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刑法学中,犯罪的定义有形式定义和实质定义之分。如何看待我国刑法第十三条给犯罪下的定义,刑法学界有不同意见。有的同志认为,这是一个实质性定义,它从阶级本质上回答了在我国什么行为是犯罪,指明了各种犯罪行为危害的内容。多数同志认为,这个定义是从犯罪的阶级实质和法律形式的统一上给我国的犯罪行为下的一个完整的定义。但具体分析,犯罪具有几个基本特征或哪些特征,却存在明显分歧,有“三特征说”,有“两特征说”。文章同意后一种观点,即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是我国犯罪的两个基本特征,并明确指出,“应受刑罚处罚性”不是我国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对于为什么会产生犯罪和为什么刑事案件发案率会波浪起伏的根本原因问题,犯罪学界存在不同观点,可归纳为六论,即“旧社会残余论”、“十年动乱论”、“外来影响论”、“经济发展同步论”、“商品经济发展论”、“多因素综合论”。笔者对这六种犯罪成因论持不同看法,本文试作一点剖析。所谓旧社会残余论,是苏联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产生犯罪,所以存在犯罪是由于旧社会残余作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们沿用苏联这一理论也是为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产生犯罪。应当  相似文献   

3.
关于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 ,这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社会主义实践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 1 992年初 ,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 ,但人们仍存在种种疑问和争论。因此 ,有必要回答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本文认为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是目前为止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表述得最完整、最准确的一种科学观点 ,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却是任何一种社会主义观都必须首先回答的最基本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社会主义现。邓小平同志对这一根本问题的精辟论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份。”这一概括,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根本,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动内容。一、坚…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3页)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正确与否,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对社会主义进行科学界定的问题。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和学说已有很长的历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诞生至今也已70多年。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20多处谈到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是个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社会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对于这个问题,在目前多种版本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中大致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有六十八岁(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始);一种意见认为有五十一岁(从1934年苏联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始);第三种意见认为有四十九岁(从1936年11月苏联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研究所编写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书中,竟同时使用了两种说法。如:在该书第87页、第103页中说;“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想体系,而且变成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同已经有三、四百年历史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的历史从十月革命算起只有六十多年。”而在第98页又说:“在苏联,一九三六年已经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波澜壮阔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党的基本路线日益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所熟悉,逐步深入人心。但熟悉并不等于深知,如果现在问: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就是四化嘛!”这个“四化”是指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如果问:什么是党的基本路线?许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就是‘一个中心,两个  相似文献   

9.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适用不起诉决定的案件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二是犯罪嫌疑人有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六种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三是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相似文献   

10.
当前,学术界在关于罪因论的讨论中,有的同志对“私有制经济是产生剥削的基础,也是产生犯罪的总根源”的论点予以特别强调,认为“离开这一观点,对犯罪成因的任何解释都是不彻底的”。在具体解释什么是“观阶段产生犯罪的根本性原因”(着重号引者所加)时,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现实的私有制经济成分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私有观念的存在和发展,导致了人们头脑中  相似文献   

11.
周和平  李白均  顾忆华  周慧 《前沿》2005,3(11):10-12
邓小平在反思社会主义运动中,不仅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还回答了“如何检验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理论体系应该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才具有完整性和彻底性,才反映了这个理论的内在逻辑和本来面貌。把“如何检验社会主义”的内容纳入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黑社会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法规定也就是承认了中国存在“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那么,带有黑社会性质犯罪是否就是黑社会犯罪,对此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 归纳起来,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般性的集团犯罪向黑社会犯罪转变的过渡形态。因为,一是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黑社会不可能产生和存在;二是目前我国存在的这类犯罪组织,同国外黑社会和旧中国的黑社会有很大差别,还不完全具备它们那样的特征。 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就是指已具备了黑社会基本特征的犯罪组织,尽管它们同真正的黑社会还有一定差别,但从其…  相似文献   

13.
谈谈“不认为是犯罪”与免予刑事处分我国刑法第十条规定了犯罪的概念。其中有这样一句:“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对这里谈到的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如何理解?不认为是犯罪与免予刑事处分是不是一回事? 刑法第十条说到的不认为是犯罪,是针对区别犯罪而言的。我们知道,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社会危害性也是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但是不是所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呢?不是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  相似文献   

14.
很多同志认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诚然,这个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根本问题,但不能把它认作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如何理解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从历史上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由现代化问题引出来的。什么是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这个主题的内在涵义,是解决这个主题首先要回答的最基本的问题。基本问题提出以后,现代化问题也就逻辑地成了基本问题的主题。二者密切交织,形成邓小平理论的两条线索。(一)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主题。随着…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制度是否产生犯罪,在理论界一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问题。党的十三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社会主义制度是否产生犯罪?笔者认为,不能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只有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一从本质上说,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即社会主义的高级发展阶段,本身并不产生犯罪。然而,如果把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过程来考察,就不难发现,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同其它事物一样是有其不同阶段的,即都有其起始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消  相似文献   

16.
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根本改变陈国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贯穿《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同志总结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正面临刑事犯罪的又一次大高峰.犯罪作为宏观社会现象,是影响社会治安问题的最主要因素.“犯罪大高峰”现象则是我国当前社会治安问题日趋严重的突出表现.我国刑事犯罪为什么会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出现“大高峰”现象?新时期社会治安问题日趋严重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犯罪时曾指出:“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相反地,犯罪和现代的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从说明一个特定历史情况(即阶级对抗社会中的犯罪就其性质而言无不带有阶级印记)出发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一切社会的普遍命题——犯罪和现行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现实的实际社会存在,它既包含控制犯罪的条件,也包含促成犯罪的条件.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犯罪产生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观点,结合我国现实的实际社会存在,笔者认为,在我国现存的生产方式结构、思想意识结构、个体心理结构、社会控制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产生或促成犯罪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指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对于这个问题,当前事实上存在着这样两种不同的回答:一种认为,由于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由于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所以只有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其它则只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另一种认为,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一些人提出、并反复阐述了所谓的“社会主义城市化”这个范畴;我国一些同志进而做出我们国家要走“中国式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的论断。对此,我们提出一些不同意见,并借此求教。 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不存在所谓的“社会主义城市化”,尤其是在我国这种具有八亿农民特殊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更是不可能存在什么“中国式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不同意见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论断 ,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 ,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个论断 ,却是很不容易的。迄今为止 ,在理论界 ,对这个问题仍然是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问题的焦点在于 :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 ,为什么不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在这里 ,笔者对其中主要的意见略加评析 ,并顺便谈谈在邓小平的论断中是否已经包含了“本质”的实现是一个过程的问题。(一)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 ,在邓小平的论断中没有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因而在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中自然不包括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邓小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