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天长 《团结》2013,(3):64-66
父亲的一生 我的父亲水梓先生字楚琴.号煦园老人。生于清末光绪十年(1884年)一个贫寒农家,殁于公元1973年,享年90岁。  相似文献   

2.
正4月24日,是我们的父亲叶至善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父亲的一生是为编辑的一生。1986年,父亲写了《编辑工作的回忆》,文中说:"我生长在一个编辑的家庭里。我的父亲叶圣陶,大家都说他是文学家,是教育家,是语文学家,其实他当编辑的时间比干什么都长,花在编辑工作上的心力比干什么都多,就是没有人说他是编辑家。如果从中学时代编油印刊物算起,他连头带尾,一共做了73年的编辑工  相似文献   

3.
无悔有恨     
父亲这一生大概是最不走运的人了.不说别的,只说他的晚年,因工作需要从邮电局调转到工厂,结果现在邮电局的退休人员薪金有加,而工厂却倒闭亏损,父亲像从肥田落到了薄地里,晚年连退休金都没有保障了。母亲经常说他这辈子吃透亏了,你爱厂如家,你不拿工厂的一草一木,现在怎样?落得没毛鸡一样了吧?父亲不与母亲争,只是不屑地从鼻孔里挤出一个字:“哼!”我们姊妹几个也为父亲感到寒意,想他年轻时是多么实心实意地对待工厂?我在父亲身边生活时记到过两次大的自然灾害,一次是1972年的地震,另一次是1985年的洪水。1972年我11岁,…  相似文献   

4.
《侨园》2017,(6)
正我今年86岁,土生土长的沈阳人,1953年去北京上大学前就离开过沈阳。受奶奶和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爱看戏。沈阳当时的主要剧种是京剧和落子(以后称"评剧")。沈阳的名角和全国各地来沈阳演出的名角,我看了不少,如果加上在北京所看到的,我这一生可谓大饱了眼福。1956年我在北京读书,正值中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形势,有些后来属于"帝王将相和牛鬼蛇神"的老剧目,让我开了眼界。  相似文献   

5.
人的一生是在比较中度过的。童年最浅薄,公然比较谁的父母棒。有的说:"我父亲的官高。"有的说:"我父亲有很多很多钱。"其实这最无聊的比较是人生最无法选择的无  相似文献   

6.
《瞭望》1997,(41)
中美关系大事记(1972年———1997年5月)埃德蒙·马斯基(华盛顿第一联合国家银行副董事长):我父亲曾任四届参议院议员,后来在卡特总统期间出任国务卿,他多次访问过中国。我作为银行家,也将很快去中国访问,为此我感到很高兴。中国地大物博,市场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7.
一生坎坷:曾经沧海难为水林德学,现年七十四岁,祖籍江苏镇江。在家庭环境熏陶下,林德学自小就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祖父、父亲的教诲下,林德学少年有成,很早在即打下了良好的医学基础。1947年,青年林德学投身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某部的一名卫生员。他随军转战南北,在革命战争中锻炼了意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被誉为中国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短暂的一生,留下了百万字的作品,独具风格、清新素朴、悲愁婉约、真实纯美,享誉中外文坛。但情感的路上,一生困顿,一生孤寂,她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她在旧时代努力争取女性的权利,争取独立的人格,维护女性的自尊,累累还是为情所伤。一生身心无所栖息,“从异乡又奔向异乡”,停不住地流浪。解读萧红的三段感情,会更懂得,她悲愁的命运,不仅仅是华年早逝,“更大的悲剧是,她一生都没有找到真正懂她的爱人。”  相似文献   

9.
朱文楚 《各界》2013,(11):78-80
中国文化名人胡适的父亲胡铁花(1841—1895)为人一生被评“艰苦卓绝”、“求真负责”、“绝不苟且”,乃至“一个怪人”。由于历史和时代原因,人们对他知之甚少。在这里,我们且回顾并缅怀这位有政治见解和爱国胸怀、为抗日殉国的壮士……  相似文献   

