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书是我永恒的老师,从小受家境和社会办学条件的影响,上学按部就班念书不多,但业余读书却不少,有位外国记者曾问我:“你在六所大学兼职,去过20多所高校讲学,自己读了多少书?都读了哪些书?”我无言可答,因为读书时没有像当今的产值一样进行统计,实在记不起读了多少书,读的书很多很杂,要说破书万卷,恐怕也不能算虚报浮夸。童年时在老家王庄乡下,洛阳纸贵,买书很少,见书就借,读完就还,  相似文献   

2.
在咱们中国,是很有些“陪读”传统的。古时候有“陪太子读书”之说,“太子”而无学童陪伴左右,那书就读不好;又有“红袖添香夜读书”之说,耐不住寂寞的什么公子,如果没有“红袖”在身边晃来晃去,书也读不利索。然则“太子”有了学童,也未必能把书读好;公子加上“红袖”,更不知会闹出什么风流韵事。现在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陪孩子读书。小家伙儿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种程度上就取决于家长陪读功夫下的多少。如今又有一种新的陪读,以不才的孤陋寡闻,似乎还不曾见诸以往的记载,无以名之,姑且叫做“陪领导读书”吧。日前接到一位外省朋友的电话,…  相似文献   

3.
刘铭恒 《现代领导》2007,(12):44-44
每个现代领导者必须面对知识、信息无限递增的现实,以自身修养和工作需要为读书基准(定位),区分什么知识、信息值得重视和什么不值得重视,什么书必读和什么书不必读。善于“不读”正是为了更好地“读”,是领导者读书和学习的首要序列。  相似文献   

4.
要开阔视野,启迪思想,增长知识,多读书是有效的方法之一。鲁迅一生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很讲究读书的方法: 一曰多翻法:所谓“多翻”就是多读。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读一遍前言,或者读上几页内容。”他认为这种读书方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同时,还  相似文献   

5.
李世顺 《政策》2004,(1):57-57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 食者生痰瘤。”人都需要吃饭,但吃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却是 大有讲究的。同样道理,人都要读书,但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也值得认真思考。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 此,一般人往往简单地理解为读的书越多越好,其实不完全是 这个意思。清代的仇光鳌在《杜诗详注》一书中,对杜甫的这 句诗曾作过如下解释: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 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破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这三说,集中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 解,概括…  相似文献   

6.
在咱们中国,是很有些“陪读”传统的。古时候有“陪太子读书”之说,“太子”而无学童陪伴左右,那书就读不好;又有“红袖添香夜读书”之说,耐不住寂寞的什么公子,如果没有“红袖”在身边晃来晃去,书也读不利索。然则“太子”有了学童,也未必能把书读好;公子加上“红袖”,  相似文献   

7.
今天读书已蔚然成为一种风尚。大家不仅谈书论书,而且也都在做着相关的读书节目。我属于好读书的那种人,但却常常“不求甚解”。读书读到“甚解”,我以为那是学问家研究者的事,以读书自娱,我觉得还是“浅尝辄止”的好,消遣的目的才能达到。不过我还是爱看“读书节目”,爱浏览“读书指南”之类,它可以帮我在最短时间里了解书的市场和书界的行情。人的一生不可能读尽所有的书,也不可能全知道世上都出了些什么样的书,以有限的时间而读所要读的书,惟有通过“读书节目”和“读书指南”,才不失为想读书而又有好书读的终南捷径。一般来说,读书人被…  相似文献   

8.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题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重要讲话,科学准确地回答了领导干部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么样读书等三个重要问题,为引导领导干部坚持读书、在全社会营造“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推动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促进作用。但也有基层干部认为,要坚持读书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只要把具体工作干好就行了,读不读书没有什么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读书与季节     
清人张潮对读书有许多精彩之论。有谈读书与“读人”的 ;有论及读书与年龄之关系的 ;也谈及了读书与季节 ,道是 :“读经宜冬 ,其神专也 ;读史宜夏 ,其时久也 ;读诸子宜秋 ,其致别也 ;读诸集宜春 ,其机畅也。”弄到什么季节读什么书都有讲究 ,大概也只有那时的读书人才有如此的雅兴。自然 ,一个季节确有一个季节的情调与韵致 ,此公将季节之韵味与经史子集的书中之味联系起来 ,似乎不无道理 ,细想又觉得稍嫌牵强。其实 ,冬日围炉读史照样会沐浴一番历史的温馨 ,夏天摇扇读经也未必就不能悟到思辨的风凉 ,春秋两季气候宜人 ,读起书来又何尝不能…  相似文献   

10.
现在,中国大陆一部分大、中、小学生和研究生中出现了厌读倾向,原因是什么?在教育立国、科技兴国的呼声中,为什么有人厌读?既然是厌读,这什么又出现了"留学热"?留学不也是学吗?不也是读书吗?看来问题的症结不在于读书是否有用.读书的巨大功用是举世皆知的.问题的症结是:读书"无钱".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比不上从事  相似文献   

