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孟虹 《德国研究》2011,(4):14-20
在实行“议会内阁制”的联邦德国,国家的方针决策权由担任政府首脑的联邦总理掌控.作为国家元首的联邦总统系五大国家宪法机构中的独立一员,他无权领导总理,享有的权限与实行总统制的美国以及实行半总统制的法国不同,介于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之间.宪法虽然赋予总统对外代表国家、对内引导和团结全国人民的重任,但由于总统权限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2.
总统制是美国人的发明,自美国建国以来,总统制尽管曾遭遇危机,但基本上没有脱离美国宪法规定的框架。然而,随着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的当选,在美国主流学界开始出现忧虑美国总统制未来的论调,这一论调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主流学界关于后现代总统的讨论合在一起,成为总统制争论的一个焦点。特朗普当选将对美国总统制产生何种影响?美国总统制能否有效约束特朗普的个性释放?美国政治走向和制度前景如何?围绕这些问题,对美国后现代总统的理论研究和2016年总统大选的案例研究表明,美国总统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所谓的后现代总统仅仅是总统问政风格的变化,并不会动摇美国总统制的根本。本质的问题是美国府会合作机制的功能调适和结构调整,支撑美国复杂总统政治现象的总统制度在可见的未来仍然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3.
对半总统制的研究已经成为政治科学中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其原因是绝大多数在"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中出现的转型国家(即原苏东集团国家和原法国、葡萄牙殖民地)选择了半总统制。在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发展中,出现了过渡模式的多样性。即两种最自然的过渡模式(过渡到总统—议会制和议会制)、一种略显波折的过渡模式(过渡到总理—总统制)和两种偏离了原来发展路径的过渡模式——过渡到高度总统制化的半总统制(格鲁吉亚、2005年前的亚美尼亚和2006年前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以及权力分散的半总统制(乌克兰)。根据研究,半总统制在后共产主义国家的频繁出现,共有六个方面的原因:1、半总统制和共产党中央与政府之间的二元权力结构模式之间存在相似性;2、戴高乐主义者(Gaullist)把行政权力分割为战略和管理两部分功能的主张很容易被理解和应用;3、即使宪法赋予议会任命总理的权力,但由于议会选举结果往往并非自动产生多数派,在此情况下,总统就会拥有足够干预总理产生和内阁形成的机会(立陶宛和后橙色革命时期的乌克兰);4、在由选民直选总统体制过渡到议会选举总统体制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对议会选举产生总统时所设条件的增多(比如,不是简单多数,而是3/5通过方式),而这通常会导致总统长时间的空缺(1990年代的斯洛伐克和2009年以来的摩尔多瓦);5、民选总统看起来更加民主且更能回应选民影响国家政治的愿望;6、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半总统制国家政客们的"演技"使得他们国家的政治能够"娱乐"那些不愿放弃进入"半总统制剧场"门票的民众。  相似文献   

4.
对俄罗斯总统制的研究,国内学术界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前苏联和俄罗斯为什么要选择总统制?总统制出现以后为什么会屡经波折?俄罗斯总统制会发生哪些可能的变化?这些都是亟须探讨的课题。本文拟从政治制度化的角度解释俄罗斯总统制演变的过程,并对目前总统制所处的阶段作出估价。 一、制度资源短缺与总统制的产生 在苏联实行总统制并非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才提出的。早在1936年和1964年苏联曾两度有过总统制的创议但都没有获得认可。其原因在于苏共仍有足够的政治动员能力来维护其  相似文献   

5.
2010年4月吉尔吉斯斯坦发生了“二次革命”,并选择了总理一总统制的国家体制,议会地位上升,总统权力受到限制,但仍有相当的分量和影响.这样的选择,部分原因在于此前几任总统的集权制度,没能实现吉尔吉斯政权的稳固.这一新的体制,显然还不完善,议会内政党之间的对抗、各政党内部的争竞、府院之争等仍然很紧张;特别是议会内的执政联盟还不够稳定,总统与总理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与制衡,也无宪法保障.一个积极的现象是,二次革命之后的态势,明显好于郁金香革命之后的情况,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吉尔吉斯斯坦确立的议会政党制度,使得各方面的竞争开始以制度化的方式公开进行,混乱中可以看到一定的秩序.  相似文献   

6.
韩国宪法虽然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原则,但现实中宗教因素渗透到了政治中,并对总统选举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总统候选人的宗教信仰、选民的宗教信仰以及宗教团体在选举过程中的宣传游说,都影响到总统选举的最终投票结果。目前,宗教因素在韩国总统选举中已经由一个"独立变量",发展为一个"非独立变量",但其影响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目前实行的政治体制,包括总统制、多党政治、议会民主、三权分立、联邦结构和地方自治等等基本内容。但俄罗斯政治体制的核心却是总统制,因为整个国家大权掌握在总统手里,议会权力很小,司法权力更弱,三权分立名不符实。所以,俄罗斯的总统制不同于某些西方国家的总统制,俄罗斯的政治体制实际上可以称之为“总统集权体制”(俄罗斯学者则称之为“超级总统制”)。  相似文献   

8.
1993年12月,俄罗斯以全民公决的形式通过了新宪法,确定了俄罗斯新的国家结构,从而确立了总统个人在法律上的主导地位。俄罗斯的这种总统制因总统的高度集权而被俄罗斯学者称为“选出来的君主制”,在1996年的总统大选中,叶利钦的获胜标志着以总统高度集权为特点的权威主义政治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9.
普京对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进行修改,俄罗斯将从叶利钦宪法过渡到普京宪法。1993年宪法是一部以超级总统制为特征的基本法,它保证了俄罗斯主权国家的建立和社会政治的稳定。但是这部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异常大,限制了其他权力机构和地方对决策的影响。修宪的目的是使权力机构更加平衡,运行更加有效。普京认为,修宪过程中必须遵守几个基本原则:俄罗斯只能是总统制共和国,不能搞议会制;俄罗斯不能出现双重权力,不能出现寡头政治;俄罗斯宪法高于国际法律和条约;重视劳动者、母婴、养老金领取者的社会保障。修宪能否实现俄罗斯政治进程从以保证社会政治稳定为主过渡到以发展为中心,是2024年以后俄国家领导人面临的主要任务。普京表示,如果人民有希望,宪法法院有裁决,不排除2024年继续竞选总统。  相似文献   

10.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希 《美国研究》2001,15(1):7-39
2000年美国总统为何出现难产?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对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演变历史作了简短的回顾,在此基础上,详细而连贯地叙述了2000年大选和选后法律诉讼的过程.通过对这些过程的讨论,本文分析了一些影响大选难产的主要因素,包括选举法律的矛盾与混乱、法律体系的政治化、政党对整个选举制度的渗透和控制以及金钱对选举的影响等.作者认为,美国总统选举制度集多重历史沉淀为一身,是造成2000年总统选举难产的直接原因,然而选后的法律诉讼则进一步揭示了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的非民主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