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综合分析涉及医疗损害的心脏性死亡法医学鉴定案例,探讨其死亡原因、医疗过错及参与程度评定的共性与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4月杭州明皓司法鉴定所萧山分所受理的涉及心脏性死亡的医疗损害案例52例,对案件一般情况、医疗机构、住院情况、死亡原因、医疗过错行为及过错参与程度评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中,男女性比例为2.25∶1,年龄以50~60岁居多。高血压性心脏病及冠心病所引起的心脏性死亡占首位(67.3%),其次为病毒性心肌炎和心肌病(13.5%)。涉及手术的有24例,术后至死亡时长为1 h~118 d,中位数为7 d。医疗损害涉及医疗机构63所,多数医院存在不同程度的医疗过错行为,参与程度多为20%~30%。结论法医学鉴定有助于确定死亡原因,为医疗损害案件评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有助于医疗部门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产前畸形筛查医疗损害责任司法鉴定案件的一般规律及其医疗损害责任司法鉴定的特点,为法医学鉴定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对20例产前畸形筛查医疗损害责任司法鉴定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前畸形筛查医疗损害责任司法鉴定案例逐年增多;发生纠纷的医疗机构以市(区)级为多见,发生纠纷的案件中以手足畸形和先心病多见;医疗损害责任司法鉴定的主要原因为医疗技术缺陷与医疗管理缺陷。  相似文献   

3.
周敏  黄云  邓振华 《法医学杂志》2009,25(3):192-194
目的研究妇产科医疗纠纷鉴定案件的一般规律及其医疗过失的特点.为法医学鉴定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对2002--2008年在华西法医学鉴定中心鉴定的82例妇产科医疗纠纷医疗过失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妇产科医疗纠纷司法鉴定案例逐年增多;发生纠纷的医院以市(区)级与县级医院为多见,发生纠纷的案件中又以分娩和手术者为多见;医疗过失的主要原因为医疗技术缺陷与医疗管理缺陷。结论法医学鉴定时应参照临床医疗规范,考察医师义务履行情况,重点观察有无医疗技术缺陷或管理缺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违反告知义务相关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案例的特点,区分知情告知与知情同意.方法 回顾55例存在违反告知义务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鉴定案例,划分医院级别和科室,对未尽告知义务过错的形式和告知方式等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结果 知情告知纠纷案例大多发生在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共占比90.9%;违反告知义务主要发生在妇产科和创伤骨...  相似文献   

