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警体散手训练中练习者的不良紧张情绪的外在表现特点,以及对产生这种不良紧张情绪的生理机制的分析,总结出了“暗示调节法”、“呼吸调节法”、“注意调节法”、“活动调节法”、“合理教学训练方法”、“表情调节法”和“音乐调节法”等七种消除练习者不良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2.
《警察技术》2008,(2):77-77
“毒品来源推断技术与毒品数据库”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该项目首次建立了“综合判定毒品来源特征的分析技术与指标”,将GC法、GC/MS法、中子活化法、ICP—MS法、GC—C—IRMS法、HPLC法、FTIR法、CE法和DNA等色谱、质谱、光谱和遗传学多个领域的分析技术结合起来,为系统、多层次推断和判别毒品来源提供了方法体系和指标;并建立了国内首个“全国毒品特征信息数据库”、“全国毒品图片和外观特征数据库”和首个“全国毒品实物样本库”。  相似文献   

3.
《反分裂国家法》通过以来,岛内的“台独”分裂势力加紧活动,以反对《反分裂国家法》。他们歪曲《反分裂国家法》是什么“武力犯台”的“战争法”,继而炮制和渲染“战争氛围”、“恐惧心理”、“大难临头”气氛,操纵悲情与敌视祖国大陆的情绪,将岛内社会分为爱不爱台湾,随从者为“自己人”,“非我族类”则靠边,鼓动不明实际情况的民众走上街头,实则为自己攫取政治利益。岛内的“3·26”游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反分裂国家法》代表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和心声,得到海内外舆论一致拥护,连台湾岛内的一些政党和民众亦表示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司法警察执法实务”是高等职业教育司法警务专业的主干课程。从培养目标上看,司法警务专业主要培养适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警务工作需要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同时体现“法”和“警”的行业特征。“法”,是培养目标未来的工作服务对象,“警”,是培养目标未来从事的职业。因此,要建设好“司法警察执法实务”课程乃至司法警务专业,必须立足于“法”和“警”的双重向度,对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实训环节、教学方法等进行系列改革。  相似文献   

5.
汪晓华  单连春 《求索》2013,(10):194-197
民间法以社会权力为基础,社会权力是指以特定范围内的社会主体的同意为基础、以契约为表现形式,并受到一定程度程序控制的社会强制力,具有“同意性”、“契约性”和“多元性”特点。社会权力视角的民间法具有权利与权力的双重属性,具有“冷暴力”、“文化性”和“族性”特征。社会权力的变迁必然引发民间法发展路径和范式的变化,社会权力是民间法效力的重要基础。应构建民间法与国家法沟通的理雌平台。  相似文献   

6.
公安工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思维组合,它包含有辐射思维、辐集思维、联想想象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立体思维等要素,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处在创造性思维系统当中。广大公安人员要从努力强化创新意识,掌握“陌生”、“进攻”、“开放”等创造性原理,利用“创造意识培养法”、“综合集中法”、“扩散发现法”、“早日进入创造法”、“博专合一法”等科学方法,完善自身智能结构,充实公安实践经验等方面,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从《尔雅》及其注疏等训诂资料入手,对“刑”、“法”、“律”、“礼”等词语的产生和字形、意义的演变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考察,可以把握传统中国法文化的特征。训诂资料及古代文献表明:汉语表法的词来源于“刑罚”与“范型准则”两个方面。中国古代的法是刑法,是礼法,礼是积极的规矩,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刑是消极的处罚,是惩罚于已然的制裁。  相似文献   

8.
群山 《桂海论丛》2000,16(6):44-46
要使西部大开发具有长期和稳定的投资环境 ,除了重视运用行政的措施 ,制定政策 ,创造条件外 ,还要注重提高大开发的经济法治效率 ,从根本上保障开发健康运行。因此 ,要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 ,当前特别要辩证认识和处理好“优惠政策”与“法律保障”、“人才流动”与“依法规范”、“企业信用”与“法律信用”、“政策体系”与“法律体系”、“完备内法”与“接轨外法”这六个方面的法治关系  相似文献   

9.
信访工作作为国家机关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不仅是发扬民主、化解矛盾的“减压阀”和“调节器”,而且是体察民情、改进作风的“寒暑表”和“新视窗”。近年,涉法上访在上访事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笔者试就涉法上访的特点、原因、对策作些分析,以期抛砖引玉,推动涉法信访工作尽快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反分裂国家法》通过以来,岛内的“台独”分裂势力加紧活动,以反对《反分裂国家法》。他们歪曲《反分裂国家法》是什么“武力犯台”的“战争法”,继而炮制和渲染“战争氛围”、“恐惧心理”、“大难临头”气氛,操纵悲情与敌视祖国大陆的情绪,将岛内社会分为爱不爱台湾,随从者为“自己人”,“非我族类”则靠边,鼓动不明实际情况的民众走上街头,实则为自己攫取政治利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活法”和习惯法、活法和“行动中的法”的进一步的区分,明确了活法的概念,指出习惯法是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重点对广大藏族聚居区国家制定法所遭遇的尴尬进行了剖析,得出赔命价、赔血价、“盗一罚三”等民族习惯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呼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制定法与传统习惯法的融合和对接。  相似文献   

