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海文 《湘潮》2014,(1):42-44
“文革”前,我与李雪峰的女儿李丹琳同在北京大学三年级学习,她在历史系,我在国际政治系。那时女学生少,都住在一栋楼里,我住二层,她住在楼上。大家埋头学习,很少和外系的同学来往,并不相识。1966年李雪峰当了北京市委第一书记,李丹琳成了“名人”,在校院内经常看到她活跃的身影,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讲过话。  相似文献   

2.
前两天.我们楼门口挂出了一块牌子,上面醒目地写着“本楼道共产党员承诺”,其内容包括带头搞好邻里团结,带头搞好环境卫生,带头践行“八荣八耻”等。同时我家门口也挂了一块牌子,上写“共产党员之家”。我看过后心中为之一动。细想想自从退休以来。自己党员作用确实发挥得不明显了。本来住在楼房里的人们就比较生分,见面点个头就算不错。谁是共产党员大家根本不知道。这下可好了,让人把身份给“曝光”了。楼道里的人都说要向党员学习,向党员看齐,可见党员的作用绝不能轻视,于是我有了压力。  相似文献   

3.
听到走过百年的张学良将军于2001年10月14日谢世的消息,我不禁回想起有幸拜谒这位1901年出生的世纪传奇老人时的情景。那是1999年4月,我们山西妇女代表团一行来到了美丽的夏威夷。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静,很是诱人。在到宾馆的路上,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了这个位于太平洋瓦湖岛上的檀香山的情况后,又告诉我们说:“人称少帅的张学良将军就住在这里的希尔顿饭店。”当时大家问:“能带我们见见吗?”他说:“老人虽然住在这里,但很少能见到,因为他一般不接待来访者。谁能见上,那就是福气。”我们住的地方就…  相似文献   

4.
望海潮     
万圣节的前一天,我下榻到华盛顿波多马克河河畔的一家旅馆。旅馆的园子极大,房子是殖民地时期古色古香的白色建筑,家具也是典雅样式,让人感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每晚7点,旅馆都会准时摇铃提醒客人吃饭。旅馆的老板娘待人热情,每次都和大家边吃边聊,气氛很是融洽。和我们一起吃饭的,还有一位长年住在这里的老太太。老太太一人住一间房,习惯每天下午到园子里散步,身后总有一位侍者悄悄地跟着。老太太人很和善,但对我们的谈话总是插不上嘴,只能报以微笑。每次吃完饭,她总会谢过大家,先行离去,出于对她的尊敬,我们都会站起来送她,以示…  相似文献   

5.
回忆蔡和森     
我同蔡和森的一次终生难忘的相遇,是发生在送我们去苏联的轮船上,我乘坐的是底舱,舱里架着三层板铺,灯光暗淡,阴暗潮湿,很不舒服,大家都没有情绪。我走上甲板,完全出乎我的预料,竟遇见了  相似文献   

6.
雨中到衡阳     
《湘潮》1989,(9)
1949年5月16日,我们“南下工作团晋中三大队五中队”在河南巩县收到通知,明确南下湖南。听到这消息,我说不出有多么高兴。一来因为湖南是江南的鱼米之乡,二来因为湖南是革命老区,是毛主席的故乡,到那样一块神奇的土地上去看看,已是我多年的愿望。现在居然就要实现了,你说叫人高兴不高兴。我们这个五中队,是由平遥派出的一支成建制的队伍。虽说派出的人大部分都是已经“吃了多年公粮”的人,但很多人却都没有离开过家门多远,没有见过多大的世面。 8月6日,我们到达长沙。先是住在一个距城几十里的周家祠堂待命,一直等到长  相似文献   

7.
我叫赵鸿山,是红石镇红石村永丰二社的村民,是个没有职衔的庄稼人。要说对乡镇政务公开的看法,我举双手赞成。就我看,大家也都反映,自从搞政务公开,镇领导和站办所的人转变了工作态度,热情为大家办实事了,尤其对关系到我们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站办所接触挺多,深有感触。以前老百姓到镇里办点事儿可难了,无论是到民政办结婚登记证,或者想建房办审批手续,经常是“找着了土地找不着山神”,真是“门难进、人难见”,就算是找着了人,也是“脸难看、事难办”。 这两年实行了政务公开,可大不一样了。镇里的公开板上写着干部的职责和服…  相似文献   

8.
我是北京铁路局车辆段天津站检运用车间党支部书记,我们单位每天承担着144列客车的技检和26列电力机车的换挂任务。为了保证每一趟列车的安全、正点,职工们每天工作很辛苦,但大家对此并没有怨言,可真正让大家苦恼的却是文化的短缺。职工经常问:除了干活我们还该干什么,总不能让我们天天数着星星看着月亮入睡吧?一连几年的职工座谈会都有人提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党建》1997,(2)
做一个有灵魂的人今天上党课,我借这个机会和大家谈心,向组织汇报思想。发展我入党时,组织上找我谈话,问我有没有打仗上前线的准备?有没有毕业后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准备?前一个问题,我在60年代初未到年龄便参了军。后一个问题,我履行了诺言,在辽宁、江西...  相似文献   

