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正的高贵     
路也 《中国减灾》2011,(6X):61-61
<正>在平静的海平面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领航员。但如果只有阳光而没有阴影,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那就不是完整的人生。就拿最幸福的人来说吧——他的幸福是一团纠结的纱线。痛苦和幸福轮番而至,让我们悲喜交集,甚至死亡都让人生更为可爱。人们在生命的严肃时刻,在悲伤与丧亲的阴影下,才最接近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2.
当生存要以丧失自由为前提,而自由则必须用牺牲生命为代价时,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当我们认同生命是一个过程时,那么生命在时间里的延续是不是尺度?而当这种延续是评价生命的尺度时,人与这世间的动物仍至所有的生物又有什么样的区别?本文通过安提戈涅的悲剧故事揭示了“生存与死亡”这一命题内所掩藏的一个巨大的吊诡, 并提出在人类自由中思想自由是最重要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张修富 《政策》2005,(8):57-59
激情激情是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而产生的兴奋、力量和奉献,就是董存瑞为了新中国的解放舍身炸碉堡的惊天动地的呐喊,就是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恒久毅力。人生,不能没有激情,就像鸟儿不能没有翅膀一样。  相似文献   

4.
庄恩岳 《今日浙江》2010,(24):55-55
一个人被奢侈的生活占用的时间越多,其人生懊悔的东西就越多;一个人越被所谓的“关食”吸引,其被疾病缠绕的机会就越多;一个人越把心思放在穿着打扮上,其内心就越空虚。在吃穿上花的时间越多,一个人的寿命就会越“短”。尽管一个人的生命离不开吃饭和穿衣,但是一个人的生命绝不是依靠追求所谓的吃穿来支撑的。把生命完全浪费在享受那些山珍海味上,以及一味讲究穿戴时髦服饰上,这样的生命是哀痛的、短暂的。  相似文献   

5.
"极限运动":美国人有点活腻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礼认为;所有动物当中,唯有人类会为了寻求刺激而从事冒险。话虽如此,不同的人冒险意愿强弱不一,法礼把那种冒险的人称作是“T型性格”。象美国人上至太空探测,下至全球事务,喜欢处处插手,事事冒险,就是这种典型性格。《时代杂志》指出,在新的世纪里,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几十年来的太平盛世感到厌烦,或为了拓展人生经验,或为了实现自我,纷纷开始在体能、事业及理财等方面放胆一博。 热爱“极限运动”的灿司·马奎独钟“绝地跳伞”他认为这是极端中最极端。马奎专挑摩天大楼、高塔、吊桥或悬崖这些一般人…  相似文献   

6.
生命历程:“文革”对“老三届”婚姻的影响常京凤成家立业是人生的重要过程,那么10年“文革”对“老三届”成家的影响是什么呢?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三届”是十几岁的中学生,显然成家立业的问题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1968年,大规模的...  相似文献   

7.
《安徽统一战线》2001,(4):25-25
一般来说,45至55岁应该是人生黄金年龄段之一。这个阶段属于中年期,大都年富力强,但据有关专家研究,人的生命线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0-35岁为人生最活跃期、健康期;35至45岁为疾病形成期;45至55岁为生命“高危期”(大多疾病在此阶段爆发,严重危及生命,甚而就此告别人间);  相似文献   

8.
陈永 《协商论坛》2008,(8):45-45
“生命是美丽的,但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平庸无奇,也可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生命是宝贵的,但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因虚度而懊悔,也可以因奉献谱写出辉煌壮丽的诗篇。”这就是张良远的人生格言。  相似文献   

9.
得与失相伴一生,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第一次“得”,到寿终正寝的最后一次“失”,生命的轮回中,得与失始终如影随形。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没有追求,人生的车轮就会因缺少动力而停滞不前。当然,也应看到,人生之旅不会一帆风顺,“得失”不由人、不顺心的境况时有发生。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调整心态,学会理...  相似文献   

10.
“人民”是当今用得最多的两个字。怎样理解这个时时见、处处见的词呢? “人民”是集合词.这一集合.就淹没了成千上万的个体;“人民”是抽象词.这一抽象,就抽去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人”一旦被抽象为“人民”.就成了没有声音、没有面目、没有形体的幻影。就成了可以任意雕塑的大理石.可以把它雕塑成至高无上的神,顶礼膜拜:也可以把它雕塑成铺路石,踩在脚下。在“大跃进”中,只看到“人民”起哄.看不到“人”的理智。在文革中,只看到“人民”在搞“多数人专政”.看不到“人”的尊严和权利。  相似文献   

11.
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其形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涯的含义对于“生涯”一词有诸多解释,目前较为适用的说法是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萨珀的观点:“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件的方向;它统合了个人一生中各种职业和生涯的角色,由此表现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它也是人生自青春期至退休所有有报酬或无报酬职位的综合,除了职位之外还包括与工作有关的各种角色。生涯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只有个人在寻求它的时候,它才存在。萨珀认为,生涯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时间。即个人的年龄或生命的时程,又可细分为成长、试探、建立、维持、衰退等时期。二是广度或范围。即每个…  相似文献   

