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战略决策.其中,经济、人和文化体制是影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我们必须要搞好经济建设,提高人的素质,改革文化体制,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以文养文和鼓励性、引导性文化经济政策.北京文化经济政策侧重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增加生产性投入,减轻文化单位税负,建立金融支持和生产服务体系.在推动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北京文化经济政策从行业、体制内部的以文养文,逐步过渡和深化到自觉地实行鼓励性政策、主动地实行引导性政策,显示政府更加成熟和自信地运用经济杠杆加强文化经济宏观调控,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本文在分析北京文化经济政策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制定要正视民生倾向、把握变迁特征、确立开放意识,并建议加强文化经济规律研究,重视改善文化投入方式,创建社区文化建设基金,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启动文化经济立法,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管.  相似文献   

3.
经济文化是影响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目前科技发展中存在的诸如技术进步缓慢、灰色技术使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缓慢、社会资本负效应等问题,都可以到经济文化中去寻找原因.在处理经济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关系问题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清经济文化的时代特点,实现增长动力源转换;二是科学看待创新风险,形成健全的科技文化;三是培育企业社会责任,推动自主科技发展;四是发挥政府作用,实现经济文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增长论的超越。发展文化经济可以推动社会弥补纯粹市场经济造成的价值缺憾。文化经济要求构建全新的文化价值结构。即“以人为本”文化经济要求构建全新的文化价值结构。即“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求实》2014,(5)
文化经济是以精神生产为基础,以文化产业为主要载体,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新型经济,具有创新性、可持续性、非物质性等特征。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已成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通过文化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文化发展的经济性推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文化行为和经济行为。推进当代文化经济建设,运用市场机制培植文化生长点,融合更多的文化资源资本,促进文化经济产业结构整体协调性发展,是繁荣我国文化经济市场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创意文化与创意经济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作用.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高潮中,创意文化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推动创意文化与创意经济的发展,不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未来中国的科学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小康社会与文化建设研究——以宁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整体,三者缺一不可.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赋予小康社会以新的意义,使其成为一个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以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科学概念.宁波的发展经历了先经济后文化的历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该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把文化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努力做到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经济观揭示了经济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指明了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战略举措,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和运用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大力推进文化经济,真正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吕瑛 《实践》2009,(6):50-51
建设文化大区与建设经济强区是现代化建设的姊妹篇.因为文化与经济从来密不可分.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  相似文献   

10.
孔建华 《新视野》2008,(1):30-3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出现一个历史性的文化消费高潮.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文化市场中心所在地,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重要生产基地.为迎接并利用这一文化消费高潮,北京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1996年至2007年之间,陆续研究制定文化经济规划,从不同的思考点,提出不同阶段文化经济发展策略.文化经济规划的实施,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并在首都经济层面促进文化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北京文化经济的融合与兴起,增强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巩固和提升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回顾总结梳理上述文化经济规划,解读把握其思想脉络和基本特点,对于指导未来首都文化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为有效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应当明确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深刻认识文化产业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和人们精神文化的要求;分析"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走向,以及文化产业与一、二产业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统筹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是山东省在复杂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关键环节.以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引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拓展发展的新空间,提升发展的新水平,进一步扩大就业;在扩大就业的状态下,促进经济增长.把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进一步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当前,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战略决策。其中,经济、人和文化体制是影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我们必须要搞好经济建设,提高人的素质,改革文化体制,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经济和文化作为两种社会现象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其作用和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经济是基础 ,它既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也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既是文化的出发点 ,也是文化的归宿点。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文化依赖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产生和发展 ,在一定的物质形式下存在和传播 ;经济也依赖文化给予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与舆论环境而发展和腾飞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经济和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 ,这一整体不是经济与文化的简单相加或机械组合 ,而是二者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市场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把文化理性作为非正式制度和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构件.认为不同的区域文化理性,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素质与行为必然影响经济增长的最终绩效.本文剖析了浙江传统文化理性的九方面特征及其形成的自然历史文化原因,揭示了这种传统文化理性对浙江经济运行过程的三个主要方面影响.从文化视角对浙江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奥秘给出了一种理论诠释;同时也喻示了中国不同区域现代经济增长所面临的文化理性缺失.  相似文献   

16.
没有经济的文化是不存在的,而没有文化的经济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于一个地区来讲,没有区域文化,就没有区域经济。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给县城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发展县域经济需要走特色经济之路,更需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走特色文化之路。现代文化建设,就是要处理好文化特色和文化的现代化的关系,要保持住的文化特色,同时又使特色文化具备现代文化的功能和时代要求。把特色和现代结合好了,才会出现创新,实现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尤其离不开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谢名家 《前线》2010,(11):31-32
<正>文化与经济互动,不仅是当今世界的潮流,而且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主战场,而文化综合实力也一步步演化为竞争的焦点。顺应时势,加速文化力与经济力互相融合、促进,是发展"文化经济"的重点,更是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提升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侯宗华 《探索》2006,(1):126-129
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在"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相融合的时代图景中,文化生产力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驱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站在全局战略和民族振兴的历史高度来看待文化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文化生产力的挖掘、利用和建构.  相似文献   

19.
如果把一个经济主体比作一个生命体。那么文化则是它的灵魂。21世纪是“经济文化一体”的世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中国经济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涉及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转方式、调结构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内在要求,是应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客观需要,是顺应国内区域发展新趋向的现实选择,是抓住用好重大机遇的有效途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三个努力方向是: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以企业为重点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扩大规模与提高水平并重加快发展服务业.同时,要加强人才建设、加快技术升级、突出投资导向、突出改革创新,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