,这个问题又以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还是走“全盘西化”的、附庸化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方式,现实地、反复地提到人们面前。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发达商品经济阶段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狭隘地域性的存在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马克思语,转引自《哲学研究》1987年第5期第6页)。本文试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的观点为指导,把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问题置于世界历史运动中加以考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作出自己的粗浅证明。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10,(10):31-31
法国《费加罗报》4月1日文章称:中国从拿破仑描述的漫长的“沉睡”中崛起,其本质是什么呢?是掠夺,还是谦逊?是经济,还是军事?是负责任的,还是自私的?从对中国实力根源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一螳给未来带来希望或担忧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姜建芳 《理论参考》2009,(11):29-31
自20世纪20年代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定了须臾不可偏离的历史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过来又深深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模式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是在互动中不断向前推进的。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与跨世纪党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 论述发表后,在党内外产生 了强烈的反响。这一重要的论述进一步回答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党在新世纪加强自身建设的伟大纲领,提供了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丰富和发展的科学指南。世纪之交党建面临的新问题 我们党自1921年7月诞生,已有近80年的历史了,为什么要在今天把“三个代表”作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提出来呢?为什么在今天如此强烈地重新提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呢?因为在今天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我们…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处在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性时期。是前进,还是后退?是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在已经不多的时间内顺利实现现代化第二步进而第三步战略目标,还是错失良机、在困难面前犹豫访俊甚至束手无策,从而延迟或不能确保现代化第二步进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这一切,关键在党。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是我们一切事业取得胜利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加强党的建设,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但当前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一、加强…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贯通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成功的重要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需要决定的,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必须坚持问题意识为导向的科学方法,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度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1.
许兰菊 《学理论》2009,(27):86-8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一再强调的,认识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历史的经验教训警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体现了真理的过程性和具体性。它要求我们在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注重其精神实质,而不纠缠于其具体论断、个别词句,同时要时刻注重对实际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后发优势,既涵盖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体现了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的深刻认识。从理论维度看,这是对西方理论的超越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从历史维度看,这是来自于对世界现代化历史、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实践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从价值维度看,这是彰显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从现实维度看,这是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坚实的战略支撑和一系列成就组成的扎实基础。从实践维度看,这是落脚点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陈荣荣  古世平 《学理论》2013,(16):33-34
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内在联系。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互动融合等内容展开探讨,并认为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必须要继续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化,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具有中国的性格、中国的气象、中国的风韵,使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真正意义上获得其现代的形态。  相似文献   

14.
刘春丽 《理论参考》2009,(11):31-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足点与动力源,实现二者良性互动,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联,进而在实践中自觉推进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结合,并使之在良性互动中与时俱进,对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闫晋虹 《学理论》2013,(22):45-46
农业、农民、农村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始终。不论是传统的农业文明,还是近现代的工业文明,三农问题一直是各个国家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重温经典作家对三农问题的论述以及我们国家领导人对此问题的实践探索,能够为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历史借鉴,同时,对我们完善马克思主义三农问题的理论宝库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邓小平理论作了新的阐释,认为它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对于这一命题,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首先,邓小平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内涵。邓小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质变和量变相统一的观点,坚持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性力量的观点,认为发展就是由落后状态转变为发达状态的现代化进程,其核心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根本任务和关键是发展生产力。其次,邓小平理论对发展问题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定位和理论定位。在邓小平看来,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主题。第三,邓小平理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学说作了系统建构。邓小平对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如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发展与对外开放、发展与政治稳定等问题,得出了不同于西方和前苏联学者的一系列重大结论。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形成了非西方化、非资本主义化、非苏联东欧化、非不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现代化模式。这一新的发展模式的形成,实现了当代发展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是塑造现代社会基本构架的强大力量,也是决定现代人生存命运的关键要素。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现代性都有不同的实现形式。现代性在中国的生成与建构,是与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也是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和方向。厘清现代性语境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内在联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今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所阐述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正是揭示了这一重大而深刻的历史主题.谈话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高度概括了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广泛吸收了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深刻总结了近些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曲折进程中的基本教训,精辟地阐述了对实现中国现代化目标过程中的历史必然性的科学认识.谈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路线,这是马列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们因产生、发展的阶段不同,所以就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一、马克思主义精髓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精髓”就是本质的东西,就是精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都强调过他们创立学说的基本特点——“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明确提出并阐述马克思主义精髓理论的主要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曾经反复…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环境下实践、创造和发展的理论产物。“中国化”、“中国环境”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些什么?显然,中国几千年来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文化,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得到发展的历史,也是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交融、结合的历史,作为这种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