12.
一 灵魂观念在一切宗教中都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观念之一。按照近代西方宗教学的奠基人爱德华·泰勒的“万物有灵论”,灵魂观念是整个宗教信仰的发端和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全部宗教意识的核心内容;如果没有超自然的不朽的灵魂观念,就不可能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灵观念,从而也就不会有所谓宗教信仰本身。在很多民族的观念中,生命与灵魂休戚相关,魂即生命,是生命形体的主宰。 纳西族称灵魂为“哦哼”(o he),有时单独用为一词,有时把“哦”、“亨”分开用为二词,都指“灵魂”。如失魂叫“哦亨媲”或“亨媲”。“哦”或“哦亨”也指人或物体的影子,水中的影像等。“灵魂”与“影子”一词二  相似文献   

13.
一生的回味     
半年,一段不长不短的时间。对大部分人而言,意味着平淡的生活,多少个日子就在生命中一晃而过。然而,对于“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老挝项目”的第六批志愿者来说,2006年10月到2007年4月,这段光阴,却是他们人生中最值得难忘和珍藏的时光。  相似文献   

14.
敬畏     
人是要有敬畏心的。此处的敬,是敬重、崇敬、尊敬;畏,是畏惧、正视。辞典上解释,又敬重又畏惧曰敬畏。 今天.我们要敬畏什么呢? 首先,要敬畏人生,敬畏生命。人生漫长,却也短暂,关键处只有几步。人生的本钱是生命,生命在,价值才在;生命强,价值才强。生命没有了,人生也就消失了。  相似文献   

15.
今日最芳菲     
人生是漫长的阶梯,而今天就是漫漫阶梯中的一层台阶;人生又是不尽的链条,而今天就是无数链环中的一个环节。   逝去了的今天成为我们回顾的昨日,未来的今天就是我们展望的明日。   人生是在一个又一个的今天中延伸、拓展、充实。昨日与明日只是相对今天而言的时间概念,而唯有今天才是实实在在的日子。没有今天,昨日和明日也便无从谈起。人生的全部是由一个个的今天组合而成,所以没有今天,就无所谓人生。   今天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过去了就变成了昨日,成为历史,永不复回。所以,“一寸光阴一寸金”,“时不我待”也…  相似文献   

16.
郭玉琴 《乡音》2013,(7):47-47
世事是多变迁的,沧海桑田一瞬间,半点儿不由人。但是人心的欲望可以放置到一个简单的起点。如果说人生是一趟旅行的话,那么身上驮着的东西是越简单越好,简单到只有必需品,而没有奢侈品,那么人生就会变得很轻松。《瓦尔登湖》就是美国人梭罗用他生命思想里行走过的一段真实体验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生命其实是一个很轻松的过程,只要我们把欲望减下来。  相似文献   

17.
耿彦波 《世纪行》2013,(3):45-48
世路漫漫,人生苦短。“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在短暂的人生中,选择又是关乎生命价值的重大问题。读什么书,做什么人,走什么路,干什么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人生选择也是经验科学,人生感悟,一孔之见,抛砖引玉,或可丰富人生选择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有梦就好     
人生而爱做梦,照虚无主义者的话说,人生就是一场大梦。人生若梦,转眼就是百年。说着话的人,目的是告诉人要及时行乐,不然就枉来一世。对人生如梦的说法,历来争论很多,将人生视为梦境,我们一向把它看做消极的表现。人来到世上,怎么可以浑浑噩噩?混日子不是一个人应该做的,那样的话和动物也就没什么两样。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主动的思维,有理想和有抱负,正是这点,决定了人和动物走着完全不同的路。据说动物也有梦,是仪器从它们的脑电波中测出来的,只是我们没办法进入它们的梦境。但可以猜想,为生存为食物为争抢配偶的打斗和厮杀,在动物…  相似文献   

19.
美国人看不出漏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牛”,不论他或她的第一声啼哭如何嘹亮,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牛气。美国人的牛气,是熏陶出来的。女儿小的时候,我带她去学棒球.和她一起的有一大堆美国  相似文献   

20.
一、异乡与异客 人生是一个旅程。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旅行者,也并不总是在外在的旅途上,但他总是在内在的旅途,即生命的旅途上。生命是一个超越性结构,是含有起点、中介、终点的过程。人之为人的特征就在于总是在反思我是什么?我能成为什么?我应成为什么?“能”与“应”表明人的选择性和自为性,表明他掌握着价值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并为实现这价值而投入行动。因而他总是在旅途上。“旅途”就其隐喻意义而言,不正是个体寻找价值,实现理想的历程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