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应用靶向心脏冠状动脉死后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postmortem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PMCTA)方法 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诊断,探索其对冠心病猝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用鉴定实践中的6例死亡案例,用5F猪尾型导管经股动脉入路高压注射对比剂碘海醇,获取冠状动脉影像学数据并处理分析,将冠状动脉靶向显影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常规尸体解剖、组织病理学检验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尸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验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病例在靶向心脏冠状动脉造影中均得到相似的结果 ,诊断吻合率达83.3%。靶向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方法 可以有效显示心脏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常规尸体解剖、组织病理学检验结果 具有一致性。结论 靶向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在冠心病猝死案件中可以作为常规尸体检验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对离体心脏进行检查,以便更准确地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的位置、性质和程度,提高综合评价心血管疾病的能力。方法提取10例不同死因的新鲜离体心脏,用指环注射器对离体心脏加压注射硫酸钡造影剂,在Xper FD20血管造影机下显影,获取图片及影像资料,应用造影机附带软件对所获得的影像资料进行三维成像处理。取冠状动脉组织HE染色,镜下观察,并与造影结果对比。结果 10例检材经造影获得的影像学资料,其中8例冠状动脉主支及各分支未发现狭窄,2例检材发现存在Ⅲ级、Ⅳ级冠状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组织HE染色结果一致,二者相互印证。结论离体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对于冠状动脉狭窄准确分级、血管畸形及微小病变的检验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可为尸体检验病理取材时微小病变的定位提供参考,为鉴定意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法医病理检案工作中的人为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法医病理检案工作中常见的人为现象及其造成法医学鉴定结论错误的原因。方法 收集13例法医病理复核鉴定案例,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胸外心脏按压所致肋骨骨折,胸、腹腔出血及肺动脉栓塞栓子破碎,误认为生前外伤或死因不明5例;胰腺死后变化(自溶和被膜下及间质出血),误认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4例;死后动物咬伤误认为生前损伤2例;腐败尸斑误认为皮下出血1例;死后颈部解剖不当造成颈部肌肉出血,影响死因分析1例。结论 法医病理检案工作中的人为现象,常导致法医学鉴定的结论错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肌炎的猝死机理和法医病理诊断标准。方法对6例心肌炎死亡者进行系统解剖及组织病理学检验;结果6例心肌炎死亡者中,病毒性心肌炎1例,细菌性心肌炎4例,孤立性心肌炎1例。结论急性充血性心衰和心律失常是心肌炎猝死的主要死因。心肌炎猝死的法医病理学诊断:熟悉心肌炎的病理形态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并排除其他死因。  相似文献   

5.
易旭夫  陈晓刚  李秦  林丹 《证据科学》2008,16(1):125-127
冠状动脉肌桥临床上的表现,血管造影,诊断以及治疗得到医生的普遍认可,但在导致猝死尚还没有引起法医同仁的注意。通过复习相关的文献,本文主要对冠状动脉肌桥的研究状况、致死机制以及由此引起猝死的病理特点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肌桥临床上的表现,血管造影,诊断以及治疗得到医生的普遍认可,但在导致猝死尚还没有引起法医同仁的注意。通过复习相关的文献。本文主要对冠状动脉肌桥的研究状况、致死机制以及由此引起猝死的病理特点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1案例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猝死均为1982~2003年,丹东地区例(60%);Ⅳ狭窄者30例(30%);其组织学改变主要是内皮细胞增生、肿胀,肌性肥厚,腔内积血,微血栓形成,管腔狭窄呈花环状、乳头状、同心圆状等变化。(4)心肌病变:本组100例中均有心肌断裂,其中有陈旧性心肌梗塞者30例,心肌充血者6例,心肌微血栓形成者4例。上述心肌病变均系心缺血性病变;对照组冠状动脉、小冠状动脉及心肌未见明显改变。2讨论(1)病理诊断小冠状动脉狭窄不仅发生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据报道,约有17种疾病可伴有小动脉狭窄病变,因此,小冠状动脉狭窄并非是特异…  相似文献   