10.
若琴 《各界》2010,(4):20-23
父亲终于走了,结束了病痛的折磨,也结束了多难的一生。  相似文献   

11.
欧石 《民主》2010,(5):46-48
何炳麟先生是湖南民进的早期领导人之一。1877年6月27日,何炳麟出生于酃县中村乡一个乡村教师家庭。他的祖父是位读书人,父亲成圭.晚清的郡庠生,是个以舌耕为业的教师,一生都在乡里教蒙馆。教书很认真.尤其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很严。何炳麟的启蒙教育,是从他父亲那里得来的。  相似文献   

12.
1949年6月,毛泽东在中南海邀集各界人士座谈讨论国家名号问题,中央意见拟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我父亲说‘共和’这个词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了,就不用再写民主了。还有选国旗方案时,当时毛主席说中国有三大河流,黄河、长江、淮河,要填上横杠。我父亲就说把国旗劈为两半,不成了分裂国家了吗?后来就定了五星红旗。”张素我说。  相似文献   

13.
胡治安 《各界》2013,(5):14-17
听到茅盾逝世和恢复党籍的消息后,秦德君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也要求恢复党籍。但邓小平的亲笔批示,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1981年3月14日,沈雁冰(作家茅盾的原名)在病危中,致信中共中央:“亲爱的同志们,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将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  相似文献   

14.
陈智周 《民主》2005,(3):30-31
回忆敬爱的父亲陈礼节一生走过的曲折坎坷道路以及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母亲厉矞华与父亲在祖国建设和统一事业中始终不渝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倍感党的统战政策的伟大正确。在此,我愿略写数语,以表达我家两代人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建设祖国历程中的一些感受。  相似文献   

15.
李响 《党政论坛》2012,(2):43-43
黄万里极具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风骨,敢于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颜死谏”。父亲黄炎培非常了解儿子棱角鲜明的个性,他曾经送给黄万里一句座右铭:“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意思是要有原则,但待人处事有回旋余地。黄万里晚年说,他一生错误在于未遵父训。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大爱     
<正>我的父亲张立志,山东省莒县小店乡人,1919年出生。他1939年任抗日自卫队指导员,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没有令人仰慕的赫赫战功,也不是令人向往的大官,他是成千上万名为了革命事业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士兵中的一员。年少时,父亲对我们很严厉,在家中轻易不表态,但说出来,就掷地有声。1962年9月1日,我上学了。开学第一天,我斜背着书包,双手抱着一个小板凳,父亲推着自行车送我去学校,自行车的后座驮着写有我家住址和我名字的方凳。我第一次走进学校,  相似文献   

17.
常老是我的老领导和良师,所以我也就很自然地参加了《常黎夫》一书的编写工作。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向常老再学习的过程。过去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处、西北军政委员会和西北行政委员会办公厅、国务院秘书厅,我在常老领导下工作了将近十年时间,我向他学习了许多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写作能力,使我终生受益。但是,那段时间,只是常老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贡献的高峰时期,并不能完全概括常老革命的一生。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我对常老的学习和认识还是很不够的。参加《常黎夫》一书的编写工作,通过对常老一生大量历史资料的阅读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纪坡民 《各界》2014,(7):12-14
我父亲纪登奎于1988年7月因突患心脏病去世,已有十几年了。1989年前,我还在外地工作,只是过年过节回北京探亲。父亲下台多年了,工作不忙,空闲时间很多,父亲是个话很多的人,甚至有点太多,这也许不太适合搞政治。不过,这倒使我有机会间间断断地听他谈过不少他在政坛经历的一些往事,尤其是他上台下台、任职辞职前后的情况,印象很深,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9.
《党政论坛》2014,(24):51-51
我们该如何讲述中国故事?我主要想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研究中国应该具备一种历史的角度 从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说起。前几年我回山东高密去为我的父亲做寿,整个家族几十个人都参加了。我父亲说他一辈子经历了很多的时期,他认为最近十几年,是他这一辈子中所过生活最好的一段时间。他总结说"中国感谢共产党,高密感谢吴建明"。  相似文献   

20.
李幼华 《各界》2010,(3):31-32
我的父亲李仲公与贺龙在过去历史舞台上的一段小插曲,而今却变成了一个大话题。 1926年7月,父亲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处长身份随蒋介石出师北伐进驻长沙之际,贺龙由湘西遣派毛景周到长沙面见父亲,请求收编,给予名义和款械,随从北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