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7年2月3日《新中华报》发表了丁玲的一篇散文,题名《彭德怀速写》。文章旁还配有丁玲手绘的一幅彭老总的肖像画。《速写》写于1936年11月,篇幅很短,仅780字,但写得非常生动,对人物的刻画亦很传神。  相似文献   

2.
丁玲是20世纪中国文坛最有才气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一生富于传奇色彩,早期追求个性人生,最终成为一个革命作家。丁玲的代表作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等,后者于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1933年5月22日,有一位外国友人访问鲁迅,问道:“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您认为谁是无产阶级代表作家?”鲁迅回答说:“丁玲女士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作家。”能够得到鲁迅先生如此赞誉的中国女作家,在当时只有丁玲。而丁玲的情感世界,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一生中经历了四段情感和婚姻,记录了这位女作家的欢欣与愁苦、幸福与磨难。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0,(22):90-92
丁玲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湖南临澧人,生于1904年,比毛泽东小11岁。早在中学读书的时候,丁玲就听说毛泽东是一个奇人。毛泽东的第一位妻子杨开慧是她的同学,曾向丁玲谈起过毛泽东,但她真正与毛泽东接触,却是在她到达延安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4.
汪强 《理论导报》2012,(4):34-34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哈医大一院”)发生患者捅死一人、致伤三人事件后,截图显示,腾讯网转载的此事件新闻报道后面,竟然有4018人次在网站设置的“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的投票中选择了“高兴”,占到了所有6161投票人次的65%。而选择“愤怒”“难过”和“同情”的,分别只有879、410和258人次。(《中国青年报》3月26日)  相似文献   

5.
丁玲于1928年以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而在国内文坛上崭露头角。1936年冬来到陕北,成为她革命生活和文学创作的新开端。从此,她在毛泽东主席的关心、教导下,更加热情地投身于根据地人民的革命斗争中,其革命现实主义创作也由此进入到新阶段,并以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奠定了她作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和当代著...  相似文献   

6.
关于胡适的藏书作为知名学者、教授、作家,胡适有着丰富的藏书.据与胡适相熟的《闲话胡适》一书的作者石原皋说,胡适约有40个书架的藏书,线装书、外文书和平装书都很多.他的这些书,多是在北平购置的,其中有一些是善本书.有着考据癖的胡适,一向很重视资料的收集、收藏.关于自己的一些有关资料,他也特别注意保存.日记、往来书信、手稿、图片也是他的藏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夏航 《党史文汇》2008,(8):4-13
24岁:“莎菲女士”破茧而出 丁玲的父亲是清末秀才,曾留学日本,因体弱多病,32岁时早逝。母亲是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在母亲的教育下,丁玲自幼萌发反封建的思想意识。在桃源第二女校、长沙周南女校、岳云中学读书时,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周南女校国文教员、新民学会会员陈启民给学生讲都德的《最后一课》、  相似文献   

8.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党课》2012,(4):1-1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相似文献   

9.
《新湘评论》2006,(5):61-63
“《三八节有感》虽然有批评,但还有建议” 1942年的“三八”妇女节来到了,当时《解放日报》的陈企霞请丁玲写一篇纪念“三八”妇女节的文章。丁玲联想到发生在延安的两起离婚事件.心里很为妇女同志鸣不平.又想到文化俱乐部星期日舞会上打扮得“怪里怪气”的几位女同志的模样。又很生气,因此她带着一股情绪连夜写出了《三八节有感》的稿子.自己的情绪也在稿子中发泄出来。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末我才得知,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丁玲共同生活,命运、事业密切相联的陈明先生,竟然是我们赣东北鄱阳县人,而他在我党延安时代就是一位出色的戏剧家。后来,我偶然得知陈老的一位亲戚就在我身边,于是产生了寻机接触他的热望。  相似文献   

11.
参观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的曹雪芹故居.发现一件以前从没有听说过的事情。原来当年的曹雪芹,也曾当过“公务员”。  相似文献   

12.
胡乔木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战线上的重要领导人,在各个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他撰写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一书,这是第一本完整叙述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著作,对党史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书林漫步     
《理论与当代》2008,(9):45-45
《中国改革三十年》;《觉醒的中国》;《第六帝国:罗斯柴尔德家族秘史》  相似文献   

14.
唐大柏 《湘潮》2005,(6):52-52
这是一张画面发黄、模糊不清的历史照片,它记载的是一页永远不能抹杀,不能忘却的历史:1937年11月24日,日寇4架飞机空袭长沙,在小吴门、火车东站一带投弹6枚,居民死伤300余人。还是这张照片,将我带进了孩提时代的悲痛记忆:1939年6月11日中午,日本鬼子杀害了我父亲,接着又烧毁了我家的房屋,害得我家家破人亡,使我成为孤儿。1985年9月10日上午,我拿着这张记载着那段血淋淋历史的照片,到原长沙市东站路社区居委会采访历史见证人,社区居委会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帮助我找到了当年大难中的幸存者——长沙市东站路老裁缝胡楚清。时隔四十八载,惨状…  相似文献   

15.
龚格格 《党的文献》2012,(4):120-121
《资治通鉴》是邓小平十分喜爱的一部历史典籍。他的子女曾回忆说,邓小平“最喜欢中国古典史书,特别是《资治通鉴》,家里有两套,其中一套是线装本。《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应该叫熟读”。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毛毛写道:“父亲特别爱看书,什么书都看,中外古典名著、历史人物传记、时势评论专辑乃至整本整册的二十四史,他通通都喜欢读。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还是《资治通鉴》。”据子女们回忆,有两个时期邓小平读《资治通鉴》最多,一是20世纪60年代初,一是“文革”中他在江西的岁月。  相似文献   

16.
李妤航 《党课》2011,(2):115-117
浙江义乌两名“富二代”飙车相撞,某“官二代”撞人后大肆叫嚣“我爸是李刚”,宁波17名“富二代”聚众吸毒……近来,“富二代”欺穷、“官二代”欺民的事件频频曝光,由此展开的对“二代”群体的质疑和争论也不断升温。  相似文献   

17.
有文章仅凭刘少奇的批语就断定《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不是胡乔木为刘少奇写的讲话稿,说服力不够.《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除公布刘少奇的批语之外,还公布了刘少奇为报送《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给毛泽东的信,从中可以看出,刘少奇对《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修改的次数是两次.《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胡乔木名副其实的代表作,虽然毛泽东、刘少奇作了一些重要修改,但不能成为抹杀胡乔木功绩的理由.  相似文献   

18.
9月,青海最美的时节。江流涌动,云天碧蓝如洗。  相似文献   

19.
青岩 《大特区党风》2002,(10):32-32
  相似文献   

20.
符铭 《广东党史》2002,(2):51-51
《广东党史》编辑同志:您们好!贵刊今年第一期刊载的《广州“两陈”事件》一文,读后令人不禁扼腕长叹,感慨良多。陈泊这位“中国的福尔摩斯”,长年战斗在隐蔽战线的剑影刀丛中,出生入死,功绩昭著,本应荣获嘉奖,却遭“左”的思想影响下自己人的迫害,非但无功,反陷囹圄长达数十年,冤屈至死!“两陈”案是我党在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