8.
1案例 1.1案例1 1.1.1简要案情 某男,57岁,因反复胸闷胸痛7年,加重2月就诊,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在病变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植入EXCEL2.5X33mm的药物支架,在左冠状动脉主干至前降支部位植入EXCEL2.5X18mm的药物支架。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冠状动脉破裂死亡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介入性治疗导致冠状动脉破裂,主要是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coronaryangioplasty,PTCA)或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操作过程中造成冠状动脉内皮及中层的局限性撕裂或完全破裂[1-3]。本文作者遇一患者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置入支架处的冠状动脉发生破裂而死于心包填塞的案例,现报道如下。1案例资料简要案情某男,50岁。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某日凌晨自觉呼吸困难、恶心,以及面色苍白、头部出汗、手脚凉,伴呕吐胃内容物而被送到医院急诊,后以“突发性心前区疼痛2h”收住院。查体:一般状态可,血压17.3/13.3kPa(…  相似文献   

10.
正快速准确的判断火场尸体是生前烧死,还是死后焚尸,可为判断火场性质,明确死因及其死亡方式,尽快为侦查提供正确方向。笔者针对辖区内近年来的火场尸体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快速准确的判断生前烧死还是死后烧伤的检验方法,为一线法医提供参考。1案例资料1.1一般资料案例均为近8年本单位检验鉴定的82例火场尸体。尸体鉴定材料包括前期调查情况、现场勘验情况、尸表检验、解剖检验、毒化检验。经鉴定确认为生  相似文献   

11.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多见,本组案例占同期该法医部门尸体检验总数的40.10%。其中除3例猝死、1例烧死外,死于严重颅脑损伤44例,内脏及大血管破裂24例,复合性损伤7例。死亡者的损伤分布广泛、种类多,不同类型的事故以及各种不同的损伤各有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究尸体影像学方法在脑梗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例脑梗案例尸体影像资料(PMCT和PMCTA)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讨论尸体影像学方法用于陈旧性脑梗或急性脑梗的系统诊断能力。结果 PMCT可用于陈旧性脑梗塞区域大小、部位和形态的记录,死后变化引起的脑组织密度改变无法完全掩盖生前陈旧性脑梗死。PMCTA能进一步满足狭窄、闭塞脑动脉血管的精准定位,通过观察狭窄闭塞血管对应供血区域是否出现低密度梗死灶,可用于是否存在急性脑梗(<24 h)的判断。利用尸体影像学单一方法判断脑血管狭窄闭塞的原因尚具有挑战性,未来通过影像学引导进行尸体脑病变血管的精准解剖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有望解决这一难题。结论 尸体影像学方法(PMCT和PMCTA)在尸体脑梗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建议有条件的实验室将其作为法医尸体脑血管病理学检查的常规手段。  相似文献   

13.
26例冠状动脉肌桥法医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或某些动物冠状动脉主干某一段有时穿行于心肌纤维中,这段被心肌纤维覆盖的血管称壁冠状动脉(muralcoronaryartery,MC),而被覆血管的心肌束称为冠状动脉肌桥(myocardialbridge,MB),冠状动脉肌桥影响心脏的血液动力学,可导致胸痛、心率失常,甚至猝死等[1-4],有关冠状动脉肌桥病理学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对我们尸检中的26例冠状动脉肌桥进行法医病理学研究报道。1资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我院1988年1月~2001年12月尸检档案中750例死亡案例,其中冠状动脉肌桥26例,每一案例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及案情资料,进行了系统尸检,每例尸检均在死后24小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破裂的死亡原因、临床表现及法医病理学特点。方法对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2001—2011年受理的63例主动脉夹层破裂致死的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动脉夹层破裂好发于中青年男性(30~49岁);病理分型以DeBakeyⅡ型为主;常见死亡原因为心脏压塞;临床症状以中腹痛最为常见,但其疼痛部位和主动脉夹层部位吻合度不高,部分可无明显症状;破裂口多在升主动脉,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理改变。结论熟悉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及法医病理学特点,对此种疾病生前诊断及死因鉴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Zhao XJ  Yang LY  Yang YJ  Bai J  Fan SL  Wang ZY 《法医学杂志》2011,27(6):434-437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猝死的法医学特征。方法收集96例因冠心病而猝死的案例,并将其分为血栓形成组与无血栓形成组,对发病时间、诱因、病理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都以男性为主,在季节和时间节律分布、诱因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血栓形成组中年龄〈40岁发病率更高;血栓形成组的心脏质量和冠脉狭窄程度低于无血栓形成组,而两组冠脉粥样硬化累及的支数(≥2)、累及长度及合并心梗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血栓形成组有低于无血栓形成组的趋势。结论两组人群都以男性为主且发病诱因、冠脉病变部位及致死机制相似,但血栓形成组的发病年龄较轻,心脏的病变程度较低,法医学解剖中当认真鉴别。  相似文献   

