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方学者在对国家形象进行概念界定时,大致呈现出以下几种脉络:基于"信息资本"的"国家实力"论;基于"公众感知"的"国家声誉"论;基于"媒介表征"的"媒介镜像"论。中西方学者在界定"国家形象"的内涵时,虽然已经意识到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主客体关系,但忽视了主体间性、文化间性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重要意义。基于此,构建"对话性中国形象"的理念将有助于破除建构主义国际关系视域下单一的技术主义路线,将国家形象的建构路径放置于多元、开放与互动的语境。  相似文献   

2.
列宁国家政权建设思想博大精深。其主要思想包括国家政权建设的组织保障、作风保障、根本保障、体制保障、理论拓展等。认真回顾和梳理列宁国家政权建设的主要思想,对我国当代的国家政权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曹明 《求索》2008,(8):217-219
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是列宁依据马克恩主义的唯物史观,结合帝国主义的发展现状和俄国的具体国情,在探索具有俄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的经济思想。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提出了俄国在特有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但必须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先进成果;列宁根据帝国主义的发展现状,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前阶。并依据当时的俄国国情,指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条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列宁试图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反对官僚主义,从而达到实现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价值目的。  相似文献   

4.
批判和解构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阶级实质与民主幻象,捍卫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科学性是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列宁分别从领导主体、参与主体和治理方式三个方面对苏维埃国家的建设发展进行探赜,建构并擘画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实践进路与理想蓝图,正面回应了苏维埃国家治理“由谁领导”“谁来治理”“如何治理”等现实问题,不仅从理论维度上拓展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的广度和深度,也为新时代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和思路启示。主要包括:新时代国家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治理主体的地位;必须走法治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各民族成员对统一民族国家的认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矛盾是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论基础;促进各民族间经济的共同发展是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稳定有序是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没有国家干预。这是由我国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我国发展关键时期的国情、市场经济内在本质矛盾和本能决定的。这里说的国家干预,只是适度干预。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迅速高涨。革命高潮的到来,使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得以凸现。无产阶级革命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政治实践上都具有极为迫切和特别重大的意义。为了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从1916年下半年起,列宁开始着手系统地研究国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从俄国社会阶级和政党的实际状况出发,提出了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实行多党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且确定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框架和根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国家政权中实行多党合作制的构想,极大地丰富了无产阶级政党关于政权建设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郭强 《长白学刊》2011,(5):24-28
现代国家是马克思用以表征资产阶级革命创造的政治文明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可以从现代性、资本性和理想性三个维度来把握.现代国家首先是政治国家,是建立在市民社会基础之上、以人民主权为价值取向的代议制国家.然而,它与资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资本的统治背叛了人民主权价值观;行政权支配立法权背离了分权制衡原则,最终也没有治...  相似文献   

10.
黎莉 《传承》2011,(14):20-21
国家观是关于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国家理想、国家与社会关系等的观念和理论体系。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关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职能、国家的未来趋向及无产阶级专政等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做出过相关论述,且两者之间是辩证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论:概念演进与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入坤  ;曹海洋 《求索》2008,(9):51-53
“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涵义的术语。从“市民社会”概念的来源及历史演变出发,解读不同时期不同思想家关于“市民社会”的概念。接着从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形成的理论条件以及对马克思几部重要的文献进行梳理,找到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概念。最后讲述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们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理解国家自主性的不同角度,可以将国家自主性的概念概括为四类:一是从否定僵化的经济决定论、承认政治与经济领域相对分离的角度理解国家自主性,认为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作为政治领域的重要因素,相对于经济基础具有独立性,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非总是经济基础的消极反映;二是从阶级分析的角度理解国家自主性,认为国家自主性指国家作为一个政治统治组织,并非总是受到统治阶级的控制;三是从利益集团的角度理解国家自主性,认为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具有相对于社会各种利益集团具有相对独立的超然地位;四是从国际环境的角度理解国家自主性,认为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不受国外力量的控制。国家自主性理论的萌芽孕育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之后沿着新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理论、回归国家学派国家自主性理论和规范研究中的国家自主性理论三条路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列宁的国家观与社会管理思想的有机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列宁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探索中,国家观和社会管理问题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进行专门的理论研究还是对社会建设实践的探索,列宁都是从国家观与社会管理思想两个方面思考问题,把国家观作为社会管理的理论基础,并以这种思想来指导俄国的革命和建设,推动俄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今天,列宁的这种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破哲三指出,在国家观上,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存在着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和是否废除“民主共和制”等思想的严重误读,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原意是指“改造旧的国家机器”。但列宁却在《国家与革命》中认为“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就是全部“破坏”、“粉碎”等意思,将马克思恩格斯对“民主共和国”的肯定曲解为废除“民主共和国”。其原因在于列宁并未读过马恩的相关著作,就根据当时俄国的具体实际得出了被后来人们认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社会治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需要在国家、政府与社会的现实关系中来理解,在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中来解释。学界现有的融合论、包含论、交差论、独立论等观点为更为准确界定社会治理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社会治理包含自治和他治两个维度,社会治理要通过有效的他治来培育自治,核心社会治理是政府对社会的治理。  相似文献   

16.
徐岩 《前沿》2010,(15):159-165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自然——经济——社会——人”这个复合系统持续、协调发展的自然基础,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永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生态安全的社会,而目前我国生态安全正面l艋着大量的非安全性因素的威胁。因此,研究生态安全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改善和优化社会关系、完善丰富可持续发展理论、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化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保障人类的发展安全与世界和平等方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伍本霞 《求索》2015,(1):44-48
1912年,列宁在《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中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影响了中国学界的孙中山研究。列宁在读了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之后反应如此激烈,乃是列宁深感"修正主义"的危害,并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视同类似于他所批判的"修正主义"。实际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既与他眼中的"修正主义"有别,亦与俄国民粹主义不尽相同。它不仅根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而且其理论体系之本身完全是中国式的,确切说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形态。更为重要的是,孙中山民生主义关于避免资本主义之危害的思想同晚年马克思在俄国前途问题上的思考,有诸多相似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关于工会在社会主义时期依然存在并具有重要作用的论证,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主要贡献。列宁认为,工会是实现人民自治的主要载体、是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最亲密和不可缺少的合作者、是维护劳动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保障力量,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思考与处理当今国家管理与工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张新光 《理论月刊》2007,4(4):43-45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下分析,构建和谐社会反映无产阶级的执政本质和神圣使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质上是逐步消除国家与社会的对立和矛盾、协调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民族意识的兴起是全球化和现代化时代的普遍现象.它在展现民族个性和民族聚合力的同时,也提出了多民族国家国内治理的中心议题:如何保持民族文化归属感与共享的国家政治认同感的和谐共生关系?针对这一问题,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基于学理层面的回答均显露了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民族意识的产生大多与民族群体的利益诉求相关,多民族国家应通过规范的制度设计,建立公正的利益调适机制,保障各民族群体,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体合理权益的实现,以造就国家认同的合法性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