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与刑事沉默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第395条第1款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不仅涉及到刑事沉默权、诉讼理念、诉讼价值等深层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了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在价值目标上的内在统一问题。因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违背了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不必自证其罪的基本原则。为此,可以通过修改罪状表述来避免与刑事诉讼法原则的碰撞。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确定沉默权原则几个问题之研讨(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二)我国刑事诉讼法应否确立“沉默权”原则对于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应否确立“沉默权”原则问题,学界有否定说与肯定说之争。否定说的观点认为: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不宜确立“沉默权”。主张此类观点的学者中,有的认为,在我国应当暂缓设立沉默权制度。因为我国是一个重视群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并且强调司法活动实体公正的国家,目前尚无设立沉默权的条件;对我国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刑讯逼供,而不是超越现实搞什么“沉默权”。①有的人认为,确立沉默权以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不语,既包括不承认犯罪,也包括放弃了辩护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确立沉默权之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根菊 《法学论坛》2000,15(6):95-99
尽管目前人们对沉默权的概念有不同的认识,但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犯罪嫌疑人享有沉默权则有其理论基础和诉讼价值,因而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法制环境.关于规定沉默权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修改法条法、案外除外法、特别事项例外法、特殊情形例外法、不利推论法等建议,然而笔者认为,在我国现有条件下首先应确立"有限沉默权"原则,并且从起诉阶段起赋予犯罪嫌疑人以沉默权,据此,可在现行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对相关条文作出适当修改.  相似文献   

4.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确立乃是司法文明的典型表现之一,我国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即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规定进行了引入,但这尚无法昭示我国刑事诉讼法因此便已经确立该原则,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暗含了沉默权的一些要素,即使如实供述条款并未废止。但考虑到我国当前国情,沉默权在我国尚未达到明示确立的程度,而只能表现为中国式沉默权。  相似文献   

5.
沉默权的确立是符合国际条约和顺应世界诉讼民主化潮流的。此次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规定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还增加了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但是"不强迫自证其罪"并不等于"沉默权",在我国土壤中将"沉默权"确立为一项法律权利,仍然任重而道远。文章阐述了对"沉默权"的起源及内涵,论证其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并对我国构建沉默权制度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6.
杨榕 《法制与社会》2013,(23):255-256
沉默权是一种在刑事诉讼中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重要诉讼权利。随着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原则的确立,沉默权成为职务犯罪侦查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应该重新审视沉默权,积极面对,研究其起源、成因以及因对策略,以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与打击职务犯罪案件并重,保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尊严。  相似文献   

7.
论沉默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默权是现代刑事诉讼中一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诉讼权利 ,是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内容。本文从沉默权在世界各国刑事诉讼中的重要地位出发 ,着眼于其对诉讼公正尤其是对程序公正的重要意义 ,论述其产生之后即取得各国认同与接受的原因即其自身在实现刑事诉讼基本价值过程中的作用 ,及其对刑事诉讼走向文明、民主、法治的历史性贡献。而我们立法对此作了恰恰相反的规定 ,似乎与现代刑事诉讼法治化的国际潮流不相一致 ,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想南辕北辙。本文在最后认为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确立沉默权规则乃大势所趋 ,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8.
在刑事诉讼中,沉默权是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是诉讼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本文就国外沉默权制度的发展演变,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制度的构建之路。  相似文献   

9.
高健江 《政法学刊》2001,18(4):15-18
当今大多数国家从立法上肯定了被告人的沉默权,同时又作出了适当的限制.尽管赋予被告人沉默权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但沉默权是与刑事诉讼的一系列诉讼原则、规则,诉讼制度、结构和国际标准相一致的.从诉讼目的、道德观念、社会文明等法哲学的角度来看,承认沉默权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必然,但是目前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条件尚未完全具备.  相似文献   

10.
沉默权,按照定义来讲,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一种诉讼权利,它也被称作反对自我归罪特权。我国现阶段虽然没有确立沉默权,但沉默权的确立,对我国诉讼的发展将是一个历史性进步。随着我国经弃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沉.默权必将在我国诉讼活动中产生、确立和形成。  相似文献   

11.
沉默权规则作为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权利的一项重要诉讼规则,已为许多国家刑事诉讼法采用。因此,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再度修改过程中认识沉默权的价值蕴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沉默权是英美法系国家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蕴涵了现代诉讼理念中公平、正义的合理内核,并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活动始终。在我国,鉴于侦查阶段最易侵犯犯罪嫌疑人的人权,在侦查阶段确立沉默权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因此,有必要从沉默权的基本理论入手,在分析侦查阶段确立沉默权的必要性的同时揭示出其局限性,以对我国在侦查阶段确立沉默权进行制度探索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我国1979年和1996年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同时,保留了“如实陈述”条款.由于我国没有完全确立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没有规定沉默权,因而与如实陈述之间不存在冲突.完善我国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需要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定在总则的基本原则中,删除“如实陈述”条款,确立沉默权条款,并规定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例外情形.  相似文献   

14.
自1998年我国签署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来,国内要求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呼声很高,肯定沉默权积极作用的文章也很多,普遍认为确立沉默权制度能够克服很多在侦查讯问以及诉讼中遇到的难题,真正实现无罪推定原则,并最大限度地赋予被追诉方平等的诉讼权利,促进和保障诉讼公正。但是,沉默权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在理论和实践上仍需进一步完善,因此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暂不宜确立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15.
稳步建立我国沉默权制度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沉默权的确立,有效地保护了在刑事诉讼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平衡了诉讼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刑事诉讼走向民主化的体现,也是人类通向文明的表现.但其弊端也不容忽视:一方面.程序正义的实现有时可能以实体正义的丧失为代价,片面地强调沉默权,极易放纵犯罪.这与刑事诉讼法的兼顾保障人权与打击犯罪的目的背道而驰.为此,也需要对沉默权做出必要的限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制度设想,希望能够对我国未来的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沉默权成为我国法学界的热点问题,是在1990年初对于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期间。当时修改后新刑事诉讼法最终并未接受沉默权制度,但是随着1998年10月我国对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签署,法学界对于这个问题的兴趣又被激发起来,就我国应否确立沉默权制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检察院制定的《主诉检察官办案零口供规则》  相似文献   

17.
刘伯建 《法制与社会》2013,(34):66-66,71
沉默权是一项有充分道德基础的个人权利,确立沉默权能够保障司法公正,是落实无罪推定原则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刑事被追诉人权利的机制.国家对沉默权的限制是必要的,但是必须保持沉默权的基本价值和精神,以期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尽管我国刑事诉讼法(2012年修正)中没有关于沉默权的规定,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沉默权原则的合理内核,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瑞生  徐玉 《山东审判》2003,19(1):83-85
一、口供的证据能力 当代英、美、日本等国在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中都确立了以被告人的沉默权为基础的自白任意性原则,旨在排除用强制、拷问等手段取得有非任意性嫌疑的口供。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口供证据能力的规定与  相似文献   

19.
蒋贤勇 《行政与法》2004,4(3):55-57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人权保护方面进行了改革,但仍存在种种缺点和不足。笔者认为,我国应尽快调整律师的诉讼权限,确立律师在场权和单独会见权,完善刑事诉讼侦查阶段强制措施的立法和执行,正确看待“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司法政策,健全沉默权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略论沉默权在我国的确立和适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于1998年加入了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该公约规定了成员国必须在刑事诉讼中确立沉默权原则。由于现行刑诉法无此规定,中国为恪守承诺,应准备对有关法律进行修改。本文从:(1)沉默权的由来;(2)沉默权与无罪推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沉默权,对于中国的法治化进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