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旨是实现人类解放、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生活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但他们探讨的问题并不限于自由资本主义,而是关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问题,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无论是他的哲学、政治经济学,还是科学社会主义,都服从一个目标:在实现人类解放、社会进步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期创立新的学说的目的和使命。他探讨人的本质,是为了揭示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批判地考察个人与他的现实生存条件,从而指出个人终…  相似文献   

2.
人们把改革称为真正的革命,因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加速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许多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意味着:1、生产集约化,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2、改善管理(计划、生产组织、改革经济机制);3、使人的因素充分发挥作用,加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诸要素中,人的因素占有重要地位。改革从人开始,全靠人来实现。发展科学技术、计划和组织生产、指挥和执行——所有这一切都直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整体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个体价值的实现表现出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准确地理解社会个体——人的价值,并保证人的价值得以实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器物现代化到技能现代化,从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的全盘现代化,再到“人的现代化”,这是近世以降国人对现代化目标一个大致的认识轨迹,它反映了我们对现代化的内涵和进程认识的进步及深化。然而,无须讳言,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克服对现代化的狭隘理解和“见物不见人”的偏颇,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不仅是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四个现代化”,也不仅是各方面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同时还是“人的现代化”。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之发达与否,不仅要…  相似文献   

5.
马良清 《学习导报》2011,(21):30-31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是人的社会,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始终紧紧抓住“人”这个根本因素。因此,在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中,既要重视“两型”事业的推进,更须紧紧抓住培养塑造“两型”新人这个根本。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为基础而又以人的创造性活动为动力,并最终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发展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展之所以必须着眼于人,是因为人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动因,人的素质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一、人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动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它引起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初始推动力。人的需要对于经济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第一,经济活动总是根据人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在人类社会初期,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结成一定的劳动集体。在私有制经济中,经济组织的出现和完善是…  相似文献   

8.
庄忠正 《求实》2016,(7):31-37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其使命仅在于获得财富。随着政治经济学家对作为财富的主体本质的劳动的深入理解,工人越来越被抽象化,即从人"作为单纯的劳动人的抽象存在"到"人变成帽子"。货币——"作为财富的一般物质代表"——成为现实的共同体;但是,它必须从作为货币的货币转化为作为资本的货币。资本,作为一种普照光,是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物和物的关系"掩盖了"人和人的关系","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的批判,不仅彰显了资本主义经济方式的历史性,而且为全面建构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实践雄辩地证明了一个观点:解放生产力的根本在于解放人——解放作为生产者的人。人类社会由人构成。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作为生产者的人是首要的、唯一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要素,是对其它要素起决定性作用和影响的要素。人创造并更新工具劳动资料,人发现并开发利用劳动对象,人创建科技并推动其发展,使其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力各要素的变化发展引起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其根源莫不在于作为生产者的人。最近,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①由此  相似文献   

10.
一研究活跃人的因素的问题,是社会哲学分析的方向之一。这一问题是与常见的人们的利益结构相联系的,是与这一结构动态过程相联系的。然而重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放弃恰恰是哲学方法的特点:为了“经过”利益结构看到人的主体性的状态,应该把这种结构自身看作是社会现实性的本质特征的结果。这样的思路便能够弄清楚与个人的利益一定状况(?)适应的深层的原因:“社会——个人”、“社会的力量——个体”关系的和谐(不和谐)。这一“最深层”的情况——社会的人驾驭自然力的水平,决定着这一和谐的程度。诉诸这个  相似文献   

11.
精神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人类终极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精神生产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对精神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历史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封建农奴制度的废除,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成就。早期进入西藏的一些西方传教士或探险者曾目睹并在一些书籍中较为真实地记载了西藏封建农奴制的黑暗,然而今天某些西方人却竟连自己祖宗的真实记录也视而不见了,在他们的政治偏见之下,旧西藏仿佛是一个美妙的仙境。请看——  相似文献   

13.
公正与人道看似任意排列,实为一有机整体,它们构成了统治者应该如何进行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的体系:公正——特别是平等——诸原则是社会治理的最基本且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人道——主要是自山——诸原则是社会治理的最高且最完美的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14.
《求实》2015,(6)
"公共人"是指在公共领域内追求并践行公共性的积极行动者。公共领域搭建起公共人行动的舞台;公共人则建构着公共领域的疆界。在乡村社会中,散布着诸多由农村公共人建构的农村公共领域。由此可见,农村公共人是在农村公共领域内生产并呈现乡村公共性的行动者。乡村治理的实质也就是国家政权与农村公共领域的网络化协同合作共治。由于农村公共人是农村公共领域的积极行动者与建构者,乡村治理必然离不开在农村公共领域内积极行动着的农村公共人。因此,农村公共人构成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封建农奴制度的废除,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成就。早期进入西藏的一些西方传教士或探险者曾目睹并在一些书籍中较为真实地记载了西藏封建农奴制的黑暗,然而今天某些西方人却竟连自己祖宗的真实记录也视而不见了,在他们的政治偏见之下,旧西藏仿佛是一个美妙的仙境。请看——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百货大楼在强化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中,从实际出,选择了“人”和“物”两个支点,确定了人从岗位抓,物从流程管,以此作为强化管理工作的突破口。我们认为,在企业管理中,人是管理的重点。一定的人对一定的事完全负责,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企业,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岗位上工作,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活动,无一不是通过在各个岗位上工作的人去实现的。如果说班组是企业的基础,岗位则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岗位应当是以责任制为  相似文献   

17.
边缘化与城市化--外来工的现代境遇与现代性进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土红  林楠 《求实》2006,(1):46-48
外来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然而,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生存条件、自身素质等现代境遇阻碍了其自身的现代性进程,致使他们在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同时,并不能有效地改变自身素质,实现其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等的现代性转型。推进外来工的现代性转型,制度设计、价值观念、政策制定的现代化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陈独秀、毛泽东等一批先进分子即已举起人的解放的旗帜,并由此走上了阶级解放的道路;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忘记对人的问题的探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为人的解放做了认真的、艰苦的努力,但也走了弯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全面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宋业春 《求实》2012,(6):9-13
马克思之前,财富是作为与人相对的附属物而存在,财富与人自身发展之间形成了深刻的"历史悖论"。马克思对之进行了批判,指出一切财富形式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再现,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对财富的本质揭示,包含财富物质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统一,蕴含人的多样性发展需求,是人的生物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和主体性需求的有机结合,并将人的全面发展视为创造财富的终极目的。在揭示财富的真实本质与主体属性的同时,马克思还进一步将其引入社会历史发展,表现为财富生产的目的与手段的颠倒,劳动与资本的异化等财富幻象,以及最终被更高级社会形态所取代的必然命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冲击着人们的神经。不少人惊呼——中国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出现了严重滑坡!甚至有国外媒体提出,中国取得了经济发展的成功,却留下了道德的真空。一个人如果被贴上不道德的标签,那么即使他再富有,也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而一个社会如果被贴上不道德的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