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信仰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信仰被理解为对道德目标的信服与崇拜,它是对道德生活的超越性把握。道德信仰赋予道德以精神本体,同时又是人的精神生命形式。善恶因果链的断裂、两种明的冲突、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道德体系自身的缺失等导致了道德信仰危机。对道德信仰危机既要有忧患意识,又要持乐观态度。重塑道德信仰的基本途径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和道德法制化。道德信仰研究的存疑颇多,如,道德信仰能否科学把握,其理性与非理性如何统一?对道德信仰危机的否定性评价的标准是否具有自明的真理性?道德法制化与道德的自由精神有无冲突?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韦喆 《法制与经济》2009,(14):102-103,105
人们在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危机意识,但对现实中的道德危机却没有足够的认识。要从容面对危机,经济和道德的建设一样重要。因此在用积极的经济方式来解决金融危机带来的问题的同时,不能忽略了道德建设在应对危机中的重要作用,而更应该从道德层面对危机进行反思,从增强道德危机意识,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建立道德评估体系加大道德约束力等方面加快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道德意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意识在道德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包含着道德主体创造力发挥的内在需求,是形成道德活动动机的内驱力。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见很多道德失范与冷漠的现象,都是由于人们没有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结果。本文认为道德主体的认知水平与认知结构,群体的无意识等因素是影响道德意识转化的障碍,我们应该发挥良心的作用,注重道德信仰的建构,道德人格的完善等方面来建构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4.
尼采在对传统道德进行猛烈批判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主人-奴隶道德说"。对于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的区分,也几乎是凝聚了尼采的学术精华。本文将从自我价值、人生态度、与人关系和未来层面四个角度细述这两种道德及其区分,并在尼采批判的过程中取其精粹,从中提炼出一些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有益的启示之道。  相似文献   

5.
从表面上看,道德法律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化道德的作用,但其背后却是道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一,掩盖了道德的形态,侵犯了道德的生存权利;其二,低估了道德的作用,损害了道德的形象;其三,破坏了道德发生机制,滋生了道德泡沫。  相似文献   

