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源氏物语》中的“紫藤花下渐黄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源氏物语》深受《白氏文集》的影响已是众所周知之事。日本的许多学者均把二者作为中日比较文学的研究课题 ,相继推出了《 <长恨歌 >对 <源氏物语 >的影响》、《白乐天与 <源氏物语>》等大量论文 ,丸山真子教授还出版了专著《 <源氏物语 >与 <白氏文集>》。我国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硕果累累 ,颇有建树。笔者在《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的研究方面亦略有尝试 ,但所关注的角度相对较为狭窄 ,既不能宏观上研究二者之关系 ,亦不能从微观上发掘更深的课题 ,因此 ,本文仅从《源氏物语》借用白氏诗句的角度略陈管见。一《源氏物语》大量引用…  相似文献   

2.
日本江户时代的著名国学大师本居宣长在他的《源氏物语玉小节》一书中指出:《源氏物语》的本质在于""。《源氏物语》对于日语学习者特别是专业日语学习者来说并不陌生。它是由日本平安时期(公元749-1192年)的著名宫廷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代表日本物语文学最高水平的古典小说,堪称世界名著。那么,这里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它在《源氏物语》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3.
丰子恺(1898年-1975年)翻译的《源氏物语》出版是在1980年至1983年。这部译著影响至今。但是,丰子恺翻译时参考了哪种文献资料,在中国和日本的学界至今还是迷。文章主要以丰子恺译《源氏物语》的脚注以及引歌的翻译特点为切入口,论证丰子恺翻译《源氏物语》时除了他在"译后记"中提到的3种现代日语译本之外还参考了金子元臣『定本源氏物語新解』和玉上琢弥『源氏物語の引き歌』等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4.
三次将《源氏物语》译成现代日本语,使得谷崎润。一郎和这部旷世巨作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谷崎润一郎的作品不仅在内容和情节上和《源氏物语》有一定的相似性,内含的二大主题——恋母情结和女性崇拜均来源于此。  相似文献   

5.
“欧洲”因《整合责任法》而被列入了德国联邦议院的辩论议程。《里斯本条约》对自下而上、有限支持和适度原则进行了具体化,“民族”通过由成员国议员作为代表而全面介入欧盟事务之中。德国新执政联盟在其《联合执政协议》中确定,“欧洲”成为新联邦政府的政治方向,而“民族”是政府政策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新联邦政府就成了“欧洲”与“民族”的经营者。新联邦政府在欧盟事务上的行动能力取决于其与联邦议院之间的沟通。而新联邦政府的欧洲政策施政空间——联邦政府在欧盟事务上可能的立法权限一则受政策取向影响,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政策取向是趋同,还是相悖。这又取决于联邦的执政党或执政联盟与州的执政党或执政联盟有一致还是相悖的政策偏好。  相似文献   

6.
横光利一1928年上海的跨界旅行,是透过经济资本在上海造成的地区性断裂来表达全球资本一元主义与平民主义知识分子"淳朴的自活"之间的紧张。作为革命理想主义的"芳秋兰"与价值虚无主义的"宫子"共同构成参木心态"表里一体"的一个圆。横光透过"参木"这个形象,流露出通过主动的虚无主义来回归日本传统伦理共同体这一激进的民粹主义意图。  相似文献   

7.
周海霞  王建斌 《德国研究》2011,(1):39-47,80
本文使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对德国报刊<时代>和<明镜>中经济危机时期的中国经济形象话语束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中国形象在整体话语束层面具有动态变化特征,可以分为中国经济模式被质疑、得到初步认可和被视为威胁三个阶段;在特定子话语束层面如房地产经济泡沫、人民币汇率和能源饥渴问题等显示持续性特征.两个层面的分析都表明德国媒体中的...  相似文献   

8.
今天为我们所熟识的"恋爱"一词,其实是1870年日本在翻译西方的"love"时创造出来的。虽然在近代以前的东亚社会,爱情由来已久,但是"恋爱"一词,以及它所象征的浪漫爱情却未曾存在过。本文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韩两国《创造季刊》和《创造》中小说的比较分析,详细地考察了两国对"恋爱"的接受以及小说中"恋爱"的表现问题。  相似文献   

9.
陈勇  张昆 《当代亚太》2012,(3):147-160
本文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期间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报道进行框架分析和内容分析后发现,在这近六十年的时间里,其中国报道的变化与中美关系的变化是保持一致的。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美国国家利益和主流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在这二者的共同"折射"下,《时代》周刊所呈现的"中国镜像"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扭曲和变形。  相似文献   

