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你进入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所辖的漠沙坝、戛洒坝时,一定会被那奇妙的傣族支系花腰傣人的歌声所吸引。生活在芳草萋萋的哀牢山下、红河岸边的傣族支系———新平县花腰傣人,据2001年末统计有人口41020人。花腰傣人能歌善唱。他们的歌唱形式主要有独唱、对歌、赛歌等。其唱法有“说络”(放声歌唱)、“唤哈”(吟唱)和“哎滚歹”(唱挽歌)。歌唱的内容有古老的叙事长诗、生产生活习俗歌、婚姻爱情组歌和即兴而歌。歌唱,是花腰傣人最为喜爱的娱乐活动。他们上山放牧、割草、砍柴要唱;下田劳作、田头地尾小憩也要唱;夜幕降临后他们来到寨脚万年青…  相似文献   

2.
在湘西,说起清代苗族秀才石板塘,苗族人民没有一个不赞叹、不敬仰。时至今日,湘西苗族人民还在讲他的故事、写他创造的苗文、唱他编写的苗歌……。如果说,刘三姐是广西壮族的“歌仙”,那么称石板塘为湘西苗族的“歌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因为他一生中所编写的苗歌,确确实实如同苗族人民说的“比苗山的草木多得多,比苗山的泉水更解渴”。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来,古装电视剧插曲里最受欢迎、被传唱得最广的大约就是《宰相刘罗锅》的“天地之间有杆秤”和《水浒传》的“该出手时就出手”了。这两支歌似乎都进入了当年的“十大金曲”,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这种现象是饶有意味的。当人们在街头巷尾和剧院歌厅唱这两支歌时,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正是这两支歌代表了支配了广大民众一千多年的清官意识和暴民意识。头脑中充斥着这种思想的人们很难做法治社会中合格的公民。他们或是匍伏在清官脚下,希望得到他们的垂怜;或是不怕天,不怕地,铤而走险,去争夺属于自己或不属于自己的利益。两者表现虽然不同,但都是个性不成熟、不能独立面对社会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侗族大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侗族社会中 ,素有“年长者教歌 ,年轻者唱歌 ,年幼学歌”之习俗 ,以及善歌者受人称赞 ,歌师受人尊敬之美德。侗歌格调平和 ,旋律优美 ,曲调唱腔多样 ,抒情细腻 ,以单旋律居多 ,自然嗓音和假嗓可以同时并用 ,但大多数徒歌 ,有时亦吹木叶“伴奏”。以音乐曲调、演唱形式和伴奏乐器类型、歌词内容 ,大致分为“合唱歌曲”、“伴奏歌曲”、“徒唱歌曲”三种。合唱歌曲以大歌为代表 ,采取的是一领众和、分离低声部合唱的风格 ,属于民间支声复音乐范畴。其分部分是领唱 (独唱 )与众和相结合 ,但多是每段由领唱者唱一两句 ,而后众人随声合唱 ,主旋…  相似文献   

5.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是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名联。对于“风”字的释义,许多注家感到棘手,他们或是回避不作注,或是解释不正确。如胡云翼《宋词选》:“说风尽,也就表明唱的回数太多了”,把“风”字解释为扇子扇起来的风。沈祖棻在《宋词赏析》中说“是指悠扬宛转的歌声在其中回荡的空气”。歌声停了,风或空气也歌尽了,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相似文献   

6.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近几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民间文学的发掘、搜集、整理、出版,以及研究工作,皆取得了新的成绩,开拓了新的局面。现在,我们又欣喜地读到贵州民族研究所编印的《开亲歌》。这部《开亲歌》,篇幅浩大,全书长达万余行,内容极其丰富,既有苗族原始社会前期的婚姻形态的反映,又系统地唱述了苗族进入氏族社会后婚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历史学、民族  相似文献   

