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叫牟丽英,家住柳河县兰山乡兴隆村。由于家里生活比较困难,初中毕业后我就回家帮父母种地。记得那一年我家种了8亩玉米,因为遭涝灾到秋天连秆带棒只拉回一牛车。母亲唉声叹气,父亲愁眉不展,当时我的心里非常不平静: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老法子已经行不通了,顺着地...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上半年,玉屏自治县累计投入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1381万元,建立中药材规模种植示范基地3个,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打了一场脱贫攻坚仗。炎炎夏日,走进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铁柱山中药材扶贫园区,大片大片处在生长周期的中药材随着山峦连绵起伏,几位村民穿行其间正在除草。作为全省15个中药材种植重点县之一,玉屏自治县突出建设中药材产业基地,推进中药材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015年,该县在朱家场镇规划建设了铁柱山中药材扶贫园区,计划总投资1.6亿元,面积4.38万亩,建  相似文献   

3.
致富靠桑蚕     
过去的余家坝村是铜鼓乡出了名的贫穷村,"泥土墙、茅草房,红苕片子当主粮,只见姑娘往外嫁,不见小伙当新郎"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4.
靠多种经营致富乌力吉宝力高科右中旗好腰苏木苏木准巴彦套海嘎查牧民金山,几年来积极探索致富之路,凭着自己不甘落后的胆识和勤奋的双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成为偏僻落后地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典型。好腰苏木苏木地处科右中旗南部,荒山秃岭,当地老百姓祖辈以放牧为生...  相似文献   

5.
正提起农民党员李新提,四师七十一团的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称其家庭是大家公认的科技致富、团结邻里、男女平等、勤俭持家的"文明家庭"。李新提现年49岁,1980年高中毕业,1982年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几年的军营生活,教会了他坚毅、拼搏、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在部队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退伍后分配在七十一团招待所,做了一名厨师,年仅21岁的李新提在工作岗位上虚心求教,认真钻研,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小李子"。几年后他带  相似文献   

6.
一次,我看到书上说林下养鸡操作简单,投资少、成本低,养殖时间短,见效快、收益大。我想,我们村寨周围林木茂盛,林下养鸡应该不成问题。经过一番思考,我筹集资金搭建了养鸡场,购买了5000只鸡苗,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番。然而,由于没有饲养经  相似文献   

7.
李炳顺,男49岁,朝鲜族,家住在龙井市光新乡龙江村。他1988年入党,初中文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1999年起,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他搞地栽木耳项目获得了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尝到了依靠科技致富的甜头。 1985年,李炳顺第一个搞起了蔬菜大棚,成为龙江村第一个万元户,并带动全村的村民搞起了蔬菜种植,不少农民兄弟也因此摘掉了贫困帽子。当时的农业生产受市场冲击小,市场竞争也不激烈,虽然李炳顺不懂什么“市场”,种菜的科技含量也不高,但一直产销两旺。从1996年开始,随着外地特、优蔬…  相似文献   

8.
位于偏僻山区的汪清县罗子沟镇上碱村,3年前还是一个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400元,集体收入不超过1万元。全村376户农民,守着人均2.7亩的土地,年复一年地耕种着,仅能解决温饱问题。然而,现在这个村变富了,人均收入超过了1500元,比1990年增加了3倍多,集体收入已达到10万多元,比1990年增加9倍多。这里还是那片土地,还是那些农民,缘何在短短的3年间变化  相似文献   

9.
梁昌杰 《实践》2013,(10):37-37
刘丙中是敖汉旗下洼镇草原村陈家洼子村民组农民,全家4口人,承包20亩地。单靠种地没有摆脱贫困。于是2004年便外出打工,跟着一位搞装潢的师傅干起了装潢工作。通过实践,他认为装潢工作致富效益明显,能脱贫致富。因此,他在两年多装潢工作中,认真跟师傅学习装潢技术,  相似文献   

