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重新梳理"中国"概念的历史演进过程,借助这种历史性的梳理重新回顾历史上的"中国"究竟是怎么样随着"时势"变化而不断演变的,为我们理解"现代中国"提供一个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理论的文化历史依据,可从文化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化实践的反思中得出.  相似文献   

3.
"叙述人称"是小说叙事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当前理论界普遍坚持"立足点说",从叙述者与故事世界诸元素的空间关系出发,将"叙述人称"划分为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两大类型,否定第二人称叙述的独立存在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该文对"立足点说"进行反思,指出该理论本身存在的矛盾与偏误,并揭示了造成弊病的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出了叙述人称研究范式转换的呼吁。  相似文献   

4.
1997年"侦审合一"改革,使得在我国具有60余年历史的预审机构及制度的实际消亡是不争的事实。在改革是否有悖立法宗旨等的巨大争议中,侦审合一改革已历时十年。侦审改革使我们对预审学的理论研究及其学术研究跟着行政命令走的学术现象进行反思。"预审"的出现是人类法律制度史上的一个进步,在我国重新修订刑事诉讼法的关键时刻,山东高密"预审法官"试验和学者谏言值得关注。当前,公安学和预审学界应当深入研究我国预审制度的重构这一重大话题。  相似文献   

5.
英国新左派大师威廉斯构建的"文化唯物主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和社会复杂关系的一种探索,旨在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威廉斯通过对文化概念的重新定义来全面阐释文化作为一种整体生活方式及作为一种物质生产形式对于人类社会的实践作用,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威廉斯的文化理论,对我国未来文化建设和文化治理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当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立法的环境保护倾向日益彰显的时候,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重新看待,人类的地位被重新确定.我们回头反思传统的法哲学根基,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环境法理论基础时,发现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作为环境法基础的环境伦理观处于不停的变革之中.本文即是对这样一种意识形态沿革的梳理和分析,从一个历史的视角观察可持续发展观的特殊性与先进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角度解读《简.爱》中伯莎的一生,分析了伯莎少女时代的个性,婚后变成疯女人的原因,以及复仇之路的种种行为,试图颠覆伯莎疯女人的形象,还伯莎一个真正的面目,从而让人们可以从女性心理和思维出发,学会构建自我,更加关注女性的心理健康与人类的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8.
《徽州女人》借助系列物象,积极使用象征艺术,"井"和"蛙"是系列物象中的两个代表。"井"之象征物象,不仅给主人公"女人"提供了活动平台,而且象征着她处境的封闭,生活的单调,思想的守旧;"蛙"之象征物象,类比"女人"形象,预示着其前途的暗淡和命运的忧伤。象征艺术的积极使用,提高了剧本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剧本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9.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与吴尔夫的<新连衣裙>同是讲述一个女人为参加晚宴置办行装而遭致不幸结局的故事.<项链>以权威的叙述人声音表达出"惩戒"与"拯救"的主题;<新连衣裙>以内视角内聚焦的方式揭示女主人公寻找自我的心灵挣扎.相似的故事在不同的讲述方式下传达出迥异的性别立场.  相似文献   

10.
1919—2019年,整个世界经历了一个重新塑造的过程,这就是从"帝国"或帝国殖民地向"民族国家"的转变,"民族国家"取代帝国,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由于历史背景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从国家构建的角度,循着"已构建国家"、"再构建国家"和"构建中国家"三条线索,分析当今世界三种不同国家的来龙去脉,可以揭开世界的"底色",展示出一幅不同的国际关系图景。"民族国家"遭遇的挑战,特别是构建中国家的种种遭遇,不仅表明多数"民族国家"徒有其名,而且也表明这个百年之前开始的世界重塑的过程依然没有完成。历史地看,无论帝国还是民族国家,都是人类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人类历史实际上也就是一部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共同体"演化的历史。如果把"帝国"和"民族国家"放在人类共同体演进的序列中去考察,就不会在非此即彼之间犹豫徘徊,而为"人类共同体"的实现开辟出新的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这其中,中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考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在中国逐步向着高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至今已形成"网络化"的新形态.其犯罪团伙内部的组织结构极其复杂,各联系人的关系千头万绪,很难整体上把握其规律特点,打击"网络化"的拐卖犯罪需要侦查实战部门采取"网络化"的侦查方式.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全球一体化理论是运用"世界历史"概念来展开的.当代"世界历史"进程大大加快了,"全球化"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而强烈的关注.而"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只有构建和谐的"全球化"模式,才能使国家、全球市场、全球民间社会都走上协调之路,形成建设地球村的历史合力.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最佳方案。“一国两制”构想完全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 ,是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切实可行的方案。我们相信 :靠“一国两制”构想一定能把我国完全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4.
论普京的“可控民主”治国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控民主”是俄罗斯在经历了10多年痛苦的转轨进程后确立的治国模式,它不是普京个人意志的显现,而是符合俄罗斯历史、国情、民意的现实选择。俄罗斯的政治发展道路将因“可控民主”而打上自己特殊的历史印记。目前,“可控民主”是与俄罗斯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治结构模式。但由于自身内在矛盾的掣肘,“可控民主”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从长远看,发展民主政治是其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15.
“礼治”是自西汉武帝之后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基本治国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德主刑辅”、“明德慎罚”和“礼法并用”。在一定程度上,“礼治”表现出尊重人的主体性及人的生命的人文主义特征和某种近代刑法原则的意味。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开明君主时期的“礼治”,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法治”。“法治”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减轻民众痛苦、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积极作用,而且因自身治国理政和刑制的独特优势在人类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理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大环境逐步进入法制化的时候,应当明确“理”在组织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理管”。“理”在企业不同管理层次包含不同内容,只有实行“理管”,并辅之以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将人治与法治相结合,才能较好地达到“管理”目的。  相似文献   

17.
妈祖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文献浩如烟海。妈祖文化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编纂工作与妈祖文化研究的发展相比较而言是滞后的。为了解决这种矛盾状况,《妈祖文化千年史编》课题组整理、编辑了《妈祖文化千年史编》系列丛书。文章就这系列丛书的目的、意义和内容作了较为翔实的叙述,指出了《妈祖文化千年史编》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关于盗窃罪的立法有着"计赃论罪"的传统,而这一立法传统在近代经过短暂的断裂后,又在新中国的刑事立法中得以体现。新中国刑法中的"计赃论罪"在内涵上与古代刑法中的"计赃论罪"并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从定性分析模式到定性+定量分析模式的演变。这种演变,与盗窃行为社会危害性程度的变化、我国传统文化心理以及现实刑事政策密不可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纯粹的"计赃论罪"立法模式都已丧失了生存的空间,我国盗窃罪应当确立"双轨制"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刑事悬赏制度虽然已经有法可依,但存在单一化启动的缺陷,实质上是"依职权式刑事悬赏";公民个人刊登悬赏通告缉拿凶犯,即"民间刑事悬赏",是新近出现的现象,它具有双重属性,需要建立合理的配套制度方能发挥其优良的效用.把握两者的结合点,融合"民间刑事悬赏"与"依职权式刑事悬赏",建立具有"依职权"和"依申请"二元启动模式的刑事悬赏制度,应当是我国刑事悬赏制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大话"文化是"电子场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在行为方式上的主动变革,从而形成的一种"中区倾向"的行为模式,"大话"文化只能以青年文化的面目出现.对于"大话"文化现象,不能轻易地以价值判断对其进行盖棺定论,它实际上是人们在"电子场景"下行为模式转变的一个信号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