6.
论知识产权的道德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勤 《知识产权》2012,(1):3-17
知识产权的道德或正当性一直是知识产权学术界和社会实践中争论最多和分歧最大的问题,也是构建知识产权理论和处理实务工作必须面对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问题.在前期对知识产权客体的哲学基础①和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经济学基础②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分析了知识产权的道德基础问题,指出:对于知识产权问题,可适用天理道德和契约道德两类道德规范,其中天理道德主要体现为“谁创造谁所有”;契约道德包括“先占先得”和诚信.知识产权之精神权完全符合这两类道德,但知识产权之财产权却难以完全符合这两类道德.更重要的是,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对象(财产)是关于知识或特定有用信息的特许用益权,是各国立法主体根据本国整体利益最大化原则创设的,仅由立法主体代表本国人民整体利益的根本属性决定,与人类普遍遵从的道德无关.从本性和逻辑上看,知识或有用信息是公共产品,不存在盗窃问题;关于知识或有用信息的法定特许用益权只能被侵犯,不能被盗窃.因而知识产权只存在侵权与否或违法与否的问题.所谓“盗窃他人智力成果”的说法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7.
追求道德自由是道德主体实现精神超越、完善自身道德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对于道德个体的客观要求。道德自由具有五方面特质:理性、超越性、独立性与共在性并存、自我决定性和实践性。本文将从揭示道德自由特质出发,来阐释道德自由对于道德主体及德育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何海丽 《法制与经济》2008,(14):112-114
追求道德自由是道德主体实现精神超越、完善自身道德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对于道德个体的客观要求。道德自由具有五方面特质:理性、超越性、独立性与共在性并存、自我决定性和实践性。本文将从揭示道德自由特质出发,来阐释道德自由对于道德主体及德育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加速,人际关系范围扩展,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智能化、自媒体化推动了人际社会交往的内容与形式的变革,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开放性、互动性及异质性大大提高,虚拟社会在现代公共场域中的影响力呈现爆发式增强。这些社会关系的新变化必然且首先受到冲击的是道德观念。有道德的生活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和基本的诉求,因而道德评判是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因。道德批判成为一切批判的前奏,同时也成为净化道德生活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如果将道德评判推向极端,形成泛道德化批判,由此就会产生诸多非伦理问题伦理化等伦理越位现象。因此,新时代道德建设重要的突破口,就是明确道德边界,即道德实践与实践主体的有限空间明晰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道德批判观,将道德批判作为科学批判的价值引领,使道德批判真正发挥其积极引领功能,在差异性社会中寻求建立共同的利益机制,为重建道德秩序创造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王龙 《法制与社会》2011,(31):269-269
法治这一治国方略的核心内容是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律信仰。法律权威的树立,法律信仰的形成,不仅要求法律从形式上具有严密而完整的逻辑体系,而且要从内容上寻找法的道德支撑,从运行过程中寻求道德支撑。本文阐释了道德如何为法律提供心理基础,并就如何改善道德环境,减小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冲突,促进法治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道德和法律是普遍的人类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维护了人类社会的秩序使得其正常的运转.但我们无法不意识到,同我们的祖先相比,我们正处于一个混乱的、衰败的社会.物质的富足不代表精神的健康,经济发展车轮的飞速运转的背面是道德的失落,集体意识的缺失.在这样的环境下,思考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在困境中找寻出口,具有特殊的意义.然而,对于在现阶段提出的将道德法律化的议题,我们不能盲目跟从.通过对道德法律化的合理性的讨论,我认为将道德法律化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将道德与法律有机的结合,才有可能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2.
“重大”道德义务应当成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大道德义务应当成为我国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关键在于道德义务如何合理的上升为法律义务 ,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普通人实施违反道德义务的行为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有限制的道德法律化不但具有可行性 ,而且可以成为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与法律相比较,道德有所长,现代社会不应忽视道德的重要作用。同时,道德更有所短,现代社会道德的作用切不可过于夸大,其作用只能在法治的框架内发挥。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效益是指道德调整社会生活的实际状态或结果与社会道德目的或道德理想之间的重合程度。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决定着该社会的伦理文化精神、道德在社会调整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行为主体道德权利和义务的分配状况以及道德结构,从而对道德效益的实现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形态转型时期,各种道德目的、道德价值评价标准以及道德体系之间的矛盾存在,无疑将影响到道德效益的实现。因之,科学地解决这一系列矛盾以提高道德建设的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宪法的价值基础。作为一般性的普遍规则,宪法必须遵循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则,这些法则构成宪法的合法性标准。宪法的道德价值不可避免地与理性价值相结合,宪法的道德思维是助就这种结合的内在因素。作为规则,宪法必须被解读,任何宪法的解读都是人的解读,因而都是道德的解读,因为人都是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16.
道德阈限与道德教育的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彩平 《金陵法律评论》2002,31(6):27-31,37
传统观念认为:一个人“越道德越好”。事实并非如此,当道德行为超过一定的界限,会由于对他人理性自由的侵害而走向自己的反面,因而道德也有一定的阈限。道德教育,出于对人社会性需要的关怀,在现代已经不能仅由意图的“道德”而实现其初衷,所以,道德教育也有禁忌。道德教育的禁忌在不同的时代有所不同:传统表现为“自由”,现代则表现为“过多的干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广告被赋予了独立的内涵.人性在经济利益与道德公益的权衡下会做出什么样的取舍,则决定了商业广告伦理问题出现的机率以及冲击传统伦理道德的程度.本文力图寻找解决商业广告伦理问题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8.
道德风险是主体行动的道德不定性及其社会后果的不定性。道德风险行为很有可能在冲撞既定道德的同时,蕴含着道德更新、发展的因子,此即道德风险的有利可能性——道德创生。道德风险的创生作用表现在:它使社会道德创新生长——拓展人类的道德思维,发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信条;它依存于社会实践,推动新事物,创建新环境,促进社会发展。在人类开发和应用现代科技的进程中,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进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道德风险创生作用的发挥。而道德风险创生作用的实现,需要主导和主流的社会主体以开放性、发展性的道德思维来看待道德越轨行为;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尤其需要在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全面推进中,注重消除封建道德对大众道德思维的禁囿。  相似文献   

19.
罗敏 《法制与社会》2012,(11):177-178
什么叫道德?道德把生活中的事件区分为善与恶,善是完满的,恶是有欠缺的。人的生活不可能总是完善的,人的生命总有欠缺。按照伟大的思想家们的看法,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的问题在生活中显然从来都是处在争议之中的。我们会对社会已经接受的观点提出疑问,本文从道德开始追问,在前人的思想的海洋中畅游,试寻找更接近我们的哲学。  相似文献   

20.
道德法律化的学理基础及其限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道德法律化的学理基础由道德和法律的内在联系及其共性,道德在一定条件下必须以法律作为自身保障机制的特点所构成。道德法律化的范围就是将全体公民都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的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当道德的价值表现为对行为主体内在需要的满足时,则道德不能被法律化;道德规范体系中高层次的道德要求也不能被法律化,这是道德法律化的限度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