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铁川 《法学论坛》2008,23(1):37-44
"左"的阶级斗争为纲的法制可以毁灭社会主义,右的全盘西化式的法制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绝对不能走向现代法治,休克疗法式的市场经济也不能带来现代法治;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法制保障,而法治的运行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支撑;现代法治既要保障穷人的基本利益,又要维护富人的合法利益和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中国依法治国主要有五大内容,其关键是实现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良性互动、集中能力办大事和防错纠错能力的双重提高.秩序与渐进是中国依法治国的必由之路.法治是一种时代性和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2.
言论广角     
《中国司法》2016,(4):4-5
莫纪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成是法治国家建成的重要标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明确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意义非常重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依法治国的角度来看,将法治体系建设全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这是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意义及其地位的概括.它标志着中国在社会管理模式上只能依靠法治这一认识已不仅仅只是一种观念上的选择,而正式成为了我国通向政治民主化、经济现代化的一条道路.中国要彻底走上法治之路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保障,就是国家机关各级各类官员依法行权.而在所有权行使中,最广泛、最频繁的就是行政权力,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  相似文献   

4.
跨世纪的目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跨世纪的目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李步云张志铭“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跨世纪目标。本文对“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这一宏伟目标的意义从若干方面进行了阐发。作者认为,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是...  相似文献   

5.
<正>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中国律师事业展示了恢弘的发展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法治,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浓墨重彩。“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全文内容之七,以大标题列示,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方面谋篇布局。  相似文献   

6.
社会优位理念与法治国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永坤 《法学研究》1997,(1):101-110
社会优位理念与法治国家周永坤一、中国走向法治只能始于转变法理念1996年春,为二十一世纪描绘宏伟蓝图的雄心勃勃的中国领导人终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战略目标。江泽民主席亲自参加依法治国的法学讲座,发表了《依法治国、保障...  相似文献   

7.
我国《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要使中国的经济走向世界市场经济,建立一个以规范权力、保障人权为基本内涵的现代化法治国家,是我国依法治国所追求的最根本目标。我认为要实现依法治国首先要以法治权。  相似文献   

8.
实施依法治国的特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国实施依法治国的主要特点从主观上讲,我们所希望的依法治国,是既能够保持社会和政治稳定,又能够有效利用各种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避免损失和浪费的社会变革。从过程上讲,依法治国的进程应当是与经济市场化、政治法治化、权力制约化、社会生活有序化以及利益...  相似文献   

9.
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家巫昌祯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坚持依法治国,就是要使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婚姻家庭生活作为社会生活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党的领导从政治、思想、组织上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保障;依法治国从法律确认、社会环境等方面为党的领导奠定了法治基础.我们反对“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矛盾说要正确认清二者的辩证关系,坚持并加强党的领导,从而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是深化改革中的必然选择黄子毅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已进入关键的攻坚阶段,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江泽民在十五大阐述的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是必...  相似文献   

12.
本刊 《人民调解》2022,(11):4-5
<正>2022年10月16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并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一个专章,对法治中国建设作出部署。  相似文献   

13.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10月24日在中南海紫光阎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王岐山指出,载着13亿中国人民的航船,其走向必然引起世界关注。观察一个国家,可以从宏观出发,分析其现实和历史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亦可从微观入手,通过一次重要会议判断其发展方向。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总体部署。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规治党。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纪律问题,关乎人心向背和国家民族命运。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  相似文献   

14.
傅达林 《政府法制》2014,(34):12-14
2014年10月20至23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进入一个新的法治时期.自十八大以来,国家法治建设就开始驶上“快车道”.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建设法治中国”,从法治“新十六字方针”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执政党力行法治的思路清晰可见.在法律体系已经建成、法治设施逐渐完备的基础上,如何经由形式法治实现实质法治?如何发挥法治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如何从法律大国转变为法治强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预示着中国又一次站在了法治转型的历史新起点.  相似文献   

15.
<正>我是从政治学角度谈一些关于依法治国的问题,从中国政治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一角度来谈依法治国的问题。我觉得中国现在其实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讲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可能政治发展方式也在转变。刚才张小劲老师对四中全会《决定》的解读非常全面,我也想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四中全会是否带来中国政治发展方式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依法治国进程不断加快以及中国入世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尽快出台劳教工作立法,既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国际人权斗争的客观要求。西方法律体系中的保安处分有着几百年历史,是一个比较成熟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它所具有的矫正、感化、教育、改善和防卫社会的功能与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所起的作用很类似。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将保安处分与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进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党领导人民进行法治建设的历程进行了重要总结。《决议》指出,改革开放以后,党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强调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项重要历史性成就,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正>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深入,立法机关加快立法,依法治国的程度日益提高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国人民法院在执法工作指导思想、法律政策、工作重点、审判方式、内部体制、法官培养、国际司法协作和交流等方面也都有了许多的变革与发展。有些变革甚至是历史性的。从宏观上对这些脉络进行一些回顾整理,对社会各界了解法院近年来的运作和发展,从而从一个侧面审视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和发展趋势,谅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公丕祥 《法学论坛》2021,36(1):5-12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进程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法治思想应运而生。面对着新时代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的东方大国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中的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20.
李林 《法学研究》2007,(4):159-160
1997年我们党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基本治国方略,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当着力关注和解决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