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高素质的公安指挥人才是建设现代警务指挥机制的重要保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的决策参谋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指挥员,履行辅助领导决策、综合信息研判、先期危机处置和科学危机预警等职能,应当具备信息研判能力、先期处置能力、现场把控能力、预案编制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公安类高等院校培养公安指挥后备人才队伍,需要明确公安指挥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公安指挥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加强人才培养的实践实训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2.
略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政府要不断借鉴各国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不断提高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以现代、科学的观念作指导,实现对危机的管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3.
危机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应对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它在现代危机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危机文化的内涵本质以及加强危机文化建设的意义,针对当前日益多元的危机,对加强危机文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对策,旨在进一步强化危机意识,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全面与永远的危机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危机管理应运而生 ,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危机的来源多种多样。危机、时机、契机、转机四者的关系 ,构成了现代危机管理的全套程序。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危机管理机制都具有小核心、大范围的特征。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对危机的预防和管理 ,但与西方现代危机管理理论相比 ,尚未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总结中外危机管理的经验教训 ,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危机应对机制是大有稗益的  相似文献   

5.
初探公共关系危机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组织而言,危机是难以彻底杜绝的;要想安然度过危机、将损失降到最低,需要具备上佳的危机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在危机管理的事前预防阶段,可以借鉴风险管理的一些做法,如其流程和策略等。风险管理起源于保险业,是指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估、处理并对其进行监控的过程,其流程可以归纳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处理以及监控;应对风险的策略有:避免、缩减、转移、保持或接受。把风险管理作为危机管理的起点,改变了传统的危机管理“刺激—反应”的较为被动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资源配置和任务管理的优化。  相似文献   

6.
高等院校危机管理有关问题之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计卫舸 《理论前沿》2005,(17):31-32
高校人群密集,是各种危机易发场所。危机管理日益成为高等学校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析高校危机管理的研究背景,分清高校各种危机事件类型,探讨做好危机管理的关键技术,是做好学校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并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但它不是唯一的主体。构建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提高公务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疏通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危机管理的渠道,加强国际合作是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是政府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建设具有以下特征:政府的危机意识不断增强;政府危机管理理念不断更新;危机管理法律化和制度化不断加强;地方应急管理方式不断多元化。在我国政府应对四川汶川大地震过程中,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获得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进一步落实;危机处理机制更加快速高效;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危机管理更加全面系统;社会力量参与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9.
对于转型期中国政府而言,加强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不断提升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是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核心主导作用,决定了政府需要提升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必然性。针对当前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管理意识、管理制度、信息机制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困境,提出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时期,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紧迫性与复杂性等特征。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加强政府危机管理已成为各国政府建设的重要方面。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还存在欠缺,如危机意识能力、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法治贯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动员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及调查评估能力等。适应行政环境的发展要求,我国政府应不断加强政府危机管理建设,提升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危机管理:解决高校管理困境的组织创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危机管理是现代高校管理所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传统的高校管理仅仅是对危机作出被动反应,其在信息处理、决策制定、环境感应等方面的不足往往成为危机管理的掣肘。如何适时有效地抓住危机的契机进行组织创新,建构多元互动、上下沟通、全盘统筹的危机管理系统,理应成为高校组织管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现期并存的关键时期,各种危机事件无不考验着领导干部的应对处理能力。如何提升领导干部的危机管理能力,是我们党执政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可从危机生命周期理论这一角度来分析领导干部在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各个阶段应该如何应对危机事件。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给人力资源开发带来的变化与挑战,要求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除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良好的思想品德、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出色的企业管理能力、创新思维和行动能力、敏锐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14.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事关突发事件处理的成败,更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和安全的重要基础,是体现政府形象与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国家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目前,在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政府制定了规范化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并建立了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公共危机应急体制。但是,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信息公开化程度不足、公共危机管理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不强、未能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等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在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中加强危机管理意识建设,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危机管理体制,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技术支持体系,此外,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组织引导作用,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中。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磊 《理论前沿》2007,495(6):40-41
目前,我国社会已进入危机频发期,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亟待提升。当前政府应加快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的专门机构和法律规范,改革危机信息沟通机制,全面提高全社会的危机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6.
论政府的危机管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萍 《理论前沿》2003,(13):15-16
危机管理是政府行政的重大课题。为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效能,必须建立相应的危机管理体系,同时大力提高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增强政府的指挥和协调能力,以确保有效地控制各种危机。  相似文献   

17.
公共危机是一种形式多样、危害巨大的突发性事件,而如何有效地对公共危机进行协同治理,则成为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议题。文中借助协同治理理论,对上海外滩踩踏事故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了梳理,并从危机意识、政府能力、构建协同治理网络和信息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建议,旨在对推进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基于HRM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人力资源的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高校危机管理就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可持续的管理过程,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运用丰富并具有具大潜力的人力资源采取一些不同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高校危机管理问题主要是指在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人力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要发挥人在危机管理中的主观能力性,构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试析第三方国际危机管理的条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俊波 《外交评论》2007,15(6):44-49
在现代国际政治中,危机管理不仅成为防止国家冲突和战争的主要手段之一,也在大国安全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国际危机的"外溢"效应更是催生了第三方国际危机管理的兴起。与传统的国际危机管理不同,第三方成功进行危机管理无疑受一些内部因素或外部变量的影响或制约。如何把握并厘清这些变量,不仅是危机管理成功的前提,也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奥运安保与公共安全危机管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雅典奥运会前夕的大停电和北京"7·10"暴雨向我们提出了危机管理问题.危机管理的对象是危机,它具有不确定性、应急性和预防性.目前,我们的危机管理停留在危机处理上,尚未形成新的控制体系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为此,我们应当建立早期预警和危机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设立专职机构,提高紧急状态下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危机处理应对能力,建立综合性公用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