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在传播过程中成为一种社会权力,发挥着阐释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强化社会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对艺术的社会权力给予充分的重视,对于导引个人生活方式、调整社会关系以及加强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很多少数民族法律民族志,只是在进行资料创新而非观点创新,经验和理论呈现出两张皮样态:一边是少数民族奇闻趣事的繁琐陈列;另一边是跟经验材料关系不大的各种大名鼎鼎的理论。少数民族法律民族志要真正实现从实践出发,需要:深入经验调查,实现知识的可解释性;展开交流对话,实现知识的可积累性;进行区域比较,实现知识的可类型化。  相似文献   

3.
海力波 《思想战线》2011,37(5):6-10
当前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在侧重发掘"艺术的社会性"的同时,却相对忽略了对艺术这一审美本体的言说,导致未能对艺术创作与审美批评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直接有力的回应。在具体的研究路径上,艺术人类学可以将对不同文化中审美认知体系的发掘与建构、尤其以对不同审美认知体系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作为重点,从而为深化艺术人类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视野,凸显出艺术人类学的学科特色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这对矛盾的辩证关系,并从实际出发,试探性地提出了平衡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三大措施:严格遵循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原则;建立适宜的开发模式;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视野中的交往与族群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杨 《思想战线》2005,31(1):21-25
人类学意义上的"交往",不仅指人类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往来和自我认同,而且也指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群体交往或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往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交往通常表现为族际之间的矛盾、冲突与调适,族群关系就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趋于紧张或和谐。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美学、文艺学、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的学者纷纷打出艺术人类学的招牌,关于何谓艺术人类学、如何看待艺术等问题,学者们各持己见.相对于强调艺术本质论及艺术发生学的美学、文艺学专家而言,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则强调注重艺术的情境,强调艺术要以人为本,要注重整体观以及文化理念等.日本学者提出的艺术周边理念,消解了艺术的本质性,有利于将人类学的艺术研究带到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有启发意义.对于跨学科的艺术人类学而言,重要的不仅是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交流,而且还需要在长期的学术积累中把握对方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7.
洪颖 《思想战线》2006,32(6):15-23
国外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滥觞期大致可上溯到19世纪中后期,与作为其主体学科的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联系密切。西方学者在人类学视野、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艺术研究按照其立场取向的不同可归纳为艺术审美的、社会学的、文化学的3种类型,呈现出审美艺术还原和社会文化还原的学术旨归。其研究对象范围的确定及立场取向的变迁表征了一种自觉趋近于社会思潮背景及现实生活的学术姿态,并客观地对国外学界在该领域基本限于个案阐论而较少学科理论建树的总体研究状况负责。  相似文献   

8.
撒露莎 《思想战线》2013,39(5):63-66
旅游人类学关注的真实性问题涉及旅游真实性概念界定、"舞台真实"、"虚假事件"、旅游商品化、旅游体验、游客类型等问题的讨论。追求真实是游客产生旅游行为的基本要求和目标,真实性是整个旅游活动的基础,也是旅游活动的生命线。商品化并没有非真实性的本质属性,商品化与真实性也不具对立的必然性;舞台化不是一定以"虚假事件"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只要做到了充分尊重历史,遵循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充分尊重东道主民众的认同,科学发展,旅游真实性不仅是必须实现的,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李如海  高蕾 《思想战线》2011,(Z2):31-32
在今天追求全球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发扬民族民间艺术的时代,艺术人类学不仅为人类艺术传承与保护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同时艺术人类学的视野逐渐在人类艺术中践行与发展。通过整理与分析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对认识该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发展状况,以及展望中国艺术人类学未来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艺术人类学研究在国内渐成热点,从学科发展进程中对学科的认知、学科基本定义、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构成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对认识和分析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学科定位及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学科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中,应当秉承人类学立场的艺术人类学研究,明确学科定位,不断深化理论思考。与此同时又需要有更大的包容性,既基于学科的纯洁性,发展建立在学科认同基础上的理论追求,又能够面对实际问题开展更为广泛的跨学科交流,谋求跨学科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1.
《思想战线》杂志推出艺术人类学探论专栏,以冀推进这一新的、引起学界普遍关注的学术研究领域的建设与发展。论文作者均是在国内对作为一个人类学分支学科或者研究领域的艺术人类学有所观照的学者,不少人还是学有所成的青年才俊。他们或基于广泛而  相似文献   

12.
民族传统体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我们不仅要关注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具体项目和样式,更要关注和研究这些项目和样式背后的文化环境,分析其在当时能够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从而探索在现代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路径和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村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存在文艺硬件设施配套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艺术人才队伍薄弱,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重视不够等问题。需要多措并举,科学构建新农村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民族旅游是一种以民族文化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为资源进行的旅游开发。基于人类学基本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取得的文化研究成果对民族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人类学的文化研究、文化变迁理论、田野调查等方法、民族平等观念等方面阐述人类学研究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艺术人类学研究全球化热潮的兴起, 西方艺术哲学和艺术人类学逐渐在艺术研究的范畴、 艺术划分的标准、 艺术经验与审美经验的关系等核心问题上, 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两门学科间之所以产生分歧, 既因西方艺术哲学理论传统的狭隘和封闭, 也因两门学科在不统一的语境下混用了某些关键概念。 此外, 两者在处理艺术经验时, 皆陷入了功利或非功利的二元思维。 艺术哲学和艺术人类学应平等地研究全球各民族的艺术, 反对将所谓 “美的艺术” 凌驾于所谓 “机械艺术” 之上; 应驳斥将西方中心主义、 线性进化论和种族中心主义肆意运用到非西方艺术的研究中, 进而误认为西方艺术优于非西方艺术的谬见; 应自觉地辨析关键概念的使用语境; 应在完整而统一的文化体系中, 综合研究艺术经验中审美因素和非审美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张胜冰  魏云 《思想战线》2001,27(6):67-71
由于少数民族社会的现代转型造成文化传统的失落与神话思维的崩解,其审美文化的原创性面临着破坏与消解的危险.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所面临的"保存与发展"的困境,应首先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应以民族文化活动为基点,以集中体现民族审美意识的民族艺术为中介,在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广泛运用民族心理学、民族伦理学、民族语言学、文化人类学以及民族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方法,建立艺术哲学的比较视野,以取得该学科领域的新突破,拓展美学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
邱萍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5):100-104
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观念构建于原始宇宙观的基础上,并在与之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蕴含的古远原始意象,孕育了少数民族的审美意识和观念,由之形成的形象的精神内核决定了少数民族最初造型观念。以追求情感表现为目的,以感性形象为基础,在经历了重构审美形象的心路历程后,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观念得以构建。  相似文献   

18.
《思想战线》2011,(2):149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人类学教研室为研究院内设机构。2009年,学校领导决定恢复民族学本科专业招生,民族研究院成为承担主要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的工作部门。为更好地建设、发展民族学专业教学、科研工作,以原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师队伍为基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这样一个众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中,少数民族舞蹈独树一帜且神奇美妙;曼妙绝伦的少数民族舞蹈不仅是民族舞蹈艺术的骄傲与自豪,而且亦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揭示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深层文化内涵对于深入研究少数民族文化而言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文化形态,是不同民族智慧的结晶,是集审美、意识理念与道德品质于一体的视觉形象艺术。高校艺术教育中引入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不仅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符合培养其审美取向的现实需要,更对传承传统文化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因此,结合高校艺术教育的特点,科学融入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让学生在体验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精髓的同时,也能感悟到民间艺术的魅力,达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艺术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