10.
1993年,茹红卫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丰镇市马家库联乡左卫库联村。3年的辛勤劳作未能摆脱家庭的贫困。他陷入了沉思:劲没少费,力没少出,但收效却甚微。根子在哪里?通过反思,他认识到,在马家库联乡这样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地方,要脱贫致富,必须走种养结合的路子。那么,养殖什么才更能适合自己?通过调研市场,他决定以“市场好、投资少、见效快”的养兔业为突破口,走养兔致富的道路。创业充满艰辛也充满希望。1996年2月,茹红卫用家里仅有的75元钱从乌盟兔工商公司抱回3只比利时种兔,经过精心饲喂,年底发展到28只…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农四师六十七团每年不定期地举办种植、养殖、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班,使女职工们掌握了更多的种植、养殖技术,使全团女职工的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她们依靠科技这把金钥匙,打开了致富的大门。七连哈萨克族女职工库力木汗受助于幸福工程,养殖了30只扶贫羊,通过几年的努力,家中盖起了新房;三连女职工高燕经常到连队的职工书屋借阅棉花栽培管理  相似文献   

12.
正"只有不断地创新,更新新品种,我们才能不被市场淘汰,才能挣上钱。"这是十二师二二二团三连职工门丽对笔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近年来,二二二团不断加大连队转型力度,其中,三连依靠其得天独厚的水源条件、旅游资源,很多职工发展起了水产养殖、农家乐、垂钓等;而在水产养殖中,三连职工门丽夫妇因其"不走寻常路"  相似文献   

13.
八十年代初,中国大地掀起了改革开放的热潮,广大农村也充满了无限生机和希望.阆中金城乡的曹仁伟敏锐地嗅到春风的气息,他拿出全家仅有的10多元钱,购回小麦良种"绵阳11号",当年就丰收小麦650公斤.  相似文献   

14.
顺义县马坡乡,论条件,不算好,“两坡加一洼,旱涝全都怕”;说变化,在郊区各乡中,是较快的一个。一九八○年,这个乡粮食总产1,790万斤,平均亩产734斤,三级纯收入350万元,人均分配121元;在全县居老末。  相似文献   

15.
寒冬岁末的静宁县城因为电视剧《大农商》的取景开拍显得格外热闹.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剧目,《大农商》将紧紧围绕静宁苹果展开叙事,通过四代果农的塑造,从乡村的根、乡村的魂、乡村的未来3个方面完整描述静宁乡村的今昔巨变,生动阐释宁可苦干、不可苦熬的静宁精神,特别呈现静宁人民在干旱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创造绿色发展奇迹的...  相似文献   

16.
<正>王启彬夫妻俩是2000年从河南支边来到七师一二九团十连的,为了能尽快过上好日子,他一边钻研棉花栽培管理、一边学习运用新技术,经常参加团、连组织的"科技技能岗位培训"学习,掌握棉花管理技术。夫妻俩在连队承包种植了72亩棉花,产量不断提高,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2006年有点积蓄的王启彬,主动向连队提出购买654拖拉机,团里为他贷款20万元,很快办完了所有手续,来年春天他开着自己的拖拉机  相似文献   

17.
生产发展就必须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主导产业。邵东县的传统主导产业是中药材,建设新农村,必须以发展中药材产业为重点,带动农民致富  相似文献   

18.
一条条光鲜整洁的水泥路,纵横交错地延伸到家家户户.庭院宽敞明亮,路上人欢车鸣,如今的红果华屯人,个个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美丽憧憬.  相似文献   

19.
今年32岁的下岗女青年郝巧云,依靠所学专业和新的经营理念,巧念特色种植经,一举成为农十师一八九团种田能手和下岗再就业的女明星。 2001年初,因连队精简人员,身兼该团农三连农业技术员和出纳员两职的女青年郝巧云,被列入下岗人员名单里。起初下岗的她,深为今后的人生道路而感到彷徨和困惑。经过短暂的阵痛之后,她筹资3万元,只身来到农二连,大胆地与福海县三合公司签订了100亩甜菜的购销合同,雇佣了一名劳力,经过科学管理,苦心经营,除去物化成本,这一年纯收入达1.8万元。 郝巧云是一个有心计的人,她利用业余时间,研读有关WTO知识,确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特色种植的思路。当时,尽管团连大力引导和扶持职工种植经济作物,但部分职工  相似文献   

20.
在辽宁省桓仁县桓仁镇大甸子村,有一位依靠开发野生软枣子猕猴桃致富的典型——盖泽财。现年55岁的盖泽财,1977年从部队复员后在家乡的乡办企业工作。1986年他自己创建了一个皮鞋厂,干了6年,后来又养了3年猪,烧了几年的酒,但都没有找到一条致富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