10.
乔治·桑在《风笛大师》的序言中对儿子欧仁·郎贝尔说:“我把小说作为我们风笛的遥远的乐音寄送给你,以唤起你的回忆;绿叶长出来了,夜莺飞回来了,大自然的春季盛会即将在田野鸣锣开场。”她经历了1848年巴黎六月起义的失败,梦想破灭,极其失望,但却并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她发扬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把大自然作为精神寄托和赞美歌颂的对象,以田野为舞台,开拓了田园小说创作的新阶段。乔治·桑先后发表了《魔沼》、《弃儿弗朗索瓦》、《小法岱特》和《风笛大师》四部散发着强烈乡土气息和浓郁人情味的传世佳作。她在小说中…  相似文献   

11.
刘立群 《德国研究》2004,19(4):73-73
目前,翻译和研究德国以及欧盟各方面情况的书籍和文章愈来愈多,这无疑是好事.但同时也出现一些纰漏和失误,把德国的<时代>周报(Die Zeit)误译为"<时代>周刊"就是一个常见的例子(例如<老欧洲新欧洲>一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相似文献   

12.
永井荷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文章以其《美利坚物语》与《法兰西物语》这两部作品为例,从日本唯美主义区别于西方唯美主义的特征之一即异国情调与江户情调的融合出发,分析这种融合倾向的表现,并发掘此种表现背后隐藏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古代史》一书是北京大学梁志明教授带领的优势团队多年合作的结晶。该书详尽地论述了东南亚殖民时代之前的发展历程,全书资料丰富,脉络清晰,架构完整。该书是中国学者在发挥中国古籍资料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关于东南亚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而完成的。东南亚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中国从政府到民间也越来越重视东南亚,这就需要更加全面地认识东南亚——当然包括东南亚的过去,而《东南亚古代史》一书就是关于东南亚过去的论著,恰好有助于各界更为全面地认识东南亚。  相似文献   

14.
今年7月,德国的《移民法》在经历了将近四年的辩论、协商和修改之后,终于获得联邦议院和参议院的通过,并将于2005年1月1日正式生效。至此,德国第一部《移民法》终于尘埃落定。 诚如本期郭小沙先生在"德国《移民法》评说"一文中所指出的,"这部法律之所以称之为德国的第一部《移民法》,并不是因为德国过去没有针对移民事务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而是过去的有关移民事务的法律法规并没有使用'移民(Zuwanderung)'这个词来定义,而是使用其它词  相似文献   

15.
诗歌翻译历来是文学翻译的难点。1947年出版的戴望舒翻译的《恶之花》,将源语置于中心地位,力求再现原作的"形式"与"质地",结果差强人意。而十年后陈敬容翻译的《恶之花》舍弃形式对等,却得到读者的普遍认可,对中国当代诗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源氏物语》与《蜻蛉日记》两部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密切,《源氏物语》是《蜻蛉日记》的继承、扬弃与超越。本论从两位女性作家的执笔动机、文论观念、女性意识3个方面推考两部著作的内在联系。两部作品中的若干相同与相似重申了被男性主流文学掠过边缘经典女流文学的价值,正是这一边缘经典文学更为真实记录了当时社会现状、女性思想、男女的情感生活,两位女性作家的叙事才情更是勿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线性时间叙事是中日古典文学叙事基本特征,文本撰作的线性时间可分为朝代纪年、世代时间、人物年纪,三者指向明确且不可回溯。《源氏物语》原文古典当中并没有明确标明这三类时间标识,《红楼梦》更是有意识地模糊、弱化、消除这三类时间标识,开篇采用倒叙,篇中多次打乱时间流变次序。但,三类时间标识的的确确涵括于两书文本,不加细辨,难以识别。本论通过文本细读与反复举证,明确两文本当中三类时间标识,勘校过往两书研究当中的相关舛误,并将这三类时间标识的叙写技巧进行逐类比较。  相似文献   

18.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被不少党建专家称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全、最严党纪”。专家表示,在党的十八大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的背景下,修订该《条例》意义重大:通过制度的刚性力量,真正实现让党员干部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  相似文献   

19.
孙敏 《法国研究》2011,(2):20-28
本文旨在分析谢阁兰如何在《画》中借鉴中国绘画进行文学创作。首先,中国绘画启发了《画》的形式创造。谢阁兰借用中国绘画的画卷形式和构图方式建构起《画》的绘画空间;其次,中国绘画是《画》的想象来源之一。中国绘画的意象、主题以及有关中国绘画的传说被创造性地整合进《玄幻图》中,谢阁兰借此营造出一个独特的中国世界。  相似文献   

20.
以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竹林中》和《罗生门》为基础改编的电影《罗生门》在国际上获得大奖后,引发了日本和欧美评论家的争论,吸引了世界学者的目光。从《罗生门》衍生出的“罗生门效应”一词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代名词,延伸至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随着影响的逐渐扩大这个代名词甚至出现在欧美等国家的日常话题中。其演变形成的整个过程体现了不同文化乃至文明之间的碰撞、接受与融合。文章对这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进行阐述,并分析和探讨其蕴含的深层的文化内涵和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