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天水市紧紧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目标,着力培育文化旅游首位产业,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化旅游产业取得显著成效,但还存在短板和不足。重新定位旅游产业,加强规划引领,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优质文化旅游市场,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推进天水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宝兰高铁全线开通,天水市文化旅游在近一年内,搭乘高铁快车,为天水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小觑的问题。笔者在对天水市高铁沿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天水高铁沿线文化旅游运用"SWOT"模型进行分析,最后尝试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天水市文化旅游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3.
张霞 《社会主义论坛》2020,(5):F0003-F0003
云南省临沧市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依托丰厚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资源,创新文旅服务模式,深化以文促旅,加快旅游转型升级。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为基本路径,形成民族文化魅力,推进文化和旅游项目融合。依托临沧丰富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资源,深化以文促旅,把文化融入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开发中。  相似文献   

4.
文化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增长点,研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就要研究其驱动力的问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驱动力之一,认识产业融合的特征表现,提出行之有效的产业融合措施,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化与旅游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产业可以依托旅游发展实现其产品的市场化并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发展而提高其文化含量,丰富游览内容,提升产业素质,最终融合形成旅游文化产业。隆安县是广西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之一,是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拥有得天独厚的"那"文化资源。挖掘利用好"那"文化这张隆安独有的名片,并与隆安现有的旅游资源相融合,对推动隆安旅游业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金源文化是黑龙江省整个古代历史文化体系中的"高地"和"亮点",与旅游融合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广阔前景和重要意义。两者融合发展,重点是开发系列产品,建设金源文化旅游品牌;培植复合线路,提高金源文化旅游魅力;加强立体营销,扩大金源文化旅游影响。通过培育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内外著名金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该县发挥生态环境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以推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突破口,着力打造"苗王故里、绝技之城、神奇苗乡、美丽松桃"品牌,该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规划先行,项目推进夯实旅游基础。松桃苗族自治县为了做大、做活、做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该县坚持规划先行,突出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近年来,该县拟定了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先后编制了17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同时,还不断加强项目上争、外引、内聚,  相似文献   

8.
农业生态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将是今后数十年马边的重点发展方向,做好扶贫开发,抓好文化旅游产业扶贫是重要内容之一。彝族传统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马边民族文化独特鲜明、丰富多彩,但马边文化产业却数量少、规模小,马边文化产业扶贫开发任重道远,要重点抓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尽快拟定马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旅游扶贫试点县,出台相关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整理生成一批文化旅游开发招商项目,让马边文化旅游产业迅速进入一个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9.
旅游产业具有文化承载功能,当今时代旅游业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而,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具体到济南市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要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传播文化,切实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一体融合、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各相关部门坚持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为先导,顺势而为,主动融入,不断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坚持顶层设计融合,统筹做好"十三五"规划;二是坚持基础设施融合,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坚持重点项目融合,形成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共生体;四是坚持宣传推介融合,打造品牌节会和赛事活动;五是坚持改革创新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虽然成绩令人鼓舞,但总体来看甘肃省的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短板还是十分明显,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我,找准差距,厘清短板,迎头赶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重视发展文化、旅游、体育、新闻出版、健康、养老等产业以及各种商务服务等行业和领域融合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左右,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关联度越来越高,它们互相依存、融合发展的趋势越发明显,文化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地位也越发突出。沈阳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优越,并已取得可喜进展。但从实际发展情况看,沈阳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后需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区域合作、夯实产业基础、丰富文化旅游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等领域融合,以及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等方式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常见形态和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模式固化的乡村旅游难以满足不断升级的旅游消费需求,可持续发展受阻,逐渐呈现出下滑态势。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凭借跨界融合优势,整体发展良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产业跨界融合是二者实现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研究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审视融合发展现状,找寻问题症结,以问题为导向探究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与旅游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的关系,文化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旅游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关载体,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当代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本文从资源禀赋、全域旅游和发展布局三个方面,探讨了松桃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提升旅游内涵,旅游实现文化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旅游进入了"文化+""旅游+"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市以"一带双核"为龙头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这既是我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铜仁建设"一区五地"、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峨眉山市是传统的茶叶产区,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茶旅融合互动发展对促进峨眉山市茶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峨眉山市积极推进茶旅产业一体化发展,但是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融合程度较低。同时,还存在各种乡村旅游资源各自为政的现象,茶文化、佛禅文化、休闲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没有充分整合,尚未形成合力。坚持茶旅融合,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茶旅融合发展同乡村振兴有机地统一起来,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6.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南宁市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实地了解、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 25.0对游客关于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期待度、感知和体验度、产品资源类型、满意度等数据进行分析,梳理了影响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因素,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7.
辽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拥有高品质的旅游资源,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辽宁地方旅游文化资源,如何将辽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较高市场价值和旅游吸引力的特色旅游资源,如何宣传辽宁的地方旅游文化等,都是推动辽宁省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辽宁省"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辽宁文化旅游战略研讨会和辽宁省文化旅游宣传工作座谈会的精神主旨,分析研究了辽宁地方旅游文化的宣传推广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立足连南瑶族自治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际,通过剖析连南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内在根据,探索连南文化旅游产业"走出去"、"请进来"的推动力量,力图为连南文化旅游产业探索一条保护与发展并举、传承与开发兼顾的可行性途径,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也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最有潜力的高级阶段的产业。铜仁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取得了长足发展,仍然还存在不可忽视的盲区与鸿沟,这是今后需要提高认识、对症下药、重点矫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南岭山区文化旅游业发展具有较好的资源基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近年来,南岭山区各市县文化旅游融合成效明显、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文化资源开发活跃、区域合作愿望强烈,但也还存在文化旅游融合区域联动不够、产品同质化、文化资源品质不高、区域合作受基础条件制约等问题,应着力从组织、品牌、产业、骨干企业、产品和基础平台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南岭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