7.
“喜欢道才来唱,喜欢理才来说”。 这是黔东南苗民《说古歌》的开场白,它准确的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理”或“道理”的态度和感情。“理”这一个古老的概念在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平时不论节日、婚丧、寿诞日子都要由理老、歌手用摆古、对歌等形式向苗民进行“理”的教育,遇有诉讼和纠纷也由理老或寨首根据理词的意思进行裁决。所以“理”是苗族先辈对后代进行传统教育的总括,是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重理、讲理、服理是苗族社会的优良风  相似文献   

8.
流传在我省黄平、施秉、镇远等地区的苗族《开亲歌》,是苗族12路酒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一路酒歌。人们倾向于将《开亲歌》当作具有浓厚原始色彩的苗族媒姻史诗,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它极其丰富的内涵,主题表现又当是多元的。这里,我们从苗族婚姻关系的演变,探析在包括民俗风情、文化事象等民族生产、生活的复杂历史过程中,那种喷薄而出的浓郁的生命气息,那种强烈的生命力量的冲击;亦即由《开亲歌》推及开去,窥视到苗族人民一系列的价值辨认、目的取向、生活方式选择等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9.
苗族古歌《枫木歌》的人类起源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苗族古歌》不仅有很高的史学与文学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哲学价值。它把史学、文学、哲学及社会思想融为一体,在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宝库中不失为一块光彩夺目的瑰宝。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人们仅从文学的角度进行了整理发掘。今天,当我们从社会思想的角度对它进行发掘时,终于发现了它那熠熠发光的宝石核心。这里,我愿以滴水之微,对流传在贵州清水江雷公山地区《苗族古歌·枫木歌》(以下简称《歌》)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所表现的朴素、原始见解,作些不成熟的探索,恳望能得到识者的指教。  相似文献   

10.
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今,苗族与芭茅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苗族的歌谣、习俗、祭祀、宗教以及生产等方面都有反映。探讨这个问题,对于了解苗族的族源、历史、习俗、宗教等方面有一定意义。笔者学疏才浅,只能作一点不成熟的探讨请专家指正。 一、芭茅草与苗族歌谣有密切的关系 在苗族古歌中,有许多地方记叙到芭茅草,“猴子家开亲,接亲岩脚下,野果来当饭,石头来当蛋,硕鼠来当猪,青枫帽做碗,芭茅叶做刀,砍硕鼠冬冬。”(《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23集《开亲歌》第87页至第88页)。这首古歌记叙了苗族的初民在原始时代,过着  相似文献   

11.
鼓楼对歌     
鼓楼对歌是侗族最主要的对歌形式。鼓楼对歌的程序非常复杂,而且各式分明。鼓楼对歌的双方是一个男歌队和一个女歌队,如果客人来的是女歌队,主人则以男歌队与客人对唱;如果客人来的是男歌队,主人则以女歌队与客人对歌;如果客人来的有男歌队和女歌队,则客人的女歌队优先在鼓楼与主人男歌队对歌,客人的男歌队则在另外的地方与主人的女歌队对歌。鼓楼对的主干是唱大歌,但是并不是全部的内容。客人一到寨,主人先让客人到鼓楼里坐下,客主双方以歌互致问候。主人唱的内容是对客人到来表示欢迎,一路辛苦了,村寨条件有限请多包涵等等礼谦之词;客人则…  相似文献   

12.
苗族的婚礼多姿多彩,有的地方是哭嫁,不哭个死去活来不肯罢休;有的地方时兴歌舞,不唱个够跳个饱不会歇息。我生活在凤庆县新华苗族乡,从小就对苗族的婚礼耳闻目睹,觉得这里的画把曲、对歌、拦歌婚礼三部曲别有一番趣味。新娘出嫁前的一天,新郎家派出一位与新郎同辈份的年轻人,挑着酒和肉,到新娘家去迎亲。这人,苗话叫“把曲”。这天晚上,新娘家的父母兄叔伯陪“把曲”喝酒吃饭。饭后,“把曲”与大家坐在火塘边聊天。其间,先由主人用事先采好的绿叶吹起一段忧伤不已的歌,表达舍不得女儿离家的心情。这时,代表男方家的“把曲”未成曲调先生情,…  相似文献   

