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主持人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基石。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也应该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坚持和发展。汤建龙的文章对西方学者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路径进行分析、评价和反思;张亮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在本土化过程中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经验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理论意义;付清松通过对"工人阶级消亡"论的分析,揭示了  相似文献   

2.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阶级划分不纯粹是经济范畴,经济标准和政治因素的结合能更好地作出解释,文化对人们阶级身份的认同具有影响。西方国家阶级结构的"多层化",表明现代科技进步为工人阶级主体性的展开创造了客观条件,"新中间阶级"作为当代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将是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的重要力量。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的调和、阶级矛盾的缓和并不意味着阶级的消亡和"历史的终结",只要资本主义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就没有过时并仍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间阶级论”是当今西方国家社会阶级结构问题研究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尽管称谓不一,有“中间阶级”、“中间阶层”、“中产阶级”、“白领阶级”、“新中等阶层”、“新阶级”等等,但所指内容大致相同,即认为在西方国家,“中间阶级”是与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相并列的三大基本阶级之一,并认为战后“中间阶级”急剧膨  相似文献   

4.
与主流观点不同,西方左翼学者强调"阶级问题具有持续的重要性","后工业社会"中阶级不平等仍然存在,‘阶级社会还未消亡,而真正的无阶级社会还没有诞生’,而事实上,西方之阶级关系和阶级不平等是一种被掩盖的真相,应更多关注如何改善由阶级状况决定的经济分配和社会机会方面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5.
刘必好 《理论探讨》2006,1(1):67-69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特质,这是一个基本但又存在分歧的理论问题。生存实践论以生存论为本体论的基础,既没能区分马克思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的基本旨趣的差异,也没能厘清马克思哲学发展过程中逻辑的转换,因而不能认识到马克思哲学的特质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这种科学的方法论包括具有递进关系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6.
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和影响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和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人阶级在数量、素质、结构、特点、内涵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表现。工人阶级的概念需要从"总体工人"的意义上重新作出诠释。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场新的阶级阶层分化正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伴随现代信息资本主义转型的是全球阶级概念的涌动和浮现,它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雇佣劳动阶级的全面解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毛泽东一贯的基本思想。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学习毛泽东有关这方面的光辉思想,对于指导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毛泽东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地分析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指出: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作  相似文献   

8.
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然而,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和高科技条件下,工人阶级已经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私人企业主既有资金,又懂技术,会管理,他们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此,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提法已经过时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创造价值论的否定,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之群众路线方法。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期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有两个方面,一是党的阶级基础,即坚持工人阶级仍然是党的阶级基础,二是坚持党的宗旨、目标和指导思想,这是党的思想基础.坚持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以区别于其他阶级的政党;坚持党的宗旨、目标和指导思想,又区别于工人政党中的先锋队还是改良主义的政党.由此可见,阶级基础是党的性质的重要基础. 工人阶级队伍的新变化建国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队伍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从建国到1956年剥削阶级消灭,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工人阶级从被剥削被统治的地位变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并且完成了由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向以社会或集团共同占有生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结构理论伴随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状况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和发展阶段。自欧洲革命失败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直执着于对工人阶级的解释研究和对西方革命道路的思考。二战后,其关注的焦点是西方白领工人的崛起及其定位分析和新中间阶级的形成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关注的核心是新技术革命后传统工人阶级的衰落,并以新中间阶层为中心形成了去阶级化的多元社会结构理论。其中,后马克思主义去阶级化的政治哲学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一大背离。  相似文献   

11.
卢森堡和卢卡奇等人的民主理论的内容主要表现在 :对十月革命的总体态度和反思 ;对西方革命道路和方式的看法 ;对革命后无产阶级国家制度和组织形式的认识 ;对党内民主、党和工人阶级关系的探讨。这些理论传统将有助于西方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民主和阶级政治的前提下 ,重新整合共产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和新社会运动三大左翼力量 ,全面推进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  相似文献   

