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粟戎生,粟裕大将之子。 他的幼年是在战火中度过的。当时部队办了一个保育院。部队打到哪里,保育院就跟到哪里。粟戎生就在这个保育院里。他回忆说:“我妈告诉我,战士一个扁担挑子,一头挑着电台,一头挑着我。我两岁时,有马和骡子了就被放在马上骡子上。再大点,我就到华东保育院了,也叫学校。  相似文献   

2.
正抢救、教养战区难童,起于1938年3月,止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9月,历时8年又5个月。1946年9月后,全国几十所保育院除陕甘宁保育院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继续存在外,均被撤销。而重庆歌乐山保育院自1938年5月1日"汉口第一(临时)保育院"至1951年10月以"歌乐山保育院"院名结束,竟然历时13年又5个月。因此,可以说:重庆  相似文献   

3.
消失的名伶     
宋石男 《廉政瞭望》2010,(24):46-46
1938年,苏州姑娘严曦逃至川南小城五通桥,在盐务总局开设的保育院谋得一份会计工作。保育院设在五龙山多宝寺,收养了700多名难民的孩子,都是女孩。寺庙不大,孩子们只能睡在垫着一层稻草的地上,横七竖八,重峦叠嶂。严曦一有时间,就给孩子们洗头、剪指甲。  相似文献   

4.
刚两岁多,父亲就让他抱着一根竹竿,然后把他往水里一扔,说不允许自己的儿子是兔子胆粟戎生,粟裕大将之子。他的幼年是在战火中度过的。当时部队办了一个保育院。部队打到哪里,保育院就跟到哪里。粟戎生就在这个保育院里。他回忆说:"我妈告诉我,战士一个扁担挑子,一头挑着电台,一头挑着我。我两岁时,有马  相似文献   

5.
正3岁时,我被送进香港的育婴堂,继而进入香港的粉岭保育院及元朗保育院。随着战火的蔓延,我跟随保育院辗转流离,经贵州来到四川。1946年的夏天,我又随重庆江北水土沱保育院合并到了重庆歌乐山第六育幼院(即歌乐山第一保育院)。妈妈们视保育生为亲人保育院的环境很好,对于之前长期居住庙宇的保育生来说,这里就好像是仙境。所有的建筑都是新盖的灰瓦黄墙平房,从大门拾级而上,进入一个开阔的大院,院子中央有一个精心培植的大花园,色彩斑斓的花朵在碧草  相似文献   

6.
梅兴无 《党史纵览》2022,(11):37-41
<正>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收容抚育烈士遗孤、出征将士子女、战区难童,成立了延安保育院。保育院是当时设立在延安的儿童保育院、托儿所、保育小学的统称。在艰苦环境下,上至中央领导人,下到普通保育员,用一片爱心守护红色后代、呵护未来希望。10余年间,延安保育院共抚育了数千名孩子。诞生于延安的儿童保育院在延安的保育院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第一、第二保育院,洛杉矶托儿所。  相似文献   

7.
他们的童年时代,正值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中华民族陷入深重危机之时。成千上万的幼小生命,因失去或远离亲人过着流浪生活,处境堪忧。为抢救战区难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各地建立的保育院发挥了重要作用,1938年在重庆歌乐山建成的保育总会四川分会第一保育院(简称"川一院",又称"歌乐山保育院")就是其中一所,是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历时最久的保育院。今天,那些在保育院度过了难忘童年的孩子们,已是耄耋之年,但万千思绪不断。为纪念那段岁月,本刊开辟栏目,特选编一系列回忆文章,由亲历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记录成长的时光。  相似文献   

8.
正1942年的春天,父亲和我来到歌乐山第一保育院,一位老师带着我们在院里四处参观。那时院里的房子虽破旧,但设施还算齐全。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个小池塘,里面有一群小鸭子在凫水,许多小朋友在池边玩耍,我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地方。"妈妈"的爱当时保育院只有1—4年级,共4个班,不足百人。我分在施淑文老师的班上。施老师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党建》2016,(10)
正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为培养革命后代建立了不朽功绩,被誉为"马背上的摇篮"。为了缅怀这段红色历史,延安保育院组织采访了200余名当年在保育院工作过的保育员和那些"孩子"们,依托大量珍贵史料编创了《延安保育院》,并运用先进的舞台理念和设备,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场景,彰显了无畏的牺牲精神和无私的人间大爱。  相似文献   

