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丰 《党政论坛》2011,(22):49-49
台湾清华“复校”初衷 1948年冬季,中共先头部队进入清华园,就在中共军队进抵清华校园的前一天,校长梅贻琦以进城洽公的名义,悄悄挥别了他服务了二十多年的“水木清华”校园。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上半叶,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特别活跃,学生们经常干的一个活就是驱赶校长,清华大学的校长因此当得很狼狈.然而,梅贻琦在清华做了17年校长,任何时期,清华学生喊出的口号都是"拥护梅校长".1962年,梅贻琦在台湾去世,大家把他安葬在他亲自创办的清华原子能研究所(后改称新竹清华大学),他的墓地被称为梅园,一年一度,新竹清华人都会举行盛大的祭"梅"活动,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教育老人.  相似文献   

3.
梅贻琦一生服务清华长达47年,其中担任校长31年,在两岸清华人的心目中,他是当之无愧的“终身校长”、“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在谈到自己当校长的心得时说:“为政不在言多,顾力行如何耳.” 梅贻琦在执掌清华期间始终坚持勤俭办学、廉洁治校.他初到清华时,便再三强调勤俭.他说,我这样做一则是希望学生保持简朴学风,无纨绔习气;二则是为了节约办学经费.其实,当时的清华庚子赔款相当丰厚,梅贻琦完全可以不用那样做,但是他没有.对于数额巨大的庚款梅贻琦分文不取.相反他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为了节约开支,梅贻琦辞去了司机,自己学开车;辞去厨师,让夫人韩咏华亲自下厨.不但如此,梅贻琦甚至连学校供应他的两吨煤也不要.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5)
梅贻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家,通才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他终生大力倡导并奉行的教育思想。在他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17年间,以通才教育为指导思想,对清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开创了清华校史上的"黄金时代"。通过对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发现其对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岳南 《各界》2011,(12):82-84
1948年底,梅贻琦自北平飞南京,后经香港、巴黎转美国。1955年11月离美赴台,创办清华科学原子研究所。1956年1月,在梅贻琦主持下,新竹清华第一批校舍动工兴建。这年秋,招收第一班原子科学研究生,暂借台湾大学上课。1957年,新竹首批校舍、办公楼、教授住宅、职员、学生宿舍完工并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6.
王震亚 《民主》2012,(8):19-22
在清华校长梅贻琦(1889-1962)53岁生日的时候,顾毓瑗赋诗贺寿,前四句为:“天南地北坐春风,设帐清华教大同,淡泊高明宁静志,雍容肃穆蔼和衷。”应当说,这是对他回报母校、献身教育的生动概括。  相似文献   

7.
游宇明 《各界》2010,(3):1-1
在清华大学早期的校长中,有两个人特别出类拔萃,一个是梅贻琦,一个是梅贻琦之前的罗家伦。罗家伦对清华的贡献至少有这样几点:一是把清华的主管部门由外交部变成大学院,切断了外交部少数高官借机贪污清华基金的管道;二是消除半殖民地教育的影子,将“清华大学”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前身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是用美国人退还的部分庚款办的):三是一扫清华园的“苟且”之风。  相似文献   

8.
正约翰·马尔科夫(John Markoff)是《纽约时报》高级科技记者,被誉为"硅谷独家大王"。他对互联网发展有着惊人的洞察力与敏锐度,并长期专注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报道。2013年,他因为关于劳动力与自动化的报道而获得普利策奖。2016年1月,《清华管理评论》就人工智能对商业、社会以及企业发展的影响对马尔科夫进行了专访。TBR《清华管理评论》:您在信息科技领  相似文献   

9.
方继孝 《各界》2022,(1):18-21
1936年,陈梦家从燕京大学研究院刚毕业时,曾有过到清华大学任教的愿望,闻一多也曾向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推荐过陈梦家,但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 1937年11月,长沙临时大学开学,当时清华大学国文系的教授南下长沙的很少.闻一多推荐陈梦家,原本就对陈梦家存有很好印象的梅贻琦校长,当即同意邀约他赴衡山长沙临时大学教文字学.  相似文献   

