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由于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传承困难、后继乏人、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缺乏等问题。为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借鉴其他地区保护、传承经验,着力在科学认定、分类保护、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完善保护体系和传承机制等方面加大保护与传承力度。  相似文献   

2.
徐文燕 《世纪桥》2010,(23):127-12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常常被看做是矛盾的,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成为实践中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文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旅游价值出发,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表现,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机联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表明旅游开发可以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3.
吴媛媛 《唯实》2013,(6):63-64
@@一、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传承的有较大影响和突出价值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我国已于2004年正式加入国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展示江苏魅力、提升文化认同度、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江淮》2007,(6)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这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首次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布的权威指导意见,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工作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5.
周必素 《当代贵州》2009,(18):44-4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延年益寿”?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传承性”、的关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其“生命力”“流变性”的特性。处理好保护和利用,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当代》2013,(12):3-I0001
<正>近日,笔者从镇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知悉,该县挖掘并申报"非遗"项目的有100余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赛龙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赛龙舟》、《镇远报京"三月三"》等9个项目。近年来,镇远县在保护和传承众多文化遗产上做了深入的调研,并初步形成了一条可持续传承之路。让"非遗"在生活中展现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项目现在正面临消失,原因在于其生存的环境已经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改  相似文献   

7.
武俊平  伊丽 《实践》2009,(3):52-53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上,还存在许多偏差.其中最明显的偏差是重静态保护,轻活态保护.当然,将一些失去传承可能性的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录音录像等静态方式保存下来,通过展览、播放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文化现象与存在,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但我们应该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对它的保护更重要更困难的是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8.
金昱彤 《探索》2013,(1):122-125,12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观是全球范围发展的新趋势,整体观更加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生态文化视角,注重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活用价值的开发和利用,也更加强调各利益相关方在非遗保护方面的作用.整体观的理论关注则要求从文化本身的结构出发,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文化特质、文化从、文化模式等层面出发,系统地分析文化整体存续的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联,将非遗保护的整体观转换为更加有效的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9.
正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较多的省份,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这些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本刊即日起将推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栏目,对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进行介绍。在武陵山区的苗乡山寨,只要提起"松桃苗绣",人们便会想起一位名叫石丽平的苗家女子。生长在苗岭深处的石丽平,对本民族通过母女关系祖祖辈辈传承下  相似文献   

10.
呼勤 《理论研究》2010,(1):51-5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惟其意义深远,需要全社会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高度关注,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重,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支部生活》2006,(8):46-46
中国迎来首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10日是中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国务院最近发出通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12.
李倩  田伟 《世纪桥》2016,(7):86-8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庆黔江区重要的文化资源,本文梳理了黔江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探索和创新,以期对奉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优秀的中华文化繁盛发展的见证,具有重要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环境恶化,生存能力日益弱化甚至消失。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设计科学、适度的产业化开发方式,既可以避免过度产业化的庸俗化和商业化问题,又可以激发文化资源的生存活力,满足时代需求和社会需要,在传承发展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文化保护中激活遗产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当前蚌埠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城市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重返全省第一方阵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实践难题。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一)蚌埠拥有众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蚌埠地处秦岭淮河这一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鲜明的淮  相似文献   

15.
王琳 《当代贵州》2020,(1):54-55
非遗保护,贵州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2年,贵州就出台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12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发布;2013年,《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行动计划》实施;2014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印发,明确省级财政在原有基础上每年增加非遗保护经费1000万元,并要求各市(州)、贵安新区及各县(市、区)也要建立非遗保护发展专项资金。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国际社会从世界文化战略的高度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收入增加和社会发展,久居城市的人们越来越向往亲近大自然,去乡村感悟、体验农村生活乐趣,这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和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内生动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与现代对接,从现代文化的养分中不断汲取养料、进行创造性转化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张伟平课题组成员:沈小勇、王雅君、谌远知、林本喜批准号:07CGWH001ZQ成果形式:研究报告主要观点:①农村传统文化是中国乡村社会传统的文化特征,它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代表着民众的审美理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其本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农村传统文化遗产主要分为古村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民族表演艺术、制作工艺、口头语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②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重点和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口传心授的特点,其文化载体多为语言、文字和人,这些特点使得其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流失和消亡。因此,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人,要后继有人,必须建立富于激励的科学的传统文化遗产传承机制。③按保护的紧迫性将农村传统文化划分为濒危型、残缺型和完整型,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应区别对待,重点是抢救濒危型文化遗产。④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从整个文化生态环境的维护出发,致力探索建设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相依存,并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美学、科学、经济等价值,是镌刻着优秀传统文化记忆的活化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严重滥用,或濒临灭绝。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进程中,迫切需要以法治化的手段协调推进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相关的文化空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独具特点,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现状,分析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希望能服务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