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禅是宗教,诗是文学,禅诗的结合是中国古代宗教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禅诗既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宗教史上一块瑰宝。本文以中国古代高僧的禅诗为切入点,得出中国禅宗发展为入世佛教、人间佛教是禅诗得以兴盛的重要因素,并从几种典型的禅诗进一步探讨禅诗所显露出来的艺术美学禅宗境界。  相似文献   

2.
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与融合,形成了对中国古典文化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禅宗文化。禅宗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为文人士大夫所吸收,在他们所创作的园林艺术中得到充分表现。文中从禅宗美学、意境等方面作出理论阐述,进而对园林中的禅宗意境进行解读,从一个新的角度探寻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对20世纪初在英美诗坛盛极一时的意象派诗歌创作曾产生了深刻影响.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却是以一种文化误读的形态存在的.对汉字结构、中国诗的格律、诗歌含义等方面产生的误读,成为庞德等意象派诗人进行诗歌革新和创作的灵感源泉,并对当时英美意象诗派的形成和繁荣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佛教团体也紧跟时代步伐,探索融入当代社会的新途径。龙泉寺这一汉传佛教寺院,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服务社会、开展宗教慈善事业,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弘扬佛法,开展国际交流、推动中国佛教走向世界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宗教团体融入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围绕王维诗歌的色彩进行研究,在分析色彩呈现出色彩数量词的简约性、色彩选择的集中性、敷色的冲淡柔和的特征基础上,探讨其形成原因,即文化身份的复合性、笃信佛教的文化体现和亦官亦隐仕宦生活的外显,从而使王雏以诗人的敏锐、画家的视角、佛教的感悟、仕宦的体验进行的创作,在盛唐诗坛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坛成为一个独立的个性存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律诗创作讲究平仄。古代诗人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总结出“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的经验规则 ,对于律诗的创作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从古至今有许多诗歌理论家试图解释这条经验规则 ,但是都不能够令人信服。本文试图动用语言学中的音变理论来解释这一千古难题 ,用统计的、试验的、推理的和猜想的方法支持了诗的音变假说和可变与固定音节的概念 ,从而为中国的诗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白居易的人生意趣及其人生感悟诗的创作。认为白氏的人生感悟具有儒家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一面,但白氏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为中唐士人特别是此后的士大夫阶层开启了一条逃遁政治淫威和甘愿平凡、庸俗的人生道路,其理论依据便是佛教中的禅宗(特别是洪州一派)的思想。这也是白居易诗歌深受后世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针对斯梯芬·高森对诗歌的污蔑,锡德尼在他的《为诗辩护》中,对高森的观点予以驳斥,并阐述了自己对文艺的一些看法。他认为诗人是学术之父,诗歌是其他一切学术文化活动的起因;诗歌融合了哲学的观念和历史的事例并与艺术相结合,完成教育的目的;诗歌是一种能言的图画,更有效地达到怡情悦性的目的;诗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陈述,使启示和真理更普及和更容易接近。  相似文献   

9.
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公认领袖,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英美诗歌的发展。然而庞德具有“中国文化情结”,他的诗歌从诗学原则,诗歌语言来说都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可以说庞德借鉴并创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形式。“五四”运动后诞生的中国现代诗歌又深深受到意象派的影响,将新文化运动的主帅胡适与庞德意象派诗歌进行比较可以清楚地揭示这一点。可以说庞德及其所代表的意象派诗歌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桥梁。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必将呈现中西文化发展一体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唐诗艺术对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毛泽东的政治生涯、著述撰文、诗词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非常熟悉、喜爱和重视唐诗艺术,并进行唐诗的考证工作,可谓一位唐诗艺术研究专家。他经常在现实政治、外交等活动中,称引、发挥唐诗,为现实社会生活服务。其诗词创作,对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李商隐以及杜牧等唐代诗人的诗歌艺术成就,都有很多的继承和发展,大量化用、隐括唐代诗人的清词丽句,融入自己诗词艺术境界之中,做到了锻冶唐诗之辞、自铸我之文字,可谓出蓝生冰,为我们弘扬华夏传统文化、发挥唐诗艺术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树立了楷模。  相似文献   

11.
佛教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于汉代由印度传入我国,近2000年来,与我国的本土文化道教、儒学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最为突出的是佛教禅宗在中国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并与道教和儒家学说互相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宗佛学文化和丛林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很大的作用,并延伸和扩展到整个文学、艺术、建筑、教育等领域。研究汉传佛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进一步使人看到祖国大陆和台湾的佛教同祖同源,法脉一家,能够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同时,也可以逐步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促进世界和平服务。  相似文献   

12.
士大夫的隐居在唐代形成一股社会风气,失意的士大夫选择归隐山田,寄情山水。而佛教讲究出世,寻求与世无争,与士大夫的隐居情结不谋而合。在唐代,佛教已经渗透到了士大夫隐居的各个方面。文章从佛教与士大夫隐居的关系、佛教与隐居的相似性以及佛教对士大夫隐居后诗歌创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从隐居士大夫的诗歌中分析佛教的影子,进而揭示佛教与唐代士大夫隐居情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禅宗在初唐时期开始兴盛,在其中国本土化以后,对中唐大诗人诗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信奉佛教的王维,在他的山水诗中透出禅意。透过王维的诗作可以看到禅宗在中国初、中唐时的兴盛;佛教与诗的相互影响;王维的具体诗例和他对佛教吸收的原因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佛教的发展,至东晋慧远大师时,佛教迎来了第一个的历史考验与机遇。考验是因为新兴文化兴起后,必然与原有的本土文化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与冲突,机遇则是若能善巧应对这种冲突,化解其中的矛盾,佛教就能真正的融入中国文化这个体系,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部份。本文以慧远大师在这重历史考验与机遇中的表现为中心,来探讨其对佛教中国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禅宗是外来宗教(印度佛教)与本土文化(儒道文)碰撞的产物,它对中国古典诗歌最大的影响来自其“顿悟”说。“顿悟”这一直指本心,强调直觉观照和个人体验的宗教认知哲学,不仅使古典诗人的审美意趣向着适意澹泊、物我两忘的境界发展,而且对沿用至魏晋六朝的简单、直接、粗糙的传统艺术思维方式进行了改造,从而为唐以后诗美标准的最终确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佛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中国佛教在道德建设、本土文化发展、生态建设和人文价值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佛教出现了一些过度商业化和契理性弱化的现象。当下,中国佛教的发展要进一步现代化、知识化、国际化、和谐化,要以勇猛无畏的精神,融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时势,在夯实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苏轼“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实践不但遵循艺术创作思维规律 ,还符合艺术创作的本质 ,开拓了宋诗新体制。苏轼的创作实践检验了“以议论为诗”价值的深远性。尽管成就中有缺陷 ,但掩不住它的整体光辉。苏轼站在盛唐诗的顶端 ,发展了宋诗新体制 ,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佛教在中国汉地的发展和传播,中国汉传佛教戏剧逐渐地产生和发展起来。中国汉传佛教戏剧,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其劝化世道人心,改恶修善,崇德兴仁的特征十分显著。同时,丰富多彩的中国汉传佛教戏剧,对佛教的传播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浙江佛教与21世纪世界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浙江佛教思想家对中国佛教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例举章太炎、马一浮、敬安、圆瑛、印光、弘一等人的事迹,以及影响贯穿整个20世纪、并对21世纪世界佛教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太虚和印顺,肯定他们倡导的"人间佛教"还成为了21世纪世界佛教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其中的弃妇诗产生的原因、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的探析,有助于人民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也有助于理解弃妇诗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对促进两性平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