10.
黎东方谱名智廉,"东方"是他留学法国护照上用的名字,以后就一直未改。他说,以"东方"为名,含有对东方文化好好研究,努力保存的意思。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河垛场。黎东方先后就学于上海南洋大学附中、北京清华大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为什么不能安心读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了一天班的王闻达,回到 清华校园研究生宿舍时 已是午夜。他在一家摩托罗拉公司兼职,学校与公司之间来回要4小时的公交车程,每月往返20次,月薪1500元人民币。前些时,导师告诉他不要再做兼职以后,他说:“想了想自己也觉得过意不去,这学期课本都没翻一下。” 如今研究生做兼职现象在高校很普遍,像北大、清华、人大这样的高校,研究生做兼职的比例高达80%。据称,这与当前研究生待遇太低有关。在清华大学,一名研究生的每月补助只有260元,北大280元,人大250元。北京多数高校一般在260元左右。 北大计算机系…  相似文献   

12.
史飞翔 《各界》2014,(12):93-93
1926年,36岁的陈寅恪结束了长达18年的国外求学生涯,应清华大学之聘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于陈寅恪此前长期潜心于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  相似文献   

13.
李兴濂 《各界》2014,(2):44-44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的陈寅恪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才高气傲。其实,他也有风趣和幽默的一面。1925年,陈寅恪进入刚刚创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粱启超、赵元任成为四导师之一。当时的清华,人才济济。陈寅恪在院中是最年轻的导师。他讲课,不是机械的照本宣科,而是旁通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并且庄谐杂陈。  相似文献   

14.
1926年,35岁的陈寅恪结束了国外求学生涯,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于陈寅恪长期潜心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这时,陈寅恪的母亲俞氏己去世,父亲陈三立一再催促他早日成婚,但陈寅恪始终未承允。  相似文献   

15.
《民主》2014,(10)
<正>人物名片李成效,湖南省衡南县人,衡阳市一中数学教师。教学成绩突出,经他辅导的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多次获得"优秀班主任"、"十佳教师"等称号。2012年荣立市三等功,为第十四届"衡阳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2013年获得市"优秀班主任"称号,2014年获得"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优秀教师的标准,就是能够带出优秀的学生。近4年的时间,衡阳一中的李成效培养出了4名清华生,一时在衡阳引起不小的轰动。2000年6月,大学毕业后的李成效一直在衡阳市一中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教师是学生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4月7日,《最强大脑》第五季最后一期"中日之战"开播,14岁少年杨英豪对战日本脑王伊泽拓司。赛前,对方曾有"舍我其谁"的扬言,结果却被杨英豪以4:0的骄绩"吊打"。参赛数月来,因在《最强大脑》擂台上PK掉了98个来自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天才选手,初中生杨英豪大火!美国麻省理工向其伸出了橄榄枝,施一公教授也想让他到自己的西湖大学当博士。这位出自普通家庭的天才少年是怎样炼成的?  相似文献   

17.
陈寅恪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  相似文献   

18.
罗雪挥 《各界》2008,(1):68-71
梅贻琦话少,更少下断言,时人称之为"寡言君子".学生曾戏作打油诗一首,描述梅校长说话谦逊含蓄情形:"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  相似文献   

19.
<正>人物名片胡青,民进清华大学委员会委员、企业支部主任,北京泰瑞思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2018年12月,被清华民进授予"突出贡献奖"。每一个组织、每一个集体都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或因气质,或因性格,抑或因为行为方式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喜爱。民进清华大学委员会就有这样一位会员,他年轻帅气、机智风趣、热情温暖,  相似文献   

20.
《侨园》2016,(Z2)
正当笔者在一个好友网上看见这位老人的事迹时,职业的敏感促使我马上前去采访了他——一位88岁、义务写黑板报1 5年的老党员井海仁。一黑板报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它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时髦的东西。在校园、农村、工厂等人多的地方,黑板报都发挥了特殊作用。1929年出生的井海仁,至今对写黑板报"情有独钟",他今年已经88岁了,在自家门口写黑板报已经坚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