10.
正歌乐山保育院于1938年在重庆歌乐山建成。我4岁多进入歌乐山保育院,时间大概是1940至1941年。虽然日子很艰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它却是那样地亲切,那样地甜蜜,那样地风趣,又那样地充实。自制的得螺转得好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在保育院,玩的较普遍的东西,要算是陀螺了,我们都以它的方言名字"得螺"称之,做法与一般的陀螺也不太一样。一般的陀螺都把木头的下端削成锥形,由于  相似文献   

11.
在滨海新区,提起塘沽启智儿童保育院,很多人并不陌生。这里先后居住过百余名家庭经济困难、中重度智力残疾的孩子。如今,这个由院长王百军和父亲两代人辛苦创办的院所,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居住在新区的外国人、外来务工人员、学生、社会爱心人士自发地走进这里。让炽热的爱心在这里谱写出美丽的诗篇。  相似文献   

12.
正1938年,武汉沦陷,我们举家沿长江向西逃难。途中,父母所携钱财被盗,到达重庆后,生活陷入困境。不久,父亲病故,由于举目无亲,我的小弟弟送了人,家里靠哥哥打工、卖报维持生活。再后来,我和姐姐被送进了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后来转入保育总会直属歌乐山第一保育院。在保育院的日子里,我们不仅生活有了保障,而且在妈妈们的爱护下,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们的言传身教,无私奉献,给我们树立了人生的榜样。来到新华日报社  相似文献   

13.
正我出生在广东番禺,两岁时,母亲病故。父亲是一名军人,为了打日本鬼子,把我送到了香港保育院。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香港危在旦夕,香港保育院奉命内迁。我记得,年纪小的孩子最后撤离,由一批妇女每人挑两个箩筐,一个箩筐装一个小孩,就这样艰难地向内地转移。我们途经韶关、衡阳、桂林等地,一路躲警报,直到贵州的青岩,才安定下来。我的幼年、童年都是在保育院度过的。长大后有人问我:"你是哪个保育院的?"我说:  相似文献   

14.
向玉文。女。1918年7月出生。1933年12月参加革命。1936年12月入党。1982年12月离休。离休前任和平保育院副院长。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为人类·为国家·为民族·为周围的人们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不管他成名与否’都未虚度此生。——朱建士与以往填写任何一份工作总结一样,朱建士平静地在写给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介绍材料上画了一个名号,便将材料推到一旁,拿过一份工作计划,全神贯注地进入了理论设计副总工程师的角色,认真地思索着即将进行的核试验中每一个细节。不久,在祖国西北部的大漠深处,我国又一次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保育院里的童年1936年3月28日,朱建士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但他记忆最深的童年往事却发生在保育院。抗日战争爆发后…  相似文献   

16.
流亡儿童的慈母赵君陶王明友1939年春,在周恩来多次过问下在成都找到了赵君陶母子三人,并把她们接到陪都重庆,经邓颖超介绍,赵君陶担任了直属第三保育院院长。院址设于交通不便的重庆市北碚土主镇周家祠堂。建院初,除了一块冯玉祥将军亲笔书写的隶书“战时儿童保...  相似文献   

17.
怀念慈爱的赵妈妈薛心慧赵君陶同志1946年2月编制的《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工作资料》中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儿童时写道:“薛心慧,一个七岁的女孩,身体很好,十分稳重,好像很懂事的样子。她聪明活泼,能力强,善于做领袖,当负责人,对人感情热烈,...  相似文献   

18.
<正>提起长征,人们自然会想起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其实,在解放战争时期,延安保育院的450多名孩子在工作人员和人民军队保护下也经历了一次数千里的“长征”,最后全部安全转移到解放区,而且创造了无一人掉队、无一人伤亡的奇迹。  相似文献   

19.
<正>延安保育院小学生金德崇保存的毛泽东题词:"又学习,又玩耍1938年1月,早年毕业于齐鲁医科大学的金茂岳,为了抗日来到延安,在延安中央医院工作。金茂岳9岁的儿子金德  相似文献   

20.
王德蓉 《学习导报》2010,(12):40-41
最近看到金德崇同志珍藏多年的他在延安保育院小学时的一个笔记本,上有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在上世纪40年代初给他的亲笔题词,其中毛泽东所题为“又学习,又玩耍”六个字。乍看之下生动有趣,细细思量却感慨万千,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