13.
傈僳人常说:“歌不唱不行,酒不喝不得;歌因情而唱,情因酒而生。”说到酒,不能不说傈僳人钟爱的“侠拉”(怒语,意为肉酒)。在怒江峡谷一带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一旦你喝下傈僳人敬上的大碗“侠拉”,你就成为了他们真正的“嘎雀”(朋友)。如果你推诿不喝,那便是瞧不起他们,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嘎雀”。  相似文献   

14.
一路高唱《九月九的酒》、《九九女儿红》,广东歌手陈少华昂首进军北京歌坛,并从此红遍全国。但是喜爱陈少华质朴歌声的朋友们,可能还不知道,以唱“酒”歌而名声在外的陈少华,歌中酒香宜人,而他本人却滴酒不沾。 少华在歌坛的崛起,可谓一匹黑马。当年默默无闻的他,进入中国流行歌坛还不到3年,却以一曲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文明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靖州苗族歌蓥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影响,其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创新措施,加大保护力度:在机制创新方面,实现培养、管理、评估、激励机制有机结合;在载体创新方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苗族歌蓥的传承与保护;在制度创新方面,建立健全苗族歌錾传承与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6.
神话思维的特征之一是神秘性。这一点,笔者曾在《从苗族创世古歌看神话思维的神秘性》(《思想战线》1986年第四期)一文中作过论述。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从苗族创世古歌来看神话思维的又一特征——感官性。据心理学家研究,婴儿呱呱坠地后,从他生活的环境与自己的关系中,就欲寻取新的经验,以求得生存与发展。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之后,同出生的婴儿一样,产生了探索、认识大自然奥秘的欲望。在产生神话的原始社会,原始人是凭着感官作为他们认识事物的唯一途径。当时,生产水平极其低  相似文献   

17.
凌洁 《观察与思考》2008,(11):60-60
第一次看见爱尔兰电影《曾经》,始于豆瓣网对它电影原声的极力推崇,先闻其声后看其片,恐怕是音乐电影的独特魅力。电影中,当男女主角第一次邂逅.女主角间他为何不在白天唱自己创作的歌时,男主角的回答:“人们都喜欢听他们熟悉的歌”,但事实上也会有人欣赏这来自心灵的音乐。两个非职业演员、17天拍摄时间、18万欧元成本、13首民谣歌曲,  相似文献   

18.
《姊妹歌》是一首反映古代苗族社会中男尊女卑、男女经济不平等的诗歌,也是苗族妇女对失去生产资料和家庭地位的悲惨命运进行抗争的诗歌。它体现了苗族地区母权社会崩溃和父权社会确立的历史变迁。通过《姊妹歌》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的社会问题,对苗族历史文化特征和苗族妇女地位也能窥探一二,对苗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莱州上梁歌     
《春秋》2001,(2)
盖新房,要上梁,上梁要把喜歌唱。所渭“上梁”,是指除明间脊檩外,其余立木、梁、檩,皆已上好挂牢,单等吉时良辰一到,在喜庆热烈的气氛中升、装明间脊檩这一过程。上梁时所唱的歌,叫上梁歌,大多是木工、瓦工的口头创作。上梁歌,实为“上梁仪式”的主持词。其  相似文献   

20.
以歌养心     
《时代潮》2000,(9)
什么是歌?什么是舞?什么是情?走进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处的侗族山寨,你便会领略其中的真谛…… "大哥!唱首歌听听?"正当我的思绪游离出这喧嚣的歌山歌海之外时,一颗小豆子正砸在我的头上,我猛地一惊,抬头见对面坐着的那群刚刚歇下脚唱完"踩歌堂"的小妹子歌班的小姊妹们捂着嘴窃笑着,我反而脸一红。一向喜欢吼两嗓子的我,从迈进侗家寨的那一刻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