12.
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在早期是一名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拥有激进的阶级革命立场。尽管当时英国社会主义面临工人革命性丧失、政党迷失、革命理论缺乏的困境,但麦金太尔分别从工人阶级联合、革命领导组织的建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生命力出发,对英国未来的阶级革命之路进行论证。同时他还提出知识分子应当打破理性枷锁,肩负应有的责任,摆脱迫于现实的功利性,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创造新的理论道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资本主义的变化发展,当今英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阶级之间、阶层之间的界线已相当模糊;依据生产资料占有状况和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我们可以将当今英国社会划分为上层阶级、工人阶级、中间阶级三个基本阶级;以就业状况和谋生方式为标准,可进一步将其划分出不同的阶层。英国的上层阶级人少力强,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整个国家;工人阶级有了全新的面貌,依然是英国社会中人数最多的阶级;中间阶级规模不断扩大,但在规模上仍然没有超过工人阶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三重维度上界定和使用了阶级:描述性概念、解释性概念和价值性概念。描述性阶级概念是基于特定生产关系而具有相同地位和利益的社会集团,它表明了阶级的本质是经济范畴。马克思依据不同性质的私有制区分了两种阶级类型及其阶层指涉。解释性阶级概念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具有意识和阶级组织而拥有行动力的社会集团,它表明了阶级的基本运用是政治—经济分析,马克思借此阐释了三种阶级分析。价值性阶级概念提供了一个替代资本主义的解放理论,它表明了阶级的消亡与实现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诉求。三重维度的阶级意涵统一于历史唯物主义中,对理解当今世界仍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西祥 《理论探讨》2023,(2):140-147
在思想史中理解《论犹太人问题》,对《论犹太人问题》进行症候阅读,要深入到《论犹太人问题》文本中,重新解读马克思提出的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在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辨析中,探讨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的方法论即从市民社会出发来理解国家,从尘世到天国而不是从天国到尘世的唯物主义基本方法;马克思在分析人权、犹太精神等问题时,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现实的个人”概念提供了思想基础。《论犹太人问题》实际上还论及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问题、现实的人的问题、实践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人的解放等,在多个维度上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提供了思想来源,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忽视《论犹太人问题》,将无法完整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整体历程,尤其无法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因此,需要不断回到这一文本,并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语境中发掘其重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6.
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是现代消费社会学的开山之作,至今仍是这一领域最值得认真阅读的著作。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讨论这本经典著作,其一,《有闲阶级论》并非如其表面那样容易阅读,及其理由何在?其二,《有闲阶级论》一书包含三个上下连贯的组成部分:凡勃伦的社会哲学和方法论(一般理论);关于有闲阶级的系统理论;对有闲阶级现象的系统观察;其三,从分析社会学的理论视角看《有闲阶级论》的理论得失。  相似文献   

17.
私营经济及其劳资关系迅猛扩张对原有的体制和理论观念,甚全基本思想体系,包括工会体制和基础理论(如阶级、工人阶级理论)带来巨大冲击,新现实与原有理论出现“代沟”,而完全搬用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工会理论,进行“移植”也行不通。现实工作者,有时感到“惘然”,不知所措;一些理论工作者既不得不承认现实,又被原有理论所束缚,总是带着怀疑的目光看待现实。总之,飞速发展的现实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同时也酝酿着创新理论。我们试将私营企业工会工作中出现的许多“热点”问题归纳为两大理论问题“工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度民主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但是,什么是“高度民主”呢? 民主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专制制度到资产阶级民主;从资产阶级民主到无产级阶民主;从无产阶级民主到没有任何民主。(见列宁《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第24页)这里主要是指阶级社会民主的发展过程。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阶级性质的民主消亡,更高阶段的民主——全社会的民主便来到世间。列宁所说的“没有任何民主”或“民主消亡”都是相对于阶级民主,否则不好理解。其实,民主是与人类共存的永恒的历史现象。因此,对民主的发展过程还可以作如下的划分:原始社会的民主;阶级社会的民主;未来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民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意识的演变及其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概念的形成和党的阶级基础意识的演变,至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而"党的阶级基础"的内涵应该界定为:政党所赖以产生和存在的阶级及其与这一阶级间在互动中所形成的本质联系,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就是中国工人阶级以及党与工人阶级之间在互动中所形成的本质联系。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重新提出并多次强调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党中央指出: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建设和改革最基本的动力,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强大而又集中的社会力量。重申并强调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对于进一步密切党同本阶级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好当前的各项工作,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