10.
<正>一、从清华物理到苏联电信1951年,我高中毕业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大一快暑假时,国家要选派一批学生去苏联。清华大学选了100名左右学生,经过考试,选拔了30多人,到北外的俄语专科学校学习。在学习的8个月中,我们听了周恩来和刘少奇的报告。刘少奇专门到学校里来给我们作报告,周恩来的报告是我们到怀仁堂听的。被派往苏联之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工作分配,我被分配到邮电部。临行前,邮电部的领导还接见了我们,专门为我们介绍情况。虽然报告和谈话的具体内容记不太清了,但是足见国家对留苏工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高光顺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住在沈阳市铁西区的居民来说,是既亲切又熟悉。大家甚至记不住他到底是什么"官",但都知道,凡是老百姓的事,他会一直挂在心上,而且不吃请,不收钱,是一个好人!而作为铁西区城管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在市政建设领域,人们称高光顺是"没有头衔的专家"、"没有职称的工程师"。  相似文献   

12.
翟健 《前线》2013,(11):86-86
有一幅流传已久的对联,上联是“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是“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对联讽刺的是一些领导干部重知不重行的弊端,开会是为了聆听意见、研究问题,属于“知”的范畴,发文本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如果仅停留在纸上,没有人行动的话,这些都会成为形式主义。我们反对形式主义,就要做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3.
一 我与杨尚昆叔叔接触不多,但短短的几次见面,使我终身难忘。第一次见他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那时继母张越霞依靠组织,把我们几个流落在各地的孩子找了回来,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团圆了,但没有了父母,全靠继母照顾。她在“四八”烈士祭奠大会上致悼词时曾对父亲承诺说,要担负起抚养、教育子女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初期,继母在假日常带我们到与她较亲近的同事家走走。到她的难友家去得较多,还去在延安一起工作过的人家中。一天,她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去看望杨尚昆叔叔。我和吉玛未见过杨叔叔,但他见到我们来很高兴,问我们多大了,上学了没有。当时,我刚从老家来到北京,对他一点儿都不了解。  相似文献   

14.
高光顺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住在沈阳市铁西区的居民来说,是既亲切又熟悉。大家甚至记不住他到底是什么"官",但都知道,凡是老百姓的事,他会一直挂在心上,而且不吃请,不收钱,是一个好人!而作为铁西区城管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在市政建设领域,人们称高光顺是"没有头衔的专家"、"没有职称的工程师"。  相似文献   

15.
马根旺一个放大了的“傻小伙子”──兼谈把握自己启魁每个人都有一个脑袋,但每个人的脑袋却不一定自己支配得了。当年在在村,亲身经历了一桩离奇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我们一群民工住在一孔大窑洞里,各人从家中带来的东西就挂在铺位旁的墙上。那时候,粮食短缺,于是...  相似文献   

16.
我的外公唐庶成和聂荣臻元帅的母亲唐雨衫是胞兄妹。所以聂荣臻元帅是我的表叔。聂帅的女儿聂力将军就是我的表姐。表叔是1919年离开家乡江津投入到革命斗争中的。此后。他只在1956年因军工企事业建设回了一趟江津.住在江津地委招待所。1986年以前,家乡的亲人及领导与聂帅的联系都是书信。其实,当时我们都有许多和他见面的机会,我的母亲1958年至1965年8年间都住在北京.但是他们都没有见面。  相似文献   

17.
“我常常在思考,作为一个校长,我尽到了责任没有?我奉献了最大的爱心没有?我付诸了最好的行动没有?……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已习惯接受这种规规矩矩的典礼,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现状,这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改革……请不要说再见.  相似文献   

18.
我的父亲杨子江离开我们三年多了,但他那高大的身躯,慈祥的笑脸,还有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却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打开记忆的闸门,慈爱、正直、博学而谦恭的父亲仿佛在向我走来、走来…… (一) 像天下所有的孩子一样,我们很爱父亲。记忆中的童年是美好的。那时女儿心目中的父亲:年青、英俊、开朗、既亲切又陌生。说他亲切,是因为他养育了我们,而且非常疼爱我们。而说他陌生,是因为他没有和我们住在一起。作为领导干部,他长年住在工作单位里,他把时间和精力都贡献给党的事业。因此,他没有时间陪伴我们逛公园,也没送我们上学校。…  相似文献   

19.
7、爸爸的家教真严   在我们兄妹中,大哥岸英、二哥岸青和我在苏联生活的时间较长,受的又是欧式教育,待人接物的方式有些欧化了。   大哥曾这样讲:   我刚到延安的时候,感到各方面都很别扭,生活上也不习惯,风土人情又都不了解。我又从小在外边流浪,是在无拘无束中长大的。再加上在苏联养成的待人接物上的习惯,我们都欧化了,这与中国的习惯完全不一样。延安人看我也别扭,我一时也很难以适应这种全新的生活环境,觉得一切都那么陌生。   开始,我与对方谈起话来,高兴时就旁若无人般地开怀大笑,遇到听不懂,搞不明白的时…  相似文献   

20.
怀念老彭     
完完全全没有想到,老彭竟先我这个重病在身之人而去。去年冬至那一天,我们还一起被一老朋友所邀去双流吃羊肉。我和他夫妇二人来去同乘一辆车,大家在车上谈兴较浓。这才多久?才一个多月,怎么就走了呢?二月一日下午我去医院看他,他躺在床上,正在吸氧。他见我进了病房,就说:“你又来看我了,谢谢你。”停了一下他又说:“林温如手术后恢复得很好,能下楼打牌去了。”他又告诉我,华文江也病了,就住在这层楼的17号病床。言谈中,他的神志十分清楚,精神也还可以,怎么第二天的傍晚就传来噩耗,这怎么能让人相信呢?他是非同寻常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