12.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不例外,也需要一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法治中国梦”,必须注重立法层面的科学性、执法层面的严格性、司法层面的公正性、守法层面的普遍性、监督层面的实效性.同时,在处理“党与法”的关系方面,必须把握党领导权运用的适度性;在“德与法”关系层面,必须注重“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性;在“礼与法”的关系层面,必须注重“礼治”对“法治”的辅助性.  相似文献   

13.
译经意识:鲁迅的直译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在认真研读鲁迅的序跋、书信、杂文等的基础上认为,鲁迅在翻译实践中所倡导和坚持的“直译”法,深层原因在于他的“译经意识”,即要以古人的严肃的译经态度来翻译域外文学艺术作品。本文主要探讨了鲁迅的“译经意识”的由来、历程和意欲产生的效应,从中可以看到鲁迅运用“直译”法是根植于一种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浓厚的人间情怀。鲁迅的“译经意识”与他倡导和坚持的“直译”法的关系被译界所忽略,有必要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法治”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法治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而“与时俱进”地发展变化的。它有以下几方面最基本的涵义。一、“法治”意味着秩序,俗称“法秩序”。“法治”意味着人的基本的权利和自由,诸如生命和财产等权利得到保障,不受非法的伤害、侵犯和破坏。而这种保障主要由负责执法的警察所提供。比如,一旦社会发生骚乱,“法秩序”必然要受到损害,这时如果警方能够成功地制止骚乱,“法秩序”就能够得以保存。二、“法治”意味着规则。意味着将整个社会的一切活动均置于一定的规则约束之下,凡事先…  相似文献   

15.
小小说评点写作从体式上说 ,应属应用文体。小小说评点的内容主要包括立意、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各方面。小小说评点写作的方法主要有 :比较法、“拨云见日”法、“显影”法、“煽情”法、疏导法等。  相似文献   

16.
三宝殿     
三宝殿人们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那么何谓“三宝殿”?三宝是指佛教中的佛、法、憎,“三宝殿”即佛教寺院中佛、法、僧三个主要活动场所。“佛”是佛教信徒“大众登场藏事”的地方,如“大雄宝殿”;“法”是佛家“珍藏经典”之所,如“藏经楼”;“僧”是指和尚“燕...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自古以来重“人治”、轻“法治”,一个重要的认识根源就是中国人始终把法仅仅视为一种统治的工具或手段。这种法观念任何专制君主都可能接受,因为它给“人治”留下了极大的地盘。任何手段和工具都是可以替代的,法既然只是工具,为何不能用政策或其他权威人士的言语来取代?任何手段或工具都不应反过来约束(或奴役)人本身,法既然只是工具,当然不能用来约束统治者。任何手段或工具都应当服从主人的意志,法既然只是工具,统治者当然可以随意抛弃。任何手段或工具都要人来运用,法既然只是工具,那么“徒法不能以自行”、治理国家当然要靠“圣君贤相”。不破除法律工具论(或手段论),法的地位便无法真正确立,“人治”的根基和土壤就不能彻底消除,法的功能和作  相似文献   

18.
目前,信“访”不信“法”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广大农村普遍存在,且有上升之势。所谓信“访”不信“法”,即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与经济活动中,当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采取逐级或越级上访,找行政长官求决,而不去用法律的武器求得司法解决问题。甚至对法院判决不服也找行政机关上访。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一、信“访”不信“法”的成因信“访”不信“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信“访”不信“法”与公民的法律素质不高有关。在我国农村,尤其是广大的贫困地区,人们受教育  相似文献   

19.
研究法和经济基础之关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是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重要工具问题,有助于我们自觉地、科学地运用社会主义法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心服务。按照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点,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象资产阶级及其御用学者所宣扬的那样,是什么“超经济”、“超阶级”、“超国家”的“全民意志”,而是国家的伴侣,属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  相似文献   

20.
“枫桥经验”是法,是以“小传统”为基础,由“大传统”介入而形成的一种法的“小传统”与“大传统”互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以国家级重要报纸代表法的“大传统”、地方级重要报纸代表法的“小传统”为前设,对“中国重要报纸数据库(2000--2009年)”中所有报纸报道,输入主题词“枫桥经验”搜得的所有152篇报道为对象,按照不同标准对其进行分类而展开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理论论证的正确性,即“枫桥经验”是法,是法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互相结合的产物,是法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相互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