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精准扶贫实践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的溢出效应。本文在分析我国精准扶贫成效和梳理有关文献基础上,提出了精准扶贫溢出效应的概念界定和分析框架,总结了中国精准扶贫的政治溢出效应、组织溢出效应、经济溢出效应、社会溢出效应与文化溢出效应。我国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十四五”时期需要继续用好精准扶贫的溢出效应,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完善乡村振兴制度设计,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变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正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与中国城镇化促进会拟于2018年8月24-26日,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联合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暨乡村振兴战略"学术研讨会。现向全国征集学术研讨会论文,要求如下:一、征文内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暨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主题,对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3.
治理下乡是加速迈向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选择,精准扶贫是扶贫攻坚的战略指引,实现治理下乡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发展有利于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基层治理格局,打破治理内卷化的桎梏。主体共通性、功能互构性和价值一元性构成了治理下乡和精准扶贫耦合发展的生成机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则是治理下乡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发展的逻辑支撑。治理下乡与精准扶贫耦合发展既是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呼唤,也是推进精准扶贫的现实呼唤,明晰治理下乡与精准扶贫的学理逻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4.
精准扶贫开创了中国反贫困事业的新模式。广大农村精准扶贫实践中出现的识别不精准、帮扶不精准、管理不精准、考核不精准等问题,反映出农村治理中治理环境缺失、村民参与意识薄弱、农村自治能力不强等困境,农村扶贫脱贫与民主建设亟待突破。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所蕴含的价值理性与实践理性,为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民主政治的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新时期我国为解决乡村贫困问题、推进乡村经济社会现代化转型而提出的两大重要战略。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完成,我国将进入以解决相对贫困、精神贫困、返贫困和乡村振兴为主要内涵的扶贫扶弱的“后精准扶贫时代”,这必然要求减贫政策也要适时优化、调整,更好地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体系。文章指出后精准扶贫时代减贫必须从政策框架体系、政策作用机制、政策内容衔接、政策转型的目标导向等方面做出改变。  相似文献   

6.
虽然农村精准扶贫进入最后两年,完成任务可以预期,但是在贫困治理上积累的经验和产生的教训,对于正在推进的乡村振兴依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总体上说,现有的农村治理对于精准扶贫是有效的。但在实践上依然存在着理想与现实、行动与需求的两个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农村治理并没有因为精准扶贫干预行动而得到有效改进,不论对乡村振兴还是2020年后的新贫困治理,农村治理依然还有完善和创新空间。探讨如何消除农村贫困治理的实践张力,将有助于确保农村贫困治理效用的延续和乡村振兴的推进,也是当下非常重要的研究和政策议题。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的国家战略,做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精准扶贫工作,需要政协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首先,运用案例分析研究方法,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泸州政协精准扶贫的实践,认为:结对帮扶、提供就业、捐款捐资、发展脱贫产业、兴办经济实体、助力集体经济发展等措施行之有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其次,总结提炼出"政协+企业帮扶+产业扶贫""政协+企业帮扶+教育扶贫""政协+企业帮扶+社保扶贫""政协+危房改造扶贫""政协+就业扶贫"等五种符合泸州实际的精准扶贫模式的经验。再次,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泸州政协参与精准扶贫中面临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深度贫困问题突出;致贫因素复杂交织,脱贫摘帽难度增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缺乏内生脱贫动力。从严格监督验收、调研社情民意、加大政策宣传等三个方面提出创新泸州政协参与精准扶贫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美丽乡村建设是十九大报告中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战略布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随着精准扶贫工作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外来工业污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等。通过分析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环境治理的问题,提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商扶贫的机遇、挑战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商扶贫对推动农村创业与就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破解"三农"问题、助推精准脱贫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实践中,农村电商扶贫面临着诸多瓶颈和挑战。农村电商亟待健全服务体系以完善服务保障,打造优势产业以突破销售困境,完善基础设施以夯实发展基础,加强制度配套以优化发展环境,加大人才建设以强化人才支撑,从而助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战略交汇期,在实践中探索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与精准扶贫微观政策有效衔接是当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这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点,在党建引领、产业支撑、主体力量等方面加强统筹衔接,协同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因需施策,对不同地区的脱贫攻坚现状和振兴情况加强调查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动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的实效助力乡村振兴,确保脱贫高质量、可持续,脱贫成果不断巩固提升,让广大群众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伟大实践中,持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是精准扶贫实践下的思想结晶,其理论价值是创立了“穷人经济学”,在指导国际社会脱贫致富方面提供了中国方案。正确理解与把握这一重要论述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通过调研发现,乐山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小"、合作社内部结构"散"、"乐山造"品牌效应"弱"、产业基地标准化水平"低"等问题。应该从做"强"龙头企业、做"优"产业基地、做"大"产品品牌、做"准"扶持政策四个方面着手,提升乐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水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要涵概特色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反映于治理效能。作为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精准扶贫历史性完成消除我国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样的成就全面展现了治理效能,衬托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的优势。后精准扶贫时代,要让脱贫基础稳固,成效可持续,这就需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5.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中,贫困主体、扶贫主体和扶贫机制的局限性制约着扶贫效用的发挥。多元乡村精英在优化民族地区的扶贫成效中具有特殊优势,基于乡村精英参与的视角,以多元乡村精英为分析主线,是探究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路径的重要途径。因此,政治精英要致力完善组织领导和精准识别机制、经济精英要全力发挥模范带动和精准帮扶功能、社会精英要尽力从事思想动员与教育培训工作,以此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扶贫事业,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享发展、坚持扶志扶智、坚持“造血式”扶贫的中国特色文化扶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精神养料。绝对贫困消除后,我国已顺利开启乡村振兴战略,应总结以往文化扶贫在推动文化跨越发展、提高文明风气、提升观念素质、改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经验与优势。在此基础上,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为目标,从创新理念思路、凝聚振兴合力、延展产业链条及构建长效机制四个方面探索后脱贫时代文化扶贫的创新方略,以期为进一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精神基石。  相似文献   

17.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的背景下,福建省运用大数据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农业行业高效化管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乡村旅游智慧模式创新方面成效显著。本文分析了乡村大数据体系存在的信息孤岛、资源体系不完整、相关大数据法律法规缺乏、乡村人才缺乏等问题。为进一步运用大数据助推福建省乡村振兴,提出应从战略高度做好大数据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强立法,打破大数据信息孤岛格局;完善涉农服务信息共享的相关标准体系、加强统筹协商,做好政策的梳理整合;以大数据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破解农产品上行难,建设高效乡村物流网;建立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大数据人才的培养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干部驻村帮扶30多年,成效斐然,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存在不足。学术界近年来对该主题的关注,随着精准扶贫方略的推进而不断深入。既有研究在研究视角上,微观独立个案调研多,宏观整体性考量较少;在研究学科上,社会学和管理学等西方理论运用多,纵横本土的系统性建树较少;在研究主题上,精准帮扶现状考察多,精准帮扶长效机制探索较少。乡村振兴背景下,增强区域人村精准匹配、削减其负效应作用、注重可持续性减贫,有助于完善当前干部驻村帮扶制度,提升脱贫质量,对接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启了新的伟大征程。立足新征程,站在新起点,党中央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是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资本投资方向的选择,是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考量。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需要把握新思路,展现新作为。  相似文献   

20.
巩固产业扶贫成果作为产业兴旺的重要部分,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云南省N县集山区、边远、民族、贫困于一体,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比较突出。作为山区县,其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探索极具代表性,对于全国组织开展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对接乡村振兴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