11.
读书与防腐     
俗话说:人不学,不知理。“学”当然包括读书学文习艺,“理”者是谓晓大义通世事也。不读书,焉懂得这些道理?因此,读书既可消除愚昧,也可洁身防腐,这是说得通的。有些贪官是爱“读书”的,比如,丛福奎最爱读求神拜佛的书,并“四大皆空” 受贿千余万元;马向东喜欢读指导赌博的书,即使在中央党校深造期间也随身带着《赌术精选》、《赌术实战108  相似文献   

12.
陈莹 《今日海南》2020,(1):36-36,44
讲一个真实的笑话,书博会后不久,出租车上听到三亚电台有奖问答节目,主播问:亚沙会的口号是什么?一听众抢答:风吹哪页读哪页。"风吹哪页读哪页"是首届海南岛国际图书(旅游)博览会的口号,它出自三亚的"海上书房"。  相似文献   

13.
读书的选择     
我比较喜欢读书 ,不几天总要逛一趟书市 ,或到新书店转一圈。面对如林的书架和各式各样、成堆成排的新书 ,就有一种惶恐之感 ,深深感到读书太少。但静心一想 ,计算一下你的生命 ,即便不吃不睡、不干工作和家务 ,将所有时间都用来读书 ,也不及这里的万分之一。说到读书 ,重要的是对书的严格选择。别看有些书包装精美、华丽 ,翻开里面没有多少可汲取的东西 ,充其量不过是文化垃圾。这样的书读多了 ,非但不能启发心智 ,误事害人且不说 ,甚至将正常人变成书呆子。鲁迅先生就主张读者要用挑剔的眼光来进行阅读。他说 :“如果仅仅是克日速成的草稿…  相似文献   

14.
清代戏曲家唐英写过这样一副律己联 ;“未能随俗唯求己 ,除却读书都让人”。作者是雍正年间的一位官员 ,在尔虞我诈、蝇营狗苟的封建官场上 ,唐英能做到不与世沉浮 ,唯读书自乐 ,确属难能可贵。“除却读书都让人” ,只此一句 ,直入我心扉 ,人生世上 ,至乐之事莫如读书。读书应该是一件很纯洁、很高雅的事 ,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 ,它却被灌注了太多的功利色彩。“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如何导致全社会有这种认识 ?因为皇帝老儿就亲口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读透了 ,金钱美女有的是 ,故诱惑得天下苍生抱经苦读 ,有不…  相似文献   

15.
天道酬勤     
《新东方》2006,(11):40-40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  相似文献   

16.
运动会抒怀     
据不久前某大报发表的题为《近半干部一年不读书》的文章称“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虽然高达80%的被访干部认为,在当今社会,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仍有高达46%,即近一半的干部在一年中没有读过一本书。在不读书的原因一栏中,称没有时间读书的占了63%,没有读书习惯的占了35.31%,不知道读什么书的占了13.44%,而认为读书没有用和没有可读的书的分别占了2.81%和9.06%。  相似文献   

17.
读书是一种嗜好。孙中山先生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毛泽东同志知识渊博,特别熟悉文史掌故,他曾说:“读书是我终生的爱好,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形容早年进湖南图书馆读书的情形:“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旁征博引,对答如流,也是源于他勤于读书,他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读书是一种乐趣。孔子晚年仍勤奋读《易》,以至于把编书成册的牛…  相似文献   

18.
读书因人而异,读什么书,怎么读法,可谓千差万别。然而。千差万别中似乎也可以找出几种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19.
冰心老人曾讲过:“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读书之风曾在全党全民中蔚为风尚,并对形成良好的党风和社会风气,提高国民素质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纵览古今,横观内外,凡有重大造就、重大贡献者,无一不和勤奋学习,认真读书有关。马克思说:“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啃书本。”为了写《资本论》,他曾钻研过 1500多种书,并且都做了笔记。毛泽东同志说:“我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啃个不停一样。”解放以后,据不完全统计,从进城到 1966年 9月,毛泽东同志从北京图书馆等单位…  相似文献   

20.
“老而好读”早在《论语》中就有记载。“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就是说孔子晚年把学习抓得很紧,唯恐失掉了机会。“韦编三绝”的故事就是讲孔子把《易经》翻来复去读烂了几册。宋代著名爱国词人陆游,52岁时曾作诗说:“灯前目光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唐代诗仙李白也有“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的诗句。据说,晚清学者林纾,为了鞭策自己多读书,在自家墙上贴了一张“棺材”的幽默画,上题“读书则生,不则入棺”八个字。真把读书求知视若生命了。不读书,勿宁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