16.
枪弹创纤维蛋白形成能力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组化PAP染色法,对57例人体枪弹创标本的纤维蛋白形成能力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所有生前枪弹创均有纤维蛋白形成祖创缘邻近皮肤组织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血管内充盈的红细胞膜上亦呈棕色阳性染色;死后30min内形成的枪弹创均有纤维蛋白形成;死后37min后形成的枪弹创无纤维蛋白形成,说明死后30min,纤维蛋白形成能力仍存在。作者认为,仅根据损伤局部有纤维蛋白形成即判断为生前伤是不恰当的,尚应结合损伤部位、损伤程度、损伤类型以及其它生活反应综合评定,不宜单凭纤维蛋白判断。  相似文献   

17.
脑干损伤致死星形胶质细胞GFAP和ET-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星形胶质细胞GFAP和ET-1的表达在脑干损伤的分子病理学改变并探讨对脑干损伤法医学鉴定中的意义。方法 筛选本中心提供的不同时间急性脑干损伤死亡的脑标本15例及非颅脑损伤死亡标本5例,HE染色常规观察各部位脑组织的显微形态改变之后,用检测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胶质细胞GFAP和ET-1的表达,研究其病理变化。结果 生前急性脑干损伤部位GFAP阳性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形态变大,存在ET-1的表达。结论 上述系列病理变化对于法医实践中急性脑干损伤的死后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为断肠草(钩吻)中毒死因判定提供参考数据和病理资料。对一例口服自制中药致钩吻中毒死者进行尸体检验、组织病理检验、毒物检验,采用组织细胞染色和显微镜观察进行病理检验,采用液相色谱–质谱对心血、中药汤进行毒物检验,查阅了钩吻中毒的相关文献,总结钩吻中毒的中毒情况、中毒症状及死后血液或组织中的含量。钩吻中毒死亡案例报道较多,但死后毒物学数据较少,本例死者中毒的毒性成分主要是钩吻素子、钩吻素甲、钩吻素己,血液中浓度分别为77.4、30.3、37.1 ng/mL;脏器组织病理检验发现窦房结动脉狭窄、窦房结区心肌纤维化,钩吻中毒的典型特征。急性钩吻中毒,脏器组织病理检验难以发现典型特征,但中毒死后毒物检验数据的积累可为死因判定提供基础数据,为相关案件的死因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伤性主动脉破裂法医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1983—2003年3月所做30例外伤性主动脉破裂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外伤性主动脉破裂以男性青壮年为主(66%),1983-1993年以高坠为主,1994—2003年以车祸为主,损伤发生部位以主动脉弓部及起始部为常见,且绝大多伤者在30min内死亡。结论 外伤性主动脉破裂发生,应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20.
广泛软组织损伤肾肌红蛋白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肌红蛋白对挤压综合征肾功能损害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法医病理学诊断价值。方法应用EnVi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方法和LSAB免疫组化方法,对22例生前有较广泛肌肉软组织损伤的人尸体肾脏组织(损伤组)进行肌红蛋白检测,12例无上述病史的人尸体肾脏组织作对照(对照组)。结果损伤组有8例肾远曲小管及集合管管腔管型染色呈阳性或强阳性,均见于伤后36h至10d死亡者;有7例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腔缘附近的胞浆及腔面肌红蛋白阳性或强阳性,最早见于伤后8h死亡者,伤后24h至48h死亡者最为显著;余9例未见上述改变。对照组12例上述部位均为阴性。结论肌红蛋白管型堵塞肾小管和肌红蛋白对肾小管上皮的直接损害是挤压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的重要病理形态学基础,两者对挤压综合征的法医病理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