5.
医疗纠纷司法鉴定4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医疗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医疗过失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并探讨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方法对2006—2008年本所鉴定的40例医疗纠纷案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40例医疗纠纷案件中,来自市级、县级、乡镇医院及个体诊所的分别为11例(27.5%)、24例(60.0%)、2例(5.0%)和3例(7.5%);来自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和门/急诊的分别16例(40.0%)、10例(25.0%)、9例(22.5%)、2例(5.0%)和3例(7.5%);来自县级以上医院的医疗纠纷被认定存在医疗过失行为的比例低于乡镇医院及个体诊所。结论市、县级医院医疗纠纷较乡镇医院及个体诊所多见,但被认定有医疗过失的要少于乡镇医院及个体诊所。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99例心肌梗死医疗损害案例进行分析,探讨相关医疗损害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2016~2021年间江西求实司法鉴定中心受理的涉及心肌梗死的99例医疗损害案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9例案例中,男女性比例8:3,死亡后果占比97%,涉及医疗机构117家,多数医院存在不同程度的医疗过错行为,如检查不完善、诊治延误、用药不规范等,疾病诊治方面的过错在损害后果中所起作用较大,病历书写及告知方面作用偏轻。结论 医疗损害鉴定遵循多因一果的原则,分析该类医疗损害案件过程中不仅需分析医方诊疗过错行为与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还应综合考虑疾病自身特点及自然转归、患者发病就医时间及就诊当时医方医疗水平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2020年12月14日,云南省司法鉴定协会发布《云南省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执业规范(试行)》的通知(云司鉴协[2020]10号)。为规范云南省医疗损害司法鉴定工作,提高医疗损害司法鉴定质量,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保障医疗损害司法鉴定工作有序进行,2020年11月6日云南省司法鉴定协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云南省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执业规范(试行)》,现予印发,请各司法鉴定机构遵照执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73例儿科医疗损害的法医病理学鉴定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法医病理学在解决儿科医疗损害等问题上的重要性。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司法鉴定所2002年1月—2016年8月受理的、死亡年龄在28 d~10岁的儿科医疗损害病理检验案例73例,对死亡原因及与涉案医疗机构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3例中,男女性比例1.70∶1,年龄在28 d~1岁的居多,为26例(35.62%),其次是1~3岁,为21例(28.77%)。通过尸体检验确定死亡原因的71例中,死亡原因以疾病为主,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占首位,为33例(46.48%),其次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为12例(16.90%)。医疗损害涉及医疗机构共75所,三级医疗机构32所(42.67%),其次为二级以下(不包括二级)医疗机构23所(30.67%)。临床诊断与法医病理学诊断相符及基本相符的有38例(52.05%),未明确或者误诊的35例(47.95%)。结论法医学尸体解剖及病理学鉴定有助于确定死亡原因,不仅为儿科医疗损害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并且丰富和发展了临床医学知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9.
随着2010年《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和实施,委托给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的医疗损害赔偿案件越来越多.而在实践中,医疗损害司法鉴定(通常称为医疗过错鉴定)却逐渐暴露出鉴定程序不统一、鉴定意见的社会公信力遭受质疑等问题.如目前存在明显争议的"组织医患双方到场陈述及答辩"这一鉴定程序,部分司法鉴定机构将其引入医疗损害司法鉴定程序,而有些司法鉴定机构则拒绝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委托单位和当事人造成迷惑,甚至因此质疑鉴定意见.对于代表公平公正的司法鉴定来说,统一规范鉴定程序至关重要,尤其是医疗损害司法鉴定.笔者认为不宜将医患双方到场陈述及答辩引入医疗损害司法鉴定程序中,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1案例资料1.1一般资料我中心2011~2013年受理的脊柱及脊髓损伤医疗过错鉴定案件32例。涉及人数27人(男性19人,女性8人),年龄范围18~87岁,主要集中在35~60岁(约占78%);涉及医院32家,见表1。1.2鉴定依据依据司法部《司法鉴定程序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第107令)及《北京司法鉴定行业协会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人民法院采信医疗过错司法鉴定意见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医疗损害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为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损害鉴定制度提供思路和参考意见.统计分析2010年7月以后人民法院受理并委托南京医科大学司法鉴定所鉴定医疗过错、且取得委托方满意度调查结果的46例案件.人民法院对46例案件医疗过错鉴定的采信率为93.4%,但普遍反映鉴定超过期望时限.人民法院对医疗过错司法鉴定总体上是满意的,《侵权责任法》并未解决医疗损害鉴定“双轨制”的问题,建议制定统一的医疗损害鉴定制度.  相似文献   

12.
在医疗损害案件的司法鉴定中如何理解和把握医疗过失的内涵,界定其与医疗过失司法认定的界限,如何判定医疗过失司法鉴定的标准等基本理论问题,是当前医疗损害司法鉴定领域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拟结合医疗过失司法鉴定的任务和性质,试就上述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外科医疗纠纷司法鉴定案例的一般特点,为此类鉴定提供借鉴。方法选取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2008—2010年受理的112例外科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科医疗过失行为的常见表现形式为手术操作不当(28.57%)、告知与说明不充分(26.79%)和病情监测不力(22.32%)。损害结果以残疾或功能障碍最多见(61.61%),死亡次之(31.25%),一过性损害、未遗有明显不良后果少见(7.14%)。医疗过失行为在损害结果发生中起次要作用(26.79%)、同等作用(19.64%)、轻微作用(14.29%)多见。结论外科医疗损害鉴定应重点关注手术操作、医患沟通及病情监测等环节,在与损害结果因果关系的判定上慎用医疗过失参与度。  相似文献   

14.
医疗纠纷司法鉴定法医思维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邱胜冬  吴军 《法医学杂志》2003,19(3):170-172,174
医疗纠纷司法鉴定是指鉴定人运用医学、法学知识以及司法鉴定的实践经验对司法机关委托的已发生的医疗纠纷,通过调查研究,搜集物证(包括尸检结果),查阅书证(病历等资料),听取证人证言,当事人、就医者或其家属陈述,分析原因,依照有关法定标准,判定医疗纠纷的性质,作出就医者有无医疗损害事实的存在、医院或医务人员有无医疗过错、医疗过错与损害事实有无因果关系以及有无医疗服务合同违约等有关的待证事实进行鉴别和判断的活动。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属于科学实证活动,其鉴定结论作为一种独立证据,它是对客观事实的认定,不是单纯地运用临床医学知…  相似文献   

15.
《医学会医疗损害鉴定规则》系在保留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体系基础上,主要面对各类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开展的技术服务,其鉴定工作仍受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思维影响,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指南》重点体现为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案件审判以及诉前调解工作服务,其程序和证据审查受到诉讼程序规则的严格要求,具有第三方中立机构为公共法律服务的特点。无论医学会还是司法鉴定机构,均在现行《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背景下开展医疗损害技术鉴定,两者均对规范医疗损害鉴定活动具有相应的积极作用,也为我国今后建立统一的鉴定体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了解中华医学会和司法部颁布的医疗损害鉴定规则的不同特点,提高对医疗损害司法鉴定工作规范性的认识,本文从概念和法律地位,鉴定委托,鉴定受理,鉴定程序,鉴定会,医疗过错评价理论,医疗损害后果和因果关系7个方面对《医学会医疗损害鉴定规则》和《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指南》进行比较,并重点分析被评价主体、证据审查职能、咨询专家角色、过错评价技术标准体系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侵权责任法》颁布实施已经2年多,国家立法机关及最高人民法院迟迟没有出台关于医疗损害技术鉴定的法律解释。一些省、直辖市出台了地方性规定,但做法各不相同,理论上并没有彻底解决鉴定二元化的问题。目前部分地区医疗损害司法鉴定似乎出现一种无序状态,严重影响了医疗损害争议案件的解决,急需尽快完善顶层设计,规范鉴定机制,尽快结束鉴定的二元化局面,为医疗损害争议案件诉讼的解决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医疗纠纷中死亡争议案件尸检价值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尸体检验对死亡争议事件的医疗鉴定、赔偿处理上的价值,以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中医患双方的矛盾。方法对温州市4个市、区、县2002—2004年的182例死亡争议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尸检率,临床、尸检诊断,尸检对医疗鉴定及争议事件处理上的作用,及其在不同级别医院的具体情况等进行了统计处理。结果182例其中尸检46例,尸检率25.27%。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死亡争议事件112例,尸检率19.64%。临床死因诊断与尸检死因诊断不符合率37%,以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为多。46例尸检中,医疗鉴定32例(69.5%),经济赔偿29例(63%)。未尸检136例,医疗鉴定20例(14.7%),经济赔偿121例(88.9%),两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尸体检验对死亡争议案件的医疗鉴定与处理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死因鉴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8.
艾尔肯  方博 《时代法学》2009,7(5):20-26
医疗损害鉴定及其鉴定结论是决定医疗纠纷案件责任认定和赔偿标准的关键环节。对医疗损害鉴定应当采用司法鉴定程序,以解决司法实务中存在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过错司法鉴定二元化状况。建议正在制定的《侵权责任法》建立统一的医疗损害鉴定制度,并作出授权性立法,为制定专门的《医疗损害鉴定规则》提供法律依据。只有明确规定医疗损害鉴定制度,才能有效解决医疗损害赔偿法律适用二元化问题。这对切实保护医惠双方的合法权益,依法公正解决医疗损害赔偿案件,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鉴定意见在医疗纠纷案件处理中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现阶段,我国亟需厘清医疗损害鉴定的理论与操作进路。本文系统梳理医疗损害鉴定的核心要点,并以SF/T 0097-2021《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指南》为视角,指出:医疗过错的评判原则、因果关系分析、医疗过错的原因力评定是医疗损害鉴定的核心要点。作者提出:(1)医疗过错的评判原则应以具体规定为基本标准,以注意义务为实务标准,以告知义务为伦理标准;(2)针对因果关系分析,需区分直接因果关系,复杂因果关系,相当因果关系等;(3)原因力的具体分类包括全部原因、主要原因、同等原因、次要原因、轻微原因及无原因。本文对上述三方面内容分别从标准条文、鉴定思路、操作要点层次清晰地给予了进路解析,力求厘清关键问题、构建科学的理论与操作模式,为司法鉴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涉及死亡的医疗损害案件进行分析,探讨医疗损害案件的鉴定思路和方法。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2012年1月—2017年12月受理并结案的291例涉及死亡的医疗损害案件,对被鉴定人的年龄、性别、医院等级、临床科室、是否尸检、死亡原因、医疗过错原因、因果关系及原因力大小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死亡的医疗损害案件中,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及儿童居多。涉及三级医院的案件数最多,临床科室以内科最多,其次为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尸检率具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大多数患者的死亡为自身疾病的自然转归或治疗无效。大部分医院都存在一定的医疗过错行为,与患者的死亡有间接的相关性,以轻微因素为主。结论医疗损害鉴定应遵循多因一果的原则,需综合考虑自身疾病、自身体质、疾病自然转归、目前的医疗技